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地埋式滴灌灌溉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5922635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8-04 13:14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地埋式滴灌灌溉系统,该系统包括水源、首部控制枢纽、干管、支管、地埋式滴灌灌水器、集水管。所述支管经所述地埋式滴灌灌水器与所述集水管相连,且形成环状供水管网;所述首部控制枢纽与所述干管相连,该干管依次经分干管、连接管件、阀门、连接弯头以及PE连接管件Ⅰ与所述支管相连;所述分干管上设有进排气阀Ⅰ;所述支管的末端连有冲洗阀Ⅰ;所述支管的中部通过PE旁通管件Ⅰ与所述地埋式滴灌灌水器的一端连通,该地埋式滴灌灌水器的另一端通过PE旁通管件Ⅱ与所述集水管的中部连通;所述集水管的一端设有冲洗阀Ⅱ,其另一端设有进排气阀Ⅱ。本发明专利技术结构简单、适用性广、易于实施,解决了地埋式滴灌灌水器易堵塞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地埋式滴灌灌溉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农业节水灌溉
,尤其涉及一种地埋式滴灌灌溉系统。
技术介绍
滴灌是一种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通过专用设备和输配水系统,将灌溉用水直接输送到作物的根部,实现了可控性局部灌溉和精准灌溉。滴灌技术以其节水效率高,对地形、土壤、气候和作物的适应性强而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然而,传统的滴灌技术由于灌水器布设在地表,不仅有较多的水分蒸发、影响机械化耕作,且每年回收地表灌水器还需耗费大量的人工。为此,近年来大量展开了地埋式滴灌的研究与应用。地埋式滴灌不仅节省了每年安装和回收的劳动力、延长了使用年限、减少了机械化作业的损坏,而且较地表滴灌更加节水节肥、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适用性广、使用方便且容易掌握的地埋式滴灌灌溉系统。为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所述的一种地埋式滴灌灌溉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系统包括水源、首部控制枢纽、干管、支管、地埋式滴灌灌水器、集水管;所述支管经所述地埋式滴灌灌水器与所述集水管相连,且形成环状供水管网;所述首部控制枢纽与所述干管相连,该干管依次经分干管、连接管件、阀门、连接弯头以及PE连接管件Ⅰ与所述支管相连;所述分干管上设有进排气阀Ⅰ;所述支管的末端连有冲洗阀Ⅰ;所述支管的中部通过PE旁通管件Ⅰ与所述地埋式滴灌灌水器的一端连通,该地埋式滴灌灌水器的另一端通过PE旁通管件Ⅱ与所述集水管的中部连通;所述集水管的的一端设有冲洗阀Ⅱ,其另一端设有进排气阀Ⅱ。所述水源是指灌溉用水。所述首部控制枢纽包括置于所述水源内的水泵、过滤施肥装置及控制和量测装置;所述水泵、过滤施肥装置与所述干管连接。所述支管和所述集水管固定于镇墩上。所述干管埋于地平面下方900~2500mm处。所述支管与所述集水管均埋于地平面下方400~1200mm处。所述地埋式滴灌灌水器埋于地平面下方150~350mm处。所述支管与所述集水管平行布置,该集水管与所述地埋式滴灌灌水器呈垂直方向连接。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1、本专利技术有效提高了灌溉水利用效率、延长了灌溉系统的使用年限,为灌溉地的机械化作业提供了方便。2、本专利技术中集水管及支管末端均设有冲洗阀,若发现管路及地埋式滴灌灌水器有堵塞,可以打开相应支管或集水管冲洗阀进行冲洗。3、本专利技术中集水管、支管及地埋式滴灌灌水器形成环状供水官网,使得整个灌水单元各段压力均衡,当某一滴灌毛管中部收到破坏或堵塞时也可通过集水管环状供水系统达到不断流。4、本专利技术中支管进口处及集水管末端设有进排气阀可防止系统运行停止后地埋式滴灌灌水器内部产生负压吸入泥沙,提高系统运行安全程度、延长滴灌系统使用寿命。5、本专利技术结构简单、适用性广、易于实施,解决了地埋式滴灌灌水器易堵塞的问题,为节水灌溉事业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撑。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中管网布置细节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中支管与滴灌灌水器连接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中集水管与滴灌灌水器连接示意图。图中:1—水源;2—首部控制枢纽;3—干管;4—支管;5—地埋式滴灌灌水器;6—集水管;7—分干管;8—连接管件;9—阀门;101—进排气阀Ⅰ;102—进排气阀Ⅱ;11—连接弯头;121—PE连接管件Ⅰ;13—镇墩;141—PE旁通管件Ⅰ;142—PE旁通管件Ⅱ;151—冲洗阀Ⅰ;152—冲洗阀Ⅱ;16—地平面。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4所示,一种地埋式滴灌灌溉系统,该系统包括水源1、首部控制枢纽2、干管3、支管4、地埋式滴灌灌水器5、集水管6。支管4经地埋式滴灌灌水器5与集水管6相连,且形成环状供水管网,使得整个灌水单元各段压力均衡;首部控制枢纽2与干管3相连,该干管3依次经分干管7、连接管件8、阀门9、连接弯头11以及PE连接管件Ⅰ121与支管4相连;分干管7上设有进排气阀Ⅰ101;支管4的末端连有冲洗阀Ⅰ151;支管4的中部通过PE旁通管件Ⅰ141与地埋式滴灌灌水器5的一端连通,该地埋式滴灌灌水器5的另一端通过PE旁通管件Ⅱ142与集水管6的中部连通;集水管6的的一端设有冲洗阀Ⅱ152,其另一端设有进排气阀Ⅱ102。其中:水源1是指井水、渠水或河水等灌溉用水。首部控制枢纽2包括置于水源1内的水泵、过滤施肥装置及控制和量测装置;水泵、过滤施肥装置与干管3连接,并通过控制和量测装置控制水泵及过滤施肥装置的开启等操作。支管4和集水管6固定于镇墩13上。干管3为管径φ110~φ200mm的PVC或PE管材,埋于地平面16下方900~2500mm处。支管4与集水管6均埋于地平面16下方400~1200mm处。支管4为管径φ32~φ90mm的PE管材。每根支管4上连接的地埋式滴灌灌水器5数量依据滴灌灌水器布设间距确定。集水管6为管径φ32~φ50mm的PE管材。地埋式滴灌灌水器5埋于地平面16下方150~350mm处。支管4与集水管6平行布置,该集水管6与地埋式滴灌灌水器5呈垂直方向连接。分干管7及集水管6设有进排气阀Ⅰ101、进排气阀Ⅱ102,可防止系统运行停止后地埋式滴灌灌水器5内部产生负压吸入泥沙,提高系统运行安全程度,延长系统使用寿命。当系统出现堵塞时,可通过支管4或集水管6末端的冲洗阀Ⅰ151或冲洗阀Ⅱ152进行系统冲洗,冲洗过程需安装由上游至下游逐步冲洗的原则,先打开支管4末端冲洗阀Ⅰ151进行冲洗,直至支管4末端出水清洁为止,然后关闭支管4末端冲洗阀Ⅰ151,开启集水管6末端冲洗阀Ⅱ152,进行地埋式滴灌灌水器5及集水管6的冲洗。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地埋式滴灌灌溉系统

【技术保护点】
一种地埋式滴灌灌溉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系统包括水源(1)、首部控制枢纽(2)、干管(3)、支管(4)、地埋式滴灌灌水器(5)、集水管(6);所述支管(4)经所述地埋式滴灌灌水器(5)与所述集水管(6)相连,且形成环状供水管网;所述首部控制枢纽(2)与所述干管(3)相连,该干管(3)依次经分干管(7)、连接管件(8)、阀门(9)、连接弯头(11)以及PE连接管件Ⅰ(121)与所述支管(4)相连;所述分干管(7)上设有进排气阀Ⅰ(101);所述支管(4)的末端连有冲洗阀Ⅰ(151);所述支管(4)的中部通过PE旁通管件Ⅰ(141)与所述地埋式滴灌灌水器(5)的一端连通,该地埋式滴灌灌水器(5)的另一端通过PE旁通管件Ⅱ(142)与所述集水管(6)的中部连通;所述集水管(6)的的一端设有冲洗阀Ⅱ(152),其另一端设有进排气阀Ⅱ(102)。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地埋式滴灌灌溉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系统包括水源(1)、首部控制枢纽(2)、干管(3)、支管(4)、地埋式滴灌灌水器(5)、集水管(6);所述支管(4)经所述地埋式滴灌灌水器(5)与所述集水管(6)相连,且形成环状供水管网;所述首部控制枢纽(2)与所述干管(3)相连,该干管(3)依次经分干管(7)、连接管件(8)、阀门(9)、连接弯头(11)以及PE连接管件Ⅰ(121)与所述支管(4)相连;所述分干管(7)上设有进排气阀Ⅰ(101);所述支管(4)的末端连有冲洗阀Ⅰ(151);所述支管(4)的中部通过PE旁通管件Ⅰ(141)与所述地埋式滴灌灌水器(5)的一端连通,该地埋式滴灌灌水器(5)的另一端通过PE旁通管件Ⅱ(142)与所述集水管(6)的中部连通;所述集水管(6)的的一端设有冲洗阀Ⅱ(152),其另一端设有进排气阀Ⅱ(102)。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地埋式滴灌灌溉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源(1)是指灌溉用水。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浩宇王飞徐希彬李伟张国祥
申请(专利权)人:大禹节水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大禹节水酒泉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甘肃,6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