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像透镜及摄像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5937504 阅读:51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8-04 21:02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广角且F值较小、各像差得到良好校正的成像透镜及具备该成像透镜的摄像装置。所述成像透镜从物体侧依次包括前群(GF)、光圈(St)及后群(GR),前群(GF)从物体侧依次包括将凸面朝向物体侧的具有负屈折力的第1透镜(L1)、具有负屈折力的第2透镜(L2)及具有正屈折力的第3透镜(L3),后群(GR)从物体侧依次包括具有正屈折力的第4透镜(L4)、具有正屈折力的第5透镜(L5)、具有负屈折力的第6透镜(L6)、具有正屈折力的第7透镜(L7)及具有负屈折力的第8透镜(L8)。

Imaging lens and image pickup device

The invention provides an imaging lens with wide angle and small F value and good correction of aberration, and an image pickup device provided with the imaging lens. The imaging lens from the object side, including the former group (GF), aperture (St) and group (GR), after the former group (GF) from the object side includes having negative refracting power of the first lens convex toward the object side (L1), a second lens having a negative refracting power (L2) and the third lens has a positive refractive power pack (L3), after the group (GR) from the object side comprises fourth lens having positive refractive power (L4), a fifth lens having positive refracting power (L5), a sixth lens having a negative refracting power (L6), a seventh lens having positive refracting power (L7 having a negative refracting power) and eighth lens (L8).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成像透镜及摄像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尤其适合于车载摄像机及监控摄像机等的成像透镜及具备该成像透镜的摄像装置。
技术介绍
关于使用于车载摄像机及监控摄像机等的成像透镜,已知有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1中公开有从物体侧依次包括前群、光圈及后群且作为整体由7片透镜构成的成像透镜。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3491578号说明书使用于车载摄像机及监控摄像机等的成像透镜中,需要拍摄宽范围,因此要求某种程度的视角,但专利文献1中所提出的透镜的全视角均为67~69°左右,从而要求视角更宽的透镜。并且,专利文献1中所提出的透镜的F值均为2.8~3.2左右,从而要求F值更小的透镜。并且,对各像差也要求更良好的透镜。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广角且F值较小、各像差得到良好校正的成像透镜及具备该成像透镜的摄像装置。本专利技术的成像透镜的特征为从物体侧依次包括前群、光圈及后群,前群从物体侧依次包括将凸面朝向物体侧的具有负屈折力的第1透镜、具有负屈折力的第2透镜及具有正屈折力的第3透镜,后群从物体侧依次包括具有正屈折力的第4透镜、具有正屈折力的第5透镜、具有负屈折力的第6透镜、具有正屈折力的第7透镜及具有负屈折力的第8透镜。在本专利技术的成像透镜中,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1),更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1-1)。-0.4<f/fF<-0.1……(1)-0.27<f/fF<-0.14……(1-1)其中,设为f:整体系统的焦距;fF:前群的焦距。并且,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2),更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2-1)。0.36<f/fR<0.57……(2)0.41<f/fR<0.52……(2-1)其中,设为f:整体系统的焦距;fR:后群的焦距。并且,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3),更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3-1)。0.65<D34/f<1.5……(3)0.79<D34/f<1.17……(3-1)其中,设为D34:第3透镜与第4透镜的光轴上的空气间隔;f:整体系统的焦距。并且,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4),更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4-1)。100<2ω……(4)110<2ω……(4-1)其中,设为2ω:全视角(°)。本专利技术的摄像装置的特征为具备上述记载的本专利技术的成像透镜。另外,上述“实际上包括~”表示除了作为构成要件所举出的透镜以外,还可以包括实际上没有动力的透镜、光圈或掩膜或盖玻璃或滤光片等透镜以外的光学要件、物镜法兰盘、镜筒、成像元件和/或手抖校正机构等机构部分等。并且,关于上述透镜的面形状、曲率半径和/或屈折力的符号,当包括非球面时,设为在近轴区域中考虑。专利技术效果本专利技术的成像透镜设成从物体侧依次包括前群、光圈及后群,前群从物体侧依次包括将凸面朝向物体侧的具有负屈折力的第1透镜、具有负屈折力的第2透镜及具有正屈折力的第3透镜,后群从物体侧依次包括具有正屈折力的第4透镜、具有正屈折力的第5透镜、具有负屈折力的第6透镜、具有正屈折力的第7透镜及具有负屈折力的第8透镜,因此能够设成广角且F值较小、各像差得到良好校正的成像透镜。并且,本专利技术的摄像装置具备本专利技术的成像透镜,因此能够获得视角宽且清晰并且高画质的图像。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成像透镜(与实施例1共用)的透镜结构的剖视图。图2是上述成像透镜(与实施例1共用)的光路图。图3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2的成像透镜的透镜结构的剖视图。图4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3的成像透镜的透镜结构的剖视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1的成像透镜的各像差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2的成像透镜的各像差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3的成像透镜的各像差图。图8是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摄像装置的概略结构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考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的说明。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成像透镜的透镜结构的剖视图,图2是上述成像透镜的光路图。图1及图2所示的结构例与后述的实施例1的成像透镜的结构共用。图1及图2中,左侧为物体侧,右侧为图像侧,所图示的开口光圈St并不一定表示大小和/或形状,表示光轴Z上的光圈的位置。并且,图2中示出了轴上光束wa及最大视角的光束wb。如图1所示,该成像透镜从物体侧依次由前群GF、开口光圈St及后群GR构成。前群GF从物体侧依次由将凸面朝向物体侧的具有负屈折力的第1透镜L1、具有负屈折力的第2透镜L2及具有正屈折力的第3透镜L3构成。如此,通过将第1透镜L1的物体侧的表面设为凸面,即便在广角的透镜中周边部的畸变像差的校正变得容易。并且,通过将从物体侧依次进行配置的2片透镜即第1透镜L1与第2透镜L2均设为负透镜,对透镜系统整体进行广角化变得容易。并且,通过将紧接其后的第3透镜L3设为正透镜,并设为从物体侧依次由负透镜、负透镜及正透镜构成的负焦距型,变得有利于广角化。后群GR从物体侧依次由具有正屈折力的第4透镜L4、具有正屈折力的第5透镜L5、具有负屈折力的第6透镜L6、具有正屈折力的第7透镜L7及具有负屈折力的第8透镜L8构成。如此,通过以第4透镜L4、第5透镜L5及第7透镜L7这3片正透镜来分担后群GR所需的收敛作用与像差校正,能够有效地校正各像差。并且,通过从开口光圈St的图像侧依次连续配置第4透镜L4及第5透镜L5这2片正透镜,能够缓慢弯曲轴上边缘光线,因此能够抑制高阶球差的发生。由此,能够设成F值较小的透镜。并且,通过在离开口光圈St较近的位置配置具有负屈折力的第6透镜L6,变得有利于倍率色差的校正。并且,第8透镜L8担负校正从第4透镜L4至第7透镜L7之间产生的球差的作用。在本实施方式的成像透镜中,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1)。通过以免成为条件式(1)的下限以下的方式进行设定,能够缩短透镜总长度。通过以免成为条件式(1)的上限以上的方式进行设定,变得有利于扩展视角。另外,若设成满足下述条件式(1-1),则能够设成更良好的特性。-0.4<f/fF<-0.1……(1)-0.27<f/fF<-0.14……(1-1)其中,设为f:整体系统的焦距;fF:前群的焦距。并且,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2)。通过以免成为条件式(2)的下限以下的方式进行设定,变得有利于扩展视角。通过以免成为条件式(2)的上限以上的方式进行设定,变得有利于良好地校正球差。另外,若设成满足下述条件式(2-1),则能够设成更良好的特性。0.36<f/fR<0.57……(2)0.41<f/fR<0.52……(2-1)其中,设为f:整体系统的焦距;fR:后群的焦距。并且,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3)。通过以免成为条件式(3)的下限以下的方式进行设定,变得容易分离轴上光线与轴外光线,因此像差的校正变得容易。通过以免成为条件式(3)的上限以上的方式进行设定,透镜整体的小型化变得容易。另外,若设成满足下述条件式(3-1),则能够设成更良好的特性。0.65<D34/f<1.5……(3)0.79<D34/f<1.17……(3-1)其中,设为D34:第3透镜与第4透镜的光轴上的空气间隔;f:整体系统的焦距。并且,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4)。通过满足条件式(4),能够实现广角化,并能够拍摄宽视角范围。因此,尤其在将本实施方式的成像透镜适用于车载摄像机的情况下,能够用一台摄像机来拍摄在车体前方及十字路口等从侧方进入的汽车或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成像透镜及摄像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成像透镜,其特征在于,所述成像透镜从物体侧依次包括前群、光圈及后群,所述前群从物体侧依次包括将凸面朝向物体侧的具有负屈折力的第1透镜、具有负屈折力的第2透镜及具有正屈折力的第3透镜,所述后群从物体侧依次包括具有正屈折力的第4透镜、具有正屈折力的第5透镜、具有负屈折力的第6透镜、具有正屈折力的第7透镜及具有负屈折力的第8透镜。

【技术特征摘要】
2016.01.28 JP 2016-0138961.一种成像透镜,其特征在于,所述成像透镜从物体侧依次包括前群、光圈及后群,所述前群从物体侧依次包括将凸面朝向物体侧的具有负屈折力的第1透镜、具有负屈折力的第2透镜及具有正屈折力的第3透镜,所述后群从物体侧依次包括具有正屈折力的第4透镜、具有正屈折力的第5透镜、具有负屈折力的第6透镜、具有正屈折力的第7透镜及具有负屈折力的第8透镜。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透镜,其中,所述成像透镜满足下述条件式(1):-0.4<f/fF<-0.1……(1)其中,设为f:整体系统的焦距;fF:所述前群的焦距。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透镜,其中,所述成像透镜满足下述条件式(2):0.36<f/fR<0.57……(2)其中,设为f:整体系统的焦距;fR:所述后群的焦距。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成像透镜,其中,所述成像透镜满足下述条件式(2):0.36<f/fR<0.57……(2)其中,设为f:整体系统的焦距;fR:所述后群的焦距。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透镜,其中,所述成像透镜满足下述条件式(3):0.65<D34/f<1.5……(3)其中,设为D34:所述第3透镜与所述第4透镜的光轴上的空气间隔;f:整体系统的焦距。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成像透镜,其中,所述成像透镜满足下述条件式(3):0.65<D34/f<1.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小林宏昭神谷毅
申请(专利权)人: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