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廖信芳专利>正文

一种单、双肺切换通气的单腔气管导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850224 阅读:47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7-21 23:59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单、双肺切换通气的单腔气管导管,包括一主气管导管,主气管导管的外壁设有第一气囊,所述第一气囊与第一充气管相连,主气管导管下端连接有支气管导管,支气管导管的外壁上设有第二气囊,第二气囊与第二充气管相连,支气管导管的内部设有第三气囊,第三气囊与第三充气管相连,主气管导管与支气管导管之间设有敞口段,第三气囊靠近所述敞口段的一端,支气管导管的尾段周壁均匀开设有多个出气孔,出气孔能与人体右或左上肺叶支气管位置相对。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够控制气流的方向,实现单腔管左、右侧单肺通气以及双肺通气的3种通气模式,同时优化了气管导管的设计,达到不增加阻力的通气效果。

Single cavity and double lung switching ventilation single cavity trachea catheter

The invention provides a single lumen catheter for single and double lung ventilation switch, comprising a main tube, the outer wall of the main tube is provided with a first air bag, the first air bag is connected with the first tube, the main tube is connected with the lower end of the outer wall of the bronchial catheter, endotracheal tube is equipped with second airbags, second airbags. With second filling the trachea, bronchial tube is provided with third airbags, third and third connected with an air inflating pipe opening section is arranged between the main trachea and bronchial tube, one end of the third air bag near the opening section of the bronchial catheter caudal segment of the peripheral wall is uniformly provided with a plurality of vent holes, and the body can vent right or left upper lobe bronchus relative position. The invention can control the direction of the air flow, realize the 3 ventilation modes of the single cavity, the left and the right single lung ventilation, and the double lung ventilation, and optimize the design of the trachea pipe so as to achieve the ventilation effect without increasing resistan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单、双肺切换通气的单腔气管导管
本专利技术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单、双肺切换通气的单腔气管导管。
技术介绍
为病人开胸手术时,需要让患侧肺暂时停止通气,健侧肺持续通气,才能方便手术的进行,另外,在手术前或手术期间,还需要双肺同时通气。目前,一般使用双腔气管导管(DLTs)或者单腔气管导管结合支气管封堵器来实现上述功能。双腔气管导管(DLTs),如图1所示,其结构包括有两个腔道,各自对应一个出口,外部上下有两个气囊,上面气囊堵塞气管,下面气囊堵塞一侧主支气管,但这种双腔气管常有如下缺点或并发症:(1)导管外径较粗,材质硬,形状固定弯曲不容易通过声门即声门下,在气管插管时常常会损伤到呼吸道;(2)双腔管的单侧腔内径较小,不利于通气,术中易发生气道高压;(3)双肺隔离定位较难,尤其是右上肺主支气管开口处易被气囊阻塞;(4)双腔管型号有限,最小型号的双腔管为26号,只能应用于8岁以上儿童,26号双腔管对于体重小于30~35kg或年龄小于8~10岁孩子不大适用,临床受一定的限制。单腔气管导管结合支气管封堵器,如图2所示,操作时,沿单腔气管导管管腔缓慢插入支气管封堵器,尾端朝下,方向同样对准需隔离侧主支气管方向,直至出现明显的“突破感”(尾端滑过气管隆突的感觉),气囊即进入主支气管,气囊充气,完成双肺隔离操作。与上述的双腔气管导管相比较,虽然单腔气管导管具有外径小,内径宽,既可保护呼吸道又可减小气道压力的优点,但在施术过程中,由于患者体位改变、胸廓起伏及施术对肺部的牵拉挤压等因素的影响,容易使气管导管移位,支气管封堵器的气囊易脱出进入气管影响双肺通气,影响术侧肺萎陷,污染健侧肺;而且支气管封堵器导管内径比较细,对于分泌物吸引较困难,湿肺和大咯血的病人是支气管封堵技术的禁忌证。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与普通单腔气管导管外径相同,能方便有效地实现任意一侧插管同时实现左侧单肺通气,右侧单肺通气和双肺通气3种通气方式及最有效的双肺隔离的单腔气管导管。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单、双肺切换通气的单腔气管导管,包括一主气管导管,所述主气管导管的外壁设有第一气囊,所述第一气囊与第一充气管相连,所述主气管导管下端连接有支气管导管,所述支气管导管的外壁上设有第二气囊,所述第二气囊与第二充气管相连,所述支气管导管的内部设有第三气囊,所述第三气囊与第三充气管相连,其中,所述主气管导管与支气管导管之间设有敞口段,所述第三气囊靠近所述敞口段的一端,所述支气管导管的尾段周壁均匀开设有多个镂空的出气孔,所述出气孔能与人体右或左上肺叶支气管位置相对。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主气管导管与支气管导管之间通过第二充气管和第三充气管连接并形成所述敞口段。进一步,所述第二充气管和第三充气管均粘接于所述主气管导管和支气管导管的内壁。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单、双肺切换通气的单腔气管导管还包括一自所述主气管导管上端伸至所述支气管导管下端的吸引管。进一步,所述主气管导管与支气管导管之间通过第二充气管、第三充气管和吸引管连接并形成一敞口段。进一步,所述第二充气管、第三充气管和吸引管均粘接于所述主气管导管和支气管导管的内壁。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第一充气管、第二充气管和第三充气管的上端均设有封闭阀。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主气管导管的外径大于所述支气管导管的外径。实施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1)本专利技术采用单腔双出口结构,通过上述3个气囊的设计,使得单腔气管导管就可以具备双腔气管导管的所有功能,实现双肺通气、双肺隔离、单肺通气功能;功能转换时,只需将相应的气囊充气或放气即可实现;同时,任意一侧插管均可实现左、右单肺通气及双肺通气的3种通气模式,大大的降低了单肺通气气管插管的难度,为不同病情提供更多选择;此外,插右侧行左侧单肺通气时,第二气囊和第三气囊使双肺隔离效果最佳;插右侧行右侧单肺通气时,患侧(左侧)CO2人工气胸压力,镂空处的设计(即出气孔)以及第二气囊有效的防止镂空处气体漏入左侧,并保证右侧单肺通气效果;(2)由于本专利技术的气管导管为单腔气管导管,其具有外径小、内径宽的优点,起到保护呼吸道和减小气道压力的作用;单腔导管口径的选择有较大的余地,其适用范围广,不仅成人胸腔手术,尤其能适用于体重2.5kg左右小儿(包括早产儿,新生儿,婴幼儿)胸腔手术,给小儿和成人胸外麻醉提供了更安全的保障;(3)本专利技术的插管操作更为简便灵活,定位容易,不需要纤支镜引导安放,只要插深到右侧支气管就能同时满足左、右单肺通气及双肺通气的需要。术中因体位或手术操作原因导管移位,左单肺通气只需将导管稍插深即可,右单肺通气只需将导管稍退出即可,易于推广应用;(4)本专利技术通过上述敞口段以及支气管导管尾段镂空(即出气孔)的设计,首先,其结构简单,能够最大程度上保证了健侧肺的通气;其次,支气管导管尾段镂空(即出气孔)设计,能避免右或左上肺叶支气管开口处易被阻塞的情况,使定位更容易,进一步保证单肺通气效果;最后,以第二充气管和第三充气管作为连接支持,节省材料成本;(5)本专利技术通过加设吸引管,吸痰操作时,无需另外配套吸引管和进行插管操作,通过外部的吸引设备直接吸引即可,同时无需将第三气囊进行放气,避免第三气囊放气后患侧肺污染物立刻流向健侧肺的风险;此外,吸引管还可以与外界大气导通,有利于肺萎陷,方便施术。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图1是现有双腔气管导管的应用实例图;图2是现有单腔气管导管结合支气管封堵器的应用实例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单、双肺切换通气的单腔气管导管的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单、双肺切换通气的单腔气管导管的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进一步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一如图3所示,一种单、双肺切换通气的单腔气管导管,包括一主气管导管,所述主气管导管1的外壁设有第一气囊3,所述第一气囊3与第一充气管6相连,所述主气管导管1下端连接有支气管导管2,所述支气管导管2的外壁上设有第二气囊4,所述第二气囊4与第二充气管7相连,所述支气管导管2的内部设有第三气囊5,所述第三气囊5与第三充气管8相连。其中,所述主气管导管1与支气管导管2之间通过第二充气管7和第三充气管8连接并形成一敞口段9,所述第三气囊5靠近所述敞口段9的一端,所述支气管导管2的尾段周壁均匀开设有多个镂空的出气孔12,所述出气孔12能与人体右或左上肺叶支气管位置相对。为优化导管管径设计,以匹配人体气管,所述第二充气管7和第三充气管8均粘接于所述主气管导管1和支气管导管2的内壁。所述主气管导管1的外径大于所述支气管导管2的外径。为了保持各个气囊充气状态,所述第一充气管6、第二充气管7和第三充气管8的上端均设有封闭阀10,当气囊充气后,通过封闭阀10关闭相应的充气管管道,防止气囊内气体反向流失,无需供气系统来持续保压。气囊放气时,打开封闭阀10即可。本实施例应用于双肺通气时:将气管导管插入人体气管内,第一气囊3充气,使主气管导管1固定在人体主气管内,此时支气管导管2插入右侧支气管,第二气囊4和第三气囊5不充气,气体可从主气管导管1与支气管导管2之间的敞口段9进入左、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一种单、双肺切换通气的单腔气管导管

【技术保护点】
一种单、双肺切换通气的单腔气管导管,其特征在于,包括一主气管导管,所述主气管导管的外壁设有第一气囊,所述第一气囊与第一充气管相连,所述主气管导管下端连接有支气管导管,所述支气管导管的外壁上设有第二气囊,所述第二气囊与第二充气管相连,所述支气管导管的内部设有第三气囊,所述第三气囊与第三充气管相连,所述主气管导管与支气管导管之间设有敞口段,所述第三气囊靠近所述敞口段的一端,所述支气管导管的尾段周壁均匀开设有多个出气孔,所述出气孔能与人体右或左上肺叶支气管位置相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单、双肺切换通气的单腔气管导管,其特征在于,包括一主气管导管,所述主气管导管的外壁设有第一气囊,所述第一气囊与第一充气管相连,所述主气管导管下端连接有支气管导管,所述支气管导管的外壁上设有第二气囊,所述第二气囊与第二充气管相连,所述支气管导管的内部设有第三气囊,所述第三气囊与第三充气管相连,所述主气管导管与支气管导管之间设有敞口段,所述第三气囊靠近所述敞口段的一端,所述支气管导管的尾段周壁均匀开设有多个出气孔,所述出气孔能与人体右或左上肺叶支气管位置相对。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单、双肺切换通气的单腔气管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气管导管与支气管导管之间通过第二充气管和第三充气管连接并形成所述敞口段。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单、双肺切换通气的单腔气管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充气管和第三充气管均...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廖信芳廖秋予刘晶胡祖荣
申请(专利权)人:廖信芳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