马凳筋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003898 阅读:40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8-15 17:4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马凳筋,其技术方案要点是包括呈U形设置的钢筋组件,所述钢筋组件的两个末端分别固定连接有朝向钢筋组件倾斜的钢筋杆,在钢筋杆的下端焊接有水平设置的钢筋脚,所述钢筋组件、钢筋杆和钢筋脚组成一个侧视为Z字形的结构,达到了无需捆扎固定实现自卡固定并且不易跑位的效果。

Horse stool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horse stool muscle, the key points of the technical scheme comprises a reinforced U shaped component is arranged, the two ends of the reinforced components are fixedly connected with the inclined bars toward the reinforced component, at the bottom of the bars is welded to the level set of reinforced feet, the reinforced component, reinforced bar a side foot and reinforced Z shaped structure, achieved without banding fixed card is fixed and is not easy to achieve self positioning effec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马凳筋
本技术涉及一种建筑工程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马凳筋。
技术介绍
马凳筋,施工术语,它的形状像凳子故俗称马凳,也称撑筋,用于上下两层板钢筋中间,起固定上层板钢筋的作用,它既是设计的范畴也是施工范畴更是预算的范畴,马凳的设置要符合够用适度的原则,既能满足要求又要节约资源。现有的可参考申请号为20142005585.0的中国专利,其公开了一种可控制板面标高及平整度的马凳筋,包括马凳筋主体,马凳筋主体侧面连接有竖向钢筋杆,竖向钢筋杆的高度等于楼板厚度与底部保护层厚度之差,能够充分利用施工现场废弃的钢筋材料,马凳筋与板底筋焊接在一起以后,既起到了普通马凳筋固定上层板筋的作用,又能够利用竖向钢筋杆来控制板面标高及平整度。但是这种马凳筋在使用时需要将上层板钢筋绑在马凳筋主体上,工序较多,使用不是很快捷方便。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无需捆扎固定实现自卡固定并且不易跑位的马凳筋。本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马凳筋,包括呈U形设置的钢筋组件,所述钢筋组件的两个末端分别固定连接有朝向钢筋组件倾斜的钢筋杆,在钢筋杆的下端焊接有水平设置的钢筋脚,所述钢筋组件、钢筋杆和钢筋脚组成一个侧视为Z字形的结构。通过采用上述方案,上层的板钢筋由上下交错设置的两层钢筋组成,相互交叉的上钢筋和下钢筋组成一个十字架形状,将U形设置的钢筋组件由下至上骑射在下钢筋上,使得钢筋组件的顶端位于下钢筋的下侧并且与下钢筋接触,钢筋组件的两个侧壁位于上钢筋的上侧并且与上钢筋的上表面接触,固接在钢筋组件末端的钢筋杆位于板钢筋的下侧并且通过钢筋脚支撑在下层板钢筋上,通过相互交叉的上钢筋和下钢筋以及钢筋组件的固定,完成上钢筋和下钢筋的自卡,减少了捆绑铁丝的步骤,安装拆除比较方便,增加了设备的实用性效果。较佳的,所述钢筋脚的末端向上弯曲形成弧状结构。通过采用上述方案,钢筋脚的末端向上弯曲形成弧状结构,使得钢筋组件抵接在下层板钢筋上时,钢筋脚的末端不会与下层板钢筋发生卡住不能滑移的情况,增加了设备的实用性效果。较佳的,在钢筋组件与钢筋杆的连接处开有倒圆角结构。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在钢筋组件与钢筋杆的连接处开有倒圆角结构,在使用过程中能够防止钢筋组件与钢筋杆之间的棱角对安装人员造成伤害,增加了设备的安全性效果,同时增加了设备的实用性效果。较佳的,在钢筋组件的顶端由上至下开有凹槽。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在钢筋组件的顶端开有凹槽,在正常的使用过程中能够将下钢筋嵌设在凹槽内,使得下钢筋能够稳定的固定在钢筋组件上,增加了设备的稳定性效果,同时增加了设备的实用性效果。较佳的,在钢筋组件的外侧固设有漆层。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在钢筋组件的外侧固设有漆层,在长时间使用后,能够通过漆层减少钢筋组件腐蚀,使得设备的使用寿命变长,增加了设备的实用性效果。较佳的,所述钢筋组件与钢筋杆之间形成的角度为30度。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将钢筋组件与钢筋杆之间形成角度设置为30度,在使用过程中能够降低钢筋组件的重心,使得设备更加稳定,增加了设备的实用性效果。较佳的,所述钢筋组件包括水平设置的弧形段以及固设在弧形段两端的连接段。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具体的,钢筋组件包括水平设置的弧形段以及固设在弧形段两端的连接段,在使用过程中将弧形段抵接在下钢筋的下端,将连接段由上至下抵接在上钢筋的上端,使得结构更加清晰明了,增加了设备的实用性效果。较佳的,所述连接段的中部向下凹陷形成一个槽口朝上的曲边槽。通过采用上述方案,连接段的中部向下凹陷形成一个槽口向上的曲边槽,在使用过程中,能够通过曲边槽减小上钢筋和下钢筋之间的弯折度,使得上钢筋和下钢筋稳定固定的同时还能够防止上钢筋和下钢筋过于弯折影响上层板钢筋的稳定性,增加了设备的实用性效果。综上所述,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无需捆扎固定实现自卡固定;不易跑位并且方便拆装;简单实用;设备的稳定性效果好。附图说明图1是实施例1中马凳筋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实施例1中突出凹槽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2中A部放大图;图4是实施例1中钢筋组件的截面示意图。图中,1、钢筋组件;11、弧形段;111、凹槽;12、连接段;121、曲边槽;13、漆层;14、钢筋杆;141、倒圆角结构;15、钢筋脚;151、弧状结构;2、上钢筋;3、下钢筋。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其中相同的零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词语“前”、“后”、“左”、“右”、“上”和“下”指的是附图中的方向,词语“底面”和“顶面”、“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实施例1:一种马凳筋,如图1所示,包括U形设置的钢筋组件1,钢筋组件1包括水平设置的弧形段11以及固设在弧形段11两端的连接段12,两个连接段12相互平行,在弧形段11的中间位置处开有一个槽口朝向上侧的凹槽111(参考图3),在钢筋组件1的侧壁上喷涂有漆层13(参考图4),连接段12的中部向下凹陷形成一个槽口朝上的曲边槽121(参考图2)。在连接段12的末端固设有钢筋杆14,钢筋杆14与连接段12之间形成角度为30度的锐角并且在两者连接处开有倒圆角结构141,在钢筋杆14的另一端固设有水平设置的钢筋脚15,钢筋脚15的另一端向上弯曲形成弧状结构151,钢筋组件1、钢筋杆14和钢筋脚15组成一个Z字形的结构。具体的使用过程中如下:在正常的使用中,通过马凳筋支撑上层板钢筋和下层板钢筋,使得两者直接留有一定的缝隙,上层板钢筋由相互交叉的上钢筋2和下钢筋3组成,在支撑时下钢筋3位于上钢筋2的下侧。将马凳筋的弧形段11以及连接段12组成的钢筋组件1由下至上骑射在下钢筋3上,使得弧形段11位于下钢筋3的下侧并且将下钢筋3卡设在弧形段11的凹槽111内,钢筋组件1的两个连接段12位于上钢筋2的上侧并且与上钢筋2的上表面接触,倾斜的钢筋杆14位于上层板钢筋和下层板钢筋之间并且通过设置的钢筋脚15支撑在下层板钢筋上,实现了上钢筋2、下钢筋3和钢筋组件1之间的自卡,使得上层板钢筋能够稳定的固定在下层板钢筋上。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技术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技术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技术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马凳筋

【技术保护点】
一种马凳筋,其特征在于:包括呈U形设置的钢筋组件(1),所述钢筋组件(1)的两个末端分别固定连接有朝向钢筋组件(1)倾斜的钢筋杆(14),在钢筋杆(14)的下端焊接有水平设置的钢筋脚(15),所述钢筋组件(1)、钢筋杆(14)和钢筋脚(15)组成一个侧视为Z字形的结构。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马凳筋,其特征在于:包括呈U形设置的钢筋组件(1),所述钢筋组件(1)的两个末端分别固定连接有朝向钢筋组件(1)倾斜的钢筋杆(14),在钢筋杆(14)的下端焊接有水平设置的钢筋脚(15),所述钢筋组件(1)、钢筋杆(14)和钢筋脚(15)组成一个侧视为Z字形的结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凳筋,其特征在于:所述钢筋脚(15)的末端向上弯曲形成弧状结构(15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凳筋,其特征在于:在钢筋组件(1)与钢筋杆(14)的连接处开有倒圆角结构(141)。4.根据权利要求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田连江王雪明王雪彪
申请(专利权)人:天津市森源建筑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天津,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