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取像系统镜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本专利技术是有关于一种取像系统镜组及取像装置,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应用在电子装置上的小型化取像系统镜组及取像装置。
技术介绍
近年来随着个人电子产品逐渐轻薄化,个人电子产品内部各零组件的尺寸也随之缩减,连带带动小型化取像系统镜组的兴起,然而已知的取像系统镜组却难以同时满足大视角与微型化的需求,因此,已知具有大视角的取像系统镜组因尺寸较大而难以搭载于轻薄的个人电子产品,如一般移动装置、随身影像记录器、穿戴式设备等电子产品。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取像系统镜组、取像装置以及电子装置,通过取像系统镜组第一透镜至第四透镜屈折力与面形的配置,使取像系统镜组兼具微型化与大视角的特色,而有利于应用于一般移动装置、随身影像记录器、穿戴式设备等电子装置中,特别是具有大视角需求的轻薄电子产品,例如手机、平板电脑前镜头等可携装置中。依据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取像系统镜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以及第四透镜。第一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凹面。第二透镜具有负屈折力,其物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凹面,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取像系统镜组,其特征在于,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一第一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凹面;一第二透镜,具有负屈折力,其物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一第三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以及一第四透镜,具有负屈折力,其物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凹面且其离轴处包含至少一凸面;其中,该取像系统镜组中的透镜总数为四片,该第一透镜、该第二透镜、该第三透镜以及该第四透镜中各二相邻的透镜于光轴上间隔距离中最大者为ATmax,该第一透镜、该第二透镜、该第三透镜以及该第四透 ...
【技术特征摘要】
2016.02.02 TW 1051033111.一种取像系统镜组,其特征在于,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一第一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凹面;一第二透镜,具有负屈折力,其物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一第三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以及一第四透镜,具有负屈折力,其物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凹面且其离轴处包含至少一凸面;其中,该取像系统镜组中的透镜总数为四片,该第一透镜、该第二透镜、该第三透镜以及该第四透镜中各二相邻的透镜于光轴上间隔距离中最大者为ATmax,该第一透镜、该第二透镜、该第三透镜以及该第四透镜中各二相邻的透镜于光轴上间隔距离中最小者为ATmin,该第三透镜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5,该第三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6,该第一透镜与该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12,该第二透镜与该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23,该第三透镜与该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34,其满足下列条件:1.0<ATmax/ATmin<8.0;1.0<(R5+R6)/(R5-R6)<3.50;以及T34<T12<T2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取像系统镜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二透镜与该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23,该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3,其满足下列条件:T23<CT3。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取像系统镜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透镜的焦距为f1,该第四透镜的焦距为f4,其满足下列条件:|f4/f1|<0.85。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取像系统镜组,其特征在于,该取像系统镜组的焦距为f,该第四透镜像侧表面最大有效径位置与光轴的垂直距离为Y42,其满足下列条件:1.0<f/Y42<1.40。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取像系统镜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透镜、该第二透镜、该第三透镜以及该第四透镜中各二相邻的透镜于光轴上间隔距离中最大者为ATmax,该第一透镜、该第二透镜、该第三透镜以及该第四透镜中各二相邻的透镜于光轴上间隔距离中最小者为ATmin,其满足下列条件:1.25<ATmax/ATmin<5.0。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取像系统镜组,其特征在于,该取像系统镜组中最大视角的一半为HFOV,其满足下列条件:0.78<tan(HFOV)<2.0。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取像系统镜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透镜、该第二透镜、该第三透镜以及该第四透镜折射率中最大者为Nmax,其满足下列条件:1.65≤Nmax。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取像系统镜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二透镜与该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23,该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2,其满足下列条件:0.80<T23/CT2<2.50。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取像系统镜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透镜与该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12,该第三透镜与该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34,其满足下列条件:1.0<T12/T34<6.0。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取像系统镜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透镜的焦距为f1,该第二透镜的焦距为f2,该第三透镜的焦距为f3,该第四透镜的焦距为f4,其满足下列条件:|f3|<|f1|<|f2|;以及|f4|<|f1|<|f2|。11.一种取像系统镜组,其特征在于,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一第一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凹面;一第二透镜,具有负屈折力,其物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一第三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以及一第四透镜,具有负屈折力,其物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凹面且其离轴处包含至少一凸面;其中,该取像系统镜组中的透镜总数为四片,该第一透镜、该第二透镜、该第三透镜以及该第四透镜中各二相邻的透镜于光轴上间隔距离中最大者为ATmax,该第一透镜、该第二透镜、该第三透镜以及该第四透镜中各二相邻的透镜于光轴上间隔距离中最小者为ATmin,该第一透镜的焦距为f1,该第二透镜的焦距为f2,该第三透镜的焦距为f3,该第四透镜的焦距为f4,该取像系统镜组的光圈值为Fno,其满足下列条件:1.25<ATmax/ATmin<7.0;(|f3|+|f4|)/(|f1|+|f2|)<0.65;以及1.50<Fno<2.60。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取像系统镜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透镜的焦距为f1,该第四透镜的焦距为f4,其满足下列条件:|f4/f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薛钧哲,黄歆璇,杨舒雲,
申请(专利权)人: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