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络微刮针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927127 阅读:102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8-04 16:0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刺络微刮针,由一针体组成,所述针体的两端分别为微刮针体和刺络针体,沿所述针体高度方向在所述微刮针体的侧壁上形成有3条向外突出的第一棱线,所述第一棱线的高度为4~7厘米,用于刮痧的所述第一棱线两侧的平面夹角为30~45度;所述刺络针体的端部形成有锥体,所述锥体的高度为0.5~2厘米且该锥体的锥尖用于刺络放血,过所述锥尖在所述锥体的侧壁上形成有向外突出的第二棱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刺络微刮针与针刀相比,安全、可靠、不会破坏神经和肌肉组织,可放出瘀血,促进新鲜血液流动,改善微循环;刺络刺激血管,活化内皮细胞,调节血管张力,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数,改善免疫功能。

Pricking and scraping needle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pricking needle composed of micro scraping, a needle body, wherein both ends of the needle body are scraping needle and micro pricking needle body, the needle body along the height direction on the side wall of the micro needle scraping body is formed on the 3 protrusion of the first ridge the first line of the height of 4 ~ 7 cm, for scrapping the first plane angle on both sides of the ridge is 30 ~ 45 degrees; end of the puncture needle body forms a cone, the cone height of 0.5 to 2 cm and the cone tip for bloodletting, have the second protrusion of the cone ridge formed on the side wall of the cone. The utility model of the micro needle and needle pricking scraping compared, safe and reliable, does not damage the nerves and muscles, can release blood stasis, promoting fresh blood flow, improve microcirculation; pricking blood vessel stimulation, activation of endothelial cells, regulating vascular tension, improve blood rheology index, improve immune func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刺络微刮针
本技术属于医疗器材领域,具体来说涉及一种刺络微刮针。
技术介绍
针灸是针法和灸法的总称。针法是指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把针具按照一定的角度刺入患者体内,运用捻转与提插等针刺手法来对人体特定部位进行刺激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刺入点称为人体腧穴,简称穴位。根据最新针灸学教材统计,人体共有361个正经穴位。目前,在市场上最常使用的为毫针和针刀,其中,毫针直径仅为零点几毫米,刺激量小,只能小面积松解肌肉组织;针刀的刀刃锋利,有可能会破坏神经组织和肌肉组织,带来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刺络微刮针,该刺络微刮针将刺络与刮痧完美结合,以中医基础理论为基础与现代医学相结合。本技术的目的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予以实现的。一种刺络微刮针,由一针体组成,所述针体的两端分别为微刮针体和刺络针体,沿所述针体高度方向在所述微刮针体的侧壁上形成有3条向外突出的第一棱线,所述第一棱线的高度为4~7厘米,用于刮痧的所述第一棱线两侧的平面夹角为30~45度;所述刺络针体的端部形成有锥体,所述锥体的高度为0.5~2厘米且该锥体的锥尖用于刺络放血,过所述锥尖在所述锥体的侧壁上形成有向外突出的第二棱线。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二棱线的数量为3条,且均匀分布在所述锥尖的周围。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在所述微刮针体和刺络针体之间针体的周面上形成有向内凹陷的第一弧面,用于刺络放血时承受沿针体高度方向的扶握力。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在所述刺络针体上形成有一向内凹陷的第二弧面,用于对锥体刺入的深度进行定位。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针体的高度为13~17厘米。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锥体与第一弧面之间的针体的侧壁上形成有多条沿所述针体高度方向的第三棱线。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刺络针体的高度为6~9厘米。本技术的微刮针体与传统的刮痧板相比,属于微刮,用本技术的微刮针体进行刮痧的刮拭手法轻、时间短、出痧快,可根据痧的色泽、形态、数量确定病因和病性,同时为刺络针法提供更准确的破点位置。本技术的刺络微刮针与针刀相比,安全、可靠、不会破坏神经和肌肉组织,可放出瘀血,促进新鲜血液流动,改善微循环;刺络刺激血管,活化内皮细胞,调节血管张力,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数,改善免疫功能。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刺络微刮针的主视图;图2为本技术的刺络微刮针的侧视图;图3为本技术的刺络微刮针的后视图。其中,1:微刮针体1-1:第一棱线2:刺络针体2-1:第一弧面2-2:第三棱线2-3:第二弧面2-4:第二棱线。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刺络微刮针进行详细说明。如附图1~3所示,由一高度为14.4厘米的针体组成,针体的两端分别为微刮针体1和刺络针体2,沿针体高度方向在微刮针体1的侧壁上形成有3条向外突出的第一棱线1-1,第一棱线1-1的高度为4.7厘米,在3条第一棱线1-1中,有1条第一棱线1-1用于刮痧,用于刮痧的第一棱线1-1两侧的平面夹角为35度。刺络针体2的高度为7.89厘米,刺络针体2的端部形成有锥体,锥体的高度为1厘米且该锥体的锥尖用于刺络放血,过锥尖在锥体的侧壁上形成有3条向外突出的第二棱线2-4,第二棱线2-4均匀分布在锥尖的周围。在刺络针体2上形成有一向内凹陷的第二弧面2-3,用于对锥体刺入的深度进行定位。在所刮针体1和刺络针体2之间针体的周面上形成有向内凹陷的第一弧面2-1,用于刺络放血时承受沿针体高度方向的扶握力。锥体与第一弧面2-1之间的针体的侧壁上形成有多条沿所述针体高度方向的第三棱线2-2,可使更好的扶握针体。本技术的刺络微刮针的使用方法为:先用微刮针体1刮拭,待出现许多红黑色成串状瘀血点,后用刺络针体2进行点刺,再拔罐放出瘀血。本技术的刺络微刮针以刺激皮神经和筋膜使五膜相通,相互感应,激发损伤的神经、肌肉和韧带康复,来缓解症状、减轻病痛,使某些疾病经治疗后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锥尖纤细,第二棱线两侧平面的夹角细微,创面小,出血量多,可放出瘀血,促进新鲜血液流动,改善微循环,刺激血管,活化内皮细胞,调节血管张力,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数。以上对本技术做了示例性的描述,应该说明的是,在不脱离本技术的核心的情况下,任何简单的变形、修改或者其他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不花费创造性劳动的等同替换均落入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刺络微刮针

【技术保护点】
一种刺络微刮针,其特征在于,由一针体组成,所述针体的两端分别为微刮针体(1)和刺络针体(2),沿所述针体高度方向在所述微刮针体(1)的侧壁上形成有3条向外突出的第一棱线(1‑1),所述第一棱线(1‑1)的高度为4~7厘米,用于刮痧的所述第一棱线(1‑1)两侧的平面夹角为30~45度;所述刺络针体(2)的端部形成有锥体,所述锥体的高度为0.5~2厘米且该锥体的锥尖用于刺络放血,过所述锥尖在所述锥体的侧壁上形成有向外突出的第二棱线(2‑4)。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刺络微刮针,其特征在于,由一针体组成,所述针体的两端分别为微刮针体(1)和刺络针体(2),沿所述针体高度方向在所述微刮针体(1)的侧壁上形成有3条向外突出的第一棱线(1-1),所述第一棱线(1-1)的高度为4~7厘米,用于刮痧的所述第一棱线(1-1)两侧的平面夹角为30~45度;所述刺络针体(2)的端部形成有锥体,所述锥体的高度为0.5~2厘米且该锥体的锥尖用于刺络放血,过所述锥尖在所述锥体的侧壁上形成有向外突出的第二棱线(2-4)。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刺络微刮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棱线(2-4)的数量为3条,且均匀分布在所述锥尖的周围。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刺络微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祁国龙
申请(专利权)人:天津北辰北门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天津,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