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车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969803 阅读:146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8-11 22:1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婴儿车架,包括一对车手、一对前脚、一对后脚、一对第一连杆、一对第二连杆及一对座管,每一第一连杆的两端分别与一车手的下端、一前脚枢接,每一第二连杆的两端分别与一前脚的上端、一车手枢接,从而形成一四连杆结构;一后脚的上端对应与一前脚的上端枢接,每一座管的两端分别与一后脚、一第一连杆枢接,从而形成另一四连杆结构,藉由两四连杆结构带动整个婴儿车架于展开状态与收合状态之间转变;收合操作更顺畅、折叠后具有较小的体积,且收合时通过车手上设置的收合操作部可实现婴儿车架的单手致动收合,收合操作简便,且该婴儿车架的结构简单。

Baby frame

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 baby carriage, including a driver, a pair of front legs, a pair of hind feet, a pair of first connecting rod, a connecting rod and a second seat tube, both ends of each of the first link, and a driver were at the lower end of a front pivot, both ends of each of the second end, and a connecting rod are respectively a driver front pivot, thus forming 14 link structure; the upper end of the upper pivot corresponds to a rear and a front connected, each seat tube with the two ends of a rear leg, a first connecting rod is pivoted to form the other 14 connecting structure with 24 connecting rod structure bring the whole frame in the unfolded state transition between the baby with the closing state; folding operation more smoothly, has small volume after folding, and closed by driver arranged on the folding operation Department can realize single hand actuated baby frame folding, folding convenient operation The baby frame is simple in structur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婴儿车架
本专利技术涉及婴儿车架
,尤其涉及一种收合操作更顺畅且折叠后体积小的婴儿车架。
技术介绍
随着婴儿载具的广泛使用,人们对婴儿载具的功能性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希望婴儿载具在使用时使婴儿感到舒适安全,而且还希望在不使用的时候可以收合成较小体以达到美观、节省空间、方便收纳的效果。例如,现有的婴儿车架一般都具有折叠功能,当不使用的时候,其车架本体可折叠起来,而车手也可以向下弯折以贴合于前、后脚架,从而节省空间以便收纳。但现有婴儿车架为实现收折其上会设置多个枢转连接机构,这些枢转连接机构的设计,一方面增加了婴儿车架结构的复杂性,另一方面使婴儿车架的收合操作不够简便、顺畅。另外,婴儿车架折叠后一般呈一长条状,而折叠后的婴儿车架并不具有定位结构将其定位,这样婴儿车架在携带、运输等过程中容易打开,不利于携带或运输等。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收合操作更顺畅、折叠后具有较小的体积并能定位的婴儿车架,以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收合操作更顺畅、折叠后具有较小的体积的婴儿车架。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收合操作更顺畅、折叠后具有较小的体积且不会呈现松散状态的婴儿车架。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为:提供一种婴儿车架,其包括一对车手、一对前脚、一对后脚、一对第一连杆、一对第二连杆及一对座管,每一所述车手的下端与一所述第一连杆的上端枢接于第一枢接点,每一所述第一连杆的下端与一所述前脚枢接于第二枢接点,每一所述前脚的上端对应与一所述第二连杆的下端枢接于第三枢接点,每一所述第二连杆的上端对应与一所述车手枢接于第四枢接点,所述第一枢接点、所述第二枢接点、所述第三枢接点及所述第四枢接点连接形成一四连杆结构,一所述后脚的上端对应与一前脚的上端枢接于第五枢接点,每一所述座管的两端分别与一所述后脚、一所述第一连杆枢接于第六枢接点及第七枢接点,且每一所述座管与对应的所述前脚相交叉,所述第二枢接点、所述第五枢接点、所述第六枢接点及所述第七枢接点连接形成另一四连杆结构,藉由两所述四连杆结构带动整个婴儿车架于展开状态与收合状态之间转变。较佳地,所述车手通过固定于其下端的车手关节与固定于所述第一连杆的上端的第一连杆关节相枢接。较佳地,所述车手关节与所述第一连杆关节之间还设置有一车架锁定件,所述车架锁定件用于对展开状态的所述婴儿车架进行锁定,并能解除锁定以收合所述婴儿车架。较佳地,所述第一连杆关节上开设有第一容置槽,所述车手关节上正对所述第一容置槽开设有第二容置槽,所述车架锁定件可滑动地收容于所述第一容置槽与所述第二容置槽之间。较佳地,所述第一容置槽与所述第二容置槽内穿设有一枢转轴,所述车架锁定件沿所述枢转轴滑动。较佳地,所述车手内还滑动地设置有一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与所述车架锁定件相连接,所述驱动机构移动时推动所述车架锁定件脱离所述第一容置槽,以使所述第一连杆关节可相对所述车手关节转动。较佳地,所述驱动机构的下端固定有一第三驱动件,所述车手关节上开设有一第三容置槽,所述第三容置槽与所述第二容置槽之间具有一夹角,所述第三驱动件滑动地容置于所述第三容置槽内,且所述第三驱动件与所述车架锁定件相连接。较佳地,所述第三驱动件的端部具有两相对的卡合片,两所述卡合片之间形成一卡合区,且两所述卡合片上贯穿地开设有一第二斜孔,所述车架锁定件凸伸有一卡合柱,所述卡合柱的侧壁上凸设有一卡合凸,所述卡合柱设置于所述卡合区内,且所述卡合凸设置于所述第二斜孔内。较佳地,所述驱动机构上还设置有一第一复位件,所述第一复位件用于驱动所述驱动机构复位。较佳地,所述第三驱动件上开设有一滑动孔,一连接件穿设于所述滑动孔内并固定连接于所述车手的侧壁上,所述第一复位件的两端分别抵触于所述连接件及所述驱动机构。较佳地,所述第一复位件的两端分别抵触于所述车手关节及所述驱动机构。较佳地,所述驱动机构上具有向外凸伸形成的一第一抵触部,所述第一复位件的一端抵触于所述第一抵触部。较佳地,所述驱动机构还包括滑动连接的第一驱动件及第二驱动件,所述第二驱动件与所述第三驱动件固定连接,且所述第一驱动件、所述第二驱动件之间还设置有一第二复位件,所述第二复位件的两端分别抵触于所述第一驱动件及所述第二驱动件。较佳地,所述车架锁定件具有与所述第一容置槽、所述第二容置槽相对应的一底部,从所述底部垂直凸伸形成所述卡合柱。较佳地,所述车架锁定件还包括第二弹性件,所述第二弹性件的两端分别抵触于所述第三容置槽的侧壁及所述卡合柱的端部。较佳地,所述车手包括上车手及下车手,所述上车手可伸缩地容置于所述下车手的上端,所述驱动机构容置于所述下车手内,所述车手关节固定于所述下车手的下端,所述上车手收合于所述下车手内时推动所述驱动机构滑动。较佳地,所述上车手与所述下车手之间设置有一卡合机构以定位所述上车手与所述下车手的相对位置。较佳地,所述卡合机构包括一卡合销,所述卡合销滑动地设置于所述上车手的下端,所述下车手上开设有与所述卡合销相对应的第二卡合孔,所述卡合销可分离地卡合于所述第二卡合孔内。较佳地,所述卡合机构还包括一牵引件、一滑动件及一第三弹性件,所述滑动件滑动地设置于所述上车手的下端,所述牵引件固定于所述滑动件上,且所述滑动件上开设有一第三斜孔,所述卡合销上设置有一凸柱,所述凸柱穿设于所述第三斜孔内,通过所述牵引件拉动所述滑动件滑动,从而通过所述第三斜孔驱动所述卡合销滑动,且所述滑动件的滑动方向与所述卡合销的滑动方向相垂直,所述第三弹性件与所述滑动件的端部相抵触以对所述滑动件进行复位。较佳地,所述下车手的下端固定有呈中空结构的一管塞,所述滑动件滑动地设置于所述管塞内,所述第三弹性件的两端分别抵触于所述滑动件的端部与所述管塞之间,所述管塞、所述上车手的侧壁上分别开设有供所述卡合销伸出的一第二通孔及一第三通孔。较佳地,所述婴儿车架还包括一收合操作部,所述收合操作部设置于所述上车手上并与所述卡合机构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由于本专利技术的婴儿车架,其车手、前脚之间通过第一连杆、第二连杆枢接而形成一四连杆结构,后脚的上端对应与前脚的上端枢接,座管的两端分别与后脚、第一连杆枢接,从而使前脚、后脚、座管及第一连杆之间形成另一四连杆结构,藉由两所述四连杆结构带动整个婴儿车架于展开状态与收合状态之间转变,收合操作更顺畅、折叠后具有较小的体积。收合时通过车手上设置的收合操作部可实现婴儿车架的单手致动收合,收合操作简便,且该婴儿车架的结构简单。本专利技术还提供另一种婴儿车架,其包括一收合卡合件,所述收合卡合件于所述婴儿车架展开时隐藏于所述婴儿车架内,且于所述婴儿车架收合时凸伸出所述婴儿车架外;其中,所述婴儿车架上更具有一第一卡合孔,当所述婴儿车架收合时,所述收合卡合件卡合于所述第一卡合孔内。较佳地,所述婴儿车架还包括一对车手、一对前脚、一对后脚及一对第一连杆,每一所述前脚的上端对应与一所述后脚的上端相枢接,每一所述第一连杆的两端分别与一所述车手的下端、一所述前脚相枢接,所述车手上设置有所述收合卡合件;其中,所述收合卡合件于所述婴儿车架展开时隐藏于所述车手内,且于所述婴儿车架收合时凸伸出所述车手外,所述第一连杆上开设有与所述收合卡合件相对应的第一卡合孔。较佳地,所述收合卡合件设置于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婴儿车架

【技术保护点】
一种婴儿车架,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对车手、一对前脚、一对后脚、一对第一连杆、一对第二连杆及一对座管,每一所述车手的下端与一所述第一连杆的上端枢接于第一枢接点,每一所述第一连杆的下端与一所述前脚枢接于第二枢接点,每一所述前脚的上端对应与一所述第二连杆的下端枢接于第三枢接点,每一所述第二连杆的上端对应与一所述车手枢接于第四枢接点,所述第一枢接点、所述第二枢接点、所述第三枢接点及所述第四枢接点连接形成一四连杆结构,一所述后脚的上端对应与一前脚的上端枢接于第五枢接点,每一所述座管的两端分别与一所述后脚、一所述第一连杆枢接于第六枢接点及第七枢接点,且每一所述座管与对应的所述前脚相交叉,所述第二枢接点、所述第五枢接点、所述第六枢接点及所述第七枢接点连接形成另一四连杆结构,藉由两所述四连杆结构带动整个婴儿车架于展开状态与收合状态之间转变。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婴儿车架,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对车手、一对前脚、一对后脚、一对第一连杆、一对第二连杆及一对座管,每一所述车手的下端与一所述第一连杆的上端枢接于第一枢接点,每一所述第一连杆的下端与一所述前脚枢接于第二枢接点,每一所述前脚的上端对应与一所述第二连杆的下端枢接于第三枢接点,每一所述第二连杆的上端对应与一所述车手枢接于第四枢接点,所述第一枢接点、所述第二枢接点、所述第三枢接点及所述第四枢接点连接形成一四连杆结构,一所述后脚的上端对应与一前脚的上端枢接于第五枢接点,每一所述座管的两端分别与一所述后脚、一所述第一连杆枢接于第六枢接点及第七枢接点,且每一所述座管与对应的所述前脚相交叉,所述第二枢接点、所述第五枢接点、所述第六枢接点及所述第七枢接点连接形成另一四连杆结构,藉由两所述四连杆结构带动整个婴儿车架于展开状态与收合状态之间转变。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婴儿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手通过固定于其下端的车手关节与固定于所述第一连杆的上端的第一连杆关节相枢接。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婴儿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手关节与所述第一连杆关节之间还设置有一车架锁定件,所述车架锁定件用于对展开状态的所述婴儿车架进行锁定,并能解除锁定以收合所述婴儿车架。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婴儿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杆关节上开设有第一容置槽,所述车手关节上正对所述第一容置槽开设有第二容置槽,所述车架锁定件可滑动地收容于所述第一容置槽与所述第二容置槽之间。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婴儿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容置槽与所述第二容置槽内穿设有一枢转轴,所述车架锁定件沿所述枢转轴滑动。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婴儿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手内还滑动地设置有一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与所述车架锁定件相连接,所述驱动机构移动时推动所述车架锁定件脱离所述第一容置槽,以使所述第一连杆关节可相对所述车手关节转动。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婴儿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构的下端固定有一第三驱动件,所述车手关节上开设有一第三容置槽,所述第三容置槽与所述第二容置槽之间具有一夹角,所述第三驱动件滑动地容置于所述第三容置槽内,且所述第三驱动件与所述车架锁定件相连接。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婴儿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驱动件的端部具有两相对的卡合片,两所述卡合片之间形成一卡合区,且两所述卡合片上贯穿地开设有一第二斜孔,所述车架锁定件凸伸有一卡合柱,所述卡合柱的侧壁上凸设有一卡合凸,所述卡合柱设置于所述卡合区内,且所述卡合凸设置于所述第二斜孔内。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婴儿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构上还设置有一第一复位件,所述第一复位件用于驱动所述驱动机构复位。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婴儿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驱动件上开设有一滑动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丁泽华
申请(专利权)人:明门香港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中国香港,8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