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劲性梁的变截面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建筑工程领域,特别是一种劲性梁的变截面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目前,劲性结构在超高层结构中广泛运用,劲性结构是由钢骨外包钢筋混凝土而形成的一种新型组合结构,此新型结构具有较高的承载力、较高的延性、较好的耐久性及耐火性等优点,但劲性结构因其构造特点,往往节点比较复杂,钢筋的布置和连接比较困难,在现场施工中实际难度大,往往成为制约工期及施工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特别是对有多排大直径主筋的变截面劲性梁,其跨度大、截面大、截面突变明显、主筋直径大、层数多,在实际施工中较为罕见,其施工方法有别于常规劲性梁,对梁主筋的布置及连接处理要求甚高,必须加强对变截面劲性梁主筋连接设计与施工控制。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劲性梁的变截面结构及其施工方法,要解决传统的变截面劲性梁中多排大直径主筋在突变截面位置连接困难的技术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劲性梁的变截面结构,其两端分别与劲性柱相连,包括有型钢龙骨、布置在型钢龙骨四周的钢筋骨架以及浇筑在型钢龙骨和钢筋骨架外侧的梁混凝土;所述型钢龙骨为变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劲性梁的变截面结构,其两端分别与劲性柱(3)相连,包括有型钢龙骨(2)、布置在型钢龙骨(2)四周的钢筋骨架以及浇筑在型钢龙骨(2)和钢筋骨架外侧的梁混凝土(1);其特征在于:所述型钢龙骨(2)为变截面结构,该型钢龙骨(2)自变截面的分界处分为第一段型钢龙骨(2.1)和第二段型钢龙骨(2.2);所述第一段型钢龙骨(2.1)的底面与第二段型钢龙骨(2.2)的底面平齐,且第一段型钢龙骨(2.1)的高度小于第二段型钢龙骨(2.2)的高度;所述第一段型钢龙骨(2.1)的顶面、靠近第二段型钢龙骨(2.2)位置处设有一组竖向连接板(11);所述竖向连接板(11)与型钢龙骨(2)的横截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劲性梁的变截面结构,其两端分别与劲性柱(3)相连,包括有型钢龙骨(2)、布置在型钢龙骨(2)四周的钢筋骨架以及浇筑在型钢龙骨(2)和钢筋骨架外侧的梁混凝土(1);其特征在于:所述型钢龙骨(2)为变截面结构,该型钢龙骨(2)自变截面的分界处分为第一段型钢龙骨(2.1)和第二段型钢龙骨(2.2);所述第一段型钢龙骨(2.1)的底面与第二段型钢龙骨(2.2)的底面平齐,且第一段型钢龙骨(2.1)的高度小于第二段型钢龙骨(2.2)的高度;所述第一段型钢龙骨(2.1)的顶面、靠近第二段型钢龙骨(2.2)位置处设有一组竖向连接板(11);所述竖向连接板(11)与型钢龙骨(2)的横截面平行设置,且一组竖向连接板(11)沿型钢龙骨(2)的长轴线方向平行间隔布置;所述第一段型钢龙骨(2.1)和第二段型钢龙骨(2.2)的顶面、沿型钢龙骨(2)的长轴线方向均设有钢筋支架(15);所述钢筋骨架包括有梁顶主筋(7)和梁底主筋(6);所述梁顶主筋(7)至少有2层,且在变截面的分界处断开,分为第一段梁顶主筋(7.1)和第二段梁顶主筋(7.2);所述第一段梁顶主筋(7.1)的一端通过接驳器(4)与对应一侧的劲性柱连接,第一段梁顶主筋(7.1)的另一端通过接驳器(4)与最外侧的竖向连接板(11)连接;所述第二段梁顶主筋(7.2)的一端通过接驳器(4)与对应一侧的劲性柱连接,第二段梁顶主筋(7.2)的另一端在变截面的分界处向下弯折与一组竖向连接板(11)对应连接;其中最下层的第二段梁顶主筋(7.2)支撑在钢筋支架(15)上;所述梁底主筋(6)至少有2层,且通长布置在型钢龙骨(2)下方;所述梁底主筋(6)的两端分别通过接驳器(4)与对应一侧的劲性柱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劲性梁的变截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型钢龙骨(2)为工字钢或者H型钢。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劲性梁的变截面结构,其特征在于:一组所述竖向连接板(11)的高度从外向内依次递增;所述竖向连接板(11)的数量不少于第二段梁顶主筋(7.2)的层数,其中同层第二段梁顶主筋(7.2)连接在同一块竖向连接板(11)上,不同层第二段梁顶主筋(7.2)与一组竖向连接板(11)对应连接,且在竖向上不相交。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劲性梁的变截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竖向连接板(11)与竖向连接板(11)之间、竖向连接板(11)与对应一侧的第二段型钢龙骨(2.2)端面之间均连接有水平传力劲板(12)。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劲性梁的变截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段型钢龙骨(2.1)腹板两侧、对应竖向连接板(11)的位置处均设有一组竖向加劲板(13);所述竖向加劲板(13)与竖向连接板(11)一一对应布置;所述第二段型钢龙骨(2.2)腹板两侧均设有一组水平加劲板(14);一组水平加劲板(14)沿竖向、平行间隔布置在竖向连接板(11)的对应位置处。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劲性梁的变截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钢筋骨架还包括有定位钢筋、箍筋(18)和沿竖向平行间隔设置在型钢龙骨(2)腹板两侧的腹板钢筋;所述定位钢筋平行于型钢龙骨(2)的短轴方向设置,且同层定位钢筋沿着型钢龙骨(2)的长轴方向平行间隔布置;所述定位钢筋包括有梁顶定位钢筋(17)和梁底定位钢筋(19);所述梁顶定位钢筋(17)设置在相邻两层第一段梁顶主筋(7.1)之间以及相邻两层第二段梁顶主筋(7.2)之间;所述梁底定位钢筋(19)设置在相邻两层梁底主筋(6)之间;所述箍筋(18)箍设在型钢龙骨(2)的两侧、梁顶主筋(7)和梁底主筋(6)之间;且箍筋(18)在定位钢筋位置处与定位钢筋焊接连接;所述腹板钢筋包括有腹板纵向钢筋(20)和腹板连接筋(8);所述腹板纵向钢筋(20)至少有两根,且沿型钢龙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还向州,王介炀,葛然,钱建基,陈威,张雷,任继军,陈建军,谢宏雨,钱沨,沈培,井双全,郝旭珍,沈傲雪,陆夏,
申请(专利权)人:中建一局集团第一建筑有限公司,中国建筑一局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