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污水处理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5804520 阅读:63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7-12 13:0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生活污水处理装置,升压泵一端与贮水箱连接,另一端与反应塔连通,贮水箱入水管与生活污水排放管道相连;反应塔内部空腔顶层设溢流区、底层设水气混合区,反应塔外壁上位于溢流区位置上设排水管,反应塔顶端设排气孔;溢流区与水气混合区之间自上而下依次设蛭石层、聚磷菌附着生长填料层、负载脱氮菌的生物膜层、白炭黑层、沸石层和农作物秸秆层,反应塔外壁上位于负载脱氮菌的生物膜层位置上设污泥排放口;溢流区、蛭石层、聚磷菌附着生长填料层、负载脱氮菌的生物膜层、白炭黑层、沸石层、农作物秸秆层和水气混合区层与层之间通过微孔滤膜阻隔。该处理装置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净化处理效果好,降低污水处理负荷和处理成本。

Domestic sewage treatment device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sewage treatment device, the booster pump is connected with the water storage tank, and the other end is communicated with the water storage tank into the reaction tower, connected with the sewage discharge pipe water pipe; the reaction tower inner cavity of an overflow zone, a top bottom water vapor mixing zone, reaction tower on the outer wall of the overflow area is located in the location of drainage tube top reaction tower vent; between the overflow area and water mixing zone are arranged from top to bottom, vermiculite layer PAOs attached growth filler layer, load silica film, biological denitrification bacteria black layer, zeolite layer and straw layer, the reaction tower on the outer wall of the position of the load in biolayer Denitrifyer. Sludge discharge; overflow area, vermiculite layer, PAOs attached growth filler layer, load silica film, biological denitrification bacteria black layer, zeolite layer, straw layer and water vapor mixing zone The layer and the layer are separated by a microporous filter membrane. The utility model has the advantages of simple structure, convenient operation, good purification and treatment effect, and lower sewage treatment load and processing cos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生活污水处理装置
本技术涉及污水处理设备,具体地,涉及生活污水处理装置。
技术介绍
食堂污水的主要污染物为COD、动植物油、表面活性剂(如洗涤剂)、少量的NH3-N和TP。目前,食堂生活污水处理甚少,主要是直接排入下水道进入污水处理厂,或者直接接暗管排出,通入地表水体,如流入湖泊、河流或小溪等。即使处理,也是进行简单的隔油处理,如利用油水分离器,进行简单的水、油和固体等分离,然后排放。在现有的专利文献中公开了生活污水的处理装置和方法。如:申请公布号为CN87102257的餐厅污水处理方法中一种处理高浓度有机物污水的新工艺技术,它革新生物接触氧化法,用5-10厘米粒度的煤渣填装在塔式装置内,分四层,每层间距5厘米,以好气菌、红螺菌挂膜,在气水比8-10∶1曝气量下,使污水与空气混合,经过煤渣与生物膜,停留时间在1小时内,可使COD4500毫克/升以下BOD2000毫克/升以下的污水。又如:申请公布号:CN105712591A的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生活污水处理总站,它包括从左往右顺次设置的格栅渠、酸化调节池、初滤池、厌氧生物滤池、充氧池、好氧生物滤池、终滤池、植物检测池以及放流渠,厌氧生物滤池中的滤料内填装有厌氧生物载体,好氧生物滤池中的滤料内填装有好氧生物载体;每根长管上且沿长管的长度方向顺次设置有多个小孔,放流渠的侧壁上还设置有达标水排放口,所述的格栅渠与酸化调节池连通;充氧池内还固定安装有充氧泵和立柱。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利用微生物吸附降解有机物、出水品质高、能够准确的检测出水的水质情况。其中,如餐厅污水处理方法,仅提出了生物处理理论,但对装置或反应器系统涉及较少,甚至未充分考虑处理装置的制备,方法单一,无法去除大部分污染物等。一种生活污水处理总站,程序繁多,过程复杂,成本巨大,基本与城市污水处理厂相似,不适宜在中小规模污水产生量上应用。因此,急需要提供一种生活污水处理装置,该装置结构简单、成本很低,用于处理污水的材料便宜且易得,完全达标排放,无需再进入城市污水厂管道,直接排入河道,无任何风险。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生活污水处理装置,该处理装置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净化处理效果好,降低污水处理负荷和处理成本。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生活污水处理装置,包括贮水箱、升压泵和反应塔;升压泵的一端通过管道与贮水箱的出水管相连接,另一端通过管道与反应塔的底端相连通,并且贮水箱的入水管与生活污水排放管道相连接;其中,反应塔内部空腔的顶层设有溢流区、底层设有水气混合区,反应塔外壁上位于溢流区的位置上设有用于排放净化后的污水的排水管,并且反应塔的顶端开设有排气孔;溢流区与水气混合区之间自上而下依次设有蛭石层、聚磷菌附着生长填料层、负载脱氮菌的生物膜层、白炭黑层、沸石层和农作物秸秆层,反应塔外壁上位于负载脱氮菌的生物膜层的位置上设有污泥排放口;溢流区、蛭石层、聚磷菌附着生长填料层、负载脱氮菌的生物膜层、白炭黑层、沸石层、农作物秸秆层和水气混合区的层与层之间通过微孔滤膜阻隔,并且微孔滤膜只能够供水分子、气分子通过,而净化处理材料无法通透。优选地,该生活污水处理装置还包括曝气增氧机,水气混合区通过水管与升压泵的另一端相连接,通过气管与曝气增氧机相连接以使得曝气增氧机向水气混合区内通入氧气。优选地,负载脱氮菌的生物膜层中的脱氮菌包括氨化菌、亚硝酸菌和硝酸菌。优选地,沸石层中还填充有活性炭、高岭石和石英砂。优选地,白炭黑层中还填充有活性炭、高岭石和石英砂。优选地,蛭石层中还填充有活性炭、高岭石和石英砂。优选地,反应塔外壁上沿高度方向依次设有多个抽屉口,多个抽屉口内均设有相匹配的抽屉,蛭石层、聚磷菌附着生长填料层、负载脱氮菌的生物膜层、白炭黑层和沸石层均设置在抽屉内。优选地,反应塔的顶端还开设有药品投加口。根据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进行污水处理的基本方案为上流式充氧生物膜处理模式,具体为先将食堂生活污水集中起来,进行沉淀或沉砂处理;然后,通过该生活污水处理装置进行物理化学处理,如秸秆吸收动植物浮油、沸石和白炭黑吸附表面活性剂;再引入生物附着曝气氧化处理,如在生物膜上培育氨化菌、亚硝酸菌、硝酸菌,进行脱氮处理,污泥排出;再植入附着生长填料,培养聚磷菌,进行除磷处理;接着利用物理化学处理,如蛭石吸附一些残余物,如微生物残体、填料、其他未处理彻底的污染物等。最后,简单气浮排出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气体,处理后的污水通过溢流处理排放,可以达到排放标准。通过该生活污水处理装置的上述多步净化,污水的处理效果好,并且结构设备简单、占地面积小,成本低廉,用于处理污水的材料便宜且易得,完全达标排放,无需再进入城市污水厂管道,直接排入河道,无任何风险,大大降低了污水处理负荷和处理成本。本技术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附图说明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但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图1是根据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实施方式中的生活污水处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贮水箱2-升压泵3-反应塔4-溢流区5-蛭石层6-聚磷菌附着生长填料层7-负载脱氮菌的生物膜层8-白炭黑层9-沸石层10-农作物秸秆层11-曝气增氧机12-水气混合区13-排水管14-排气孔15-污泥排放口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在本技术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上、下”等包含在术语中的方位词仅代表该术语在常规使用状态下的方位,或为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的俗称,而不应视为对该术语的限制。参见图1,本技术提供一种生活污水处理装置,包括贮水箱1、升压泵2和反应塔3;升压泵2的一端通过管道与贮水箱1的出水管相连接,另一端通过管道与反应塔3的底端相连通,并且贮水箱1的入水管与生活污水排放管道相连接;其中,反应塔3内部空腔的顶层设有溢流区4、底层设有水气混合区12,反应塔3外壁上位于溢流区4的位置上设有用于排放净化后的污水的排水管13,并且反应塔3的顶端开设有排气孔14;溢流区4与水气混合区12之间自上而下依次设有蛭石层5、聚磷菌附着生长填料层6、负载脱氮菌的生物膜层7、白炭黑层8、沸石层9和农作物秸秆层10,反应塔3外壁上位于负载脱氮菌的生物膜层7的位置上设有污泥排放口15;溢流区4、蛭石层5、聚磷菌附着生长填料层6、负载脱氮菌的生物膜层7、白炭黑层8、沸石层9、农作物秸秆层10和水气混合区12的层与层之间通过微孔滤膜阻隔,并且微孔滤膜只能够供水分子、气分子通过,而净化处理材料无法通透。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进行污水处理的基本方案为上流式充氧生物膜处理模式,具体为先将食堂生活污水集中起来,进行沉淀或沉砂处理;然后,通过该生活污水处理装置进行物理化学处理,如秸秆吸收动植物浮油、沸石和白炭黑吸附表面活性剂;再引入生物附着曝气氧化处理,如在生物膜上培育氨化菌、亚硝酸菌、硝酸菌,进行脱氮处理,污泥排出;再植入附着生长填料,培养聚磷菌,进行除磷处理;接着利用物理化学处理,如蛭石吸附一些残余物,如微生物残体、填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生活污水处理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生活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贮水箱(1)、升压泵(2)和反应塔(3);所述升压泵(2)的一端通过管道与所述贮水箱(1)的出水管相连接,另一端通过管道与所述反应塔(3)的底端相连通,并且所述贮水箱(1)的入水管与生活污水排放管道相连接;其中,所述反应塔(3)内部空腔的顶层设有溢流区(4)、底层设有水气混合区(12),所述反应塔(3)外壁上位于所述溢流区(4)的位置上设有用于排放净化后的污水的排水管(13),并且所述反应塔(3)的顶端开设有排气孔(14);所述溢流区(4)与水气混合区(12)之间自上而下依次设有蛭石层(5)、聚磷菌附着生长填料层(6)、负载脱氮菌的生物膜层(7)、白炭黑层(8)、沸石层(9)和农作物秸秆层(10),所述反应塔(3)外壁上位于所述负载脱氮菌的生物膜层(7)的位置上设有污泥排放口(15);所述溢流区(4)、蛭石层(5)、聚磷菌附着生长填料层(6)、负载脱氮菌的生物膜层(7)、白炭黑层(8)、沸石层(9)、农作物秸秆层(10)和水气混合区(12)的层与层之间通过微孔滤膜阻隔,并且所述微孔滤膜只能够供水分子、气分子通过,而净化处理材料无法通透。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生活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贮水箱(1)、升压泵(2)和反应塔(3);所述升压泵(2)的一端通过管道与所述贮水箱(1)的出水管相连接,另一端通过管道与所述反应塔(3)的底端相连通,并且所述贮水箱(1)的入水管与生活污水排放管道相连接;其中,所述反应塔(3)内部空腔的顶层设有溢流区(4)、底层设有水气混合区(12),所述反应塔(3)外壁上位于所述溢流区(4)的位置上设有用于排放净化后的污水的排水管(13),并且所述反应塔(3)的顶端开设有排气孔(14);所述溢流区(4)与水气混合区(12)之间自上而下依次设有蛭石层(5)、聚磷菌附着生长填料层(6)、负载脱氮菌的生物膜层(7)、白炭黑层(8)、沸石层(9)和农作物秸秆层(10),所述反应塔(3)外壁上位于所述负载脱氮菌的生物膜层(7)的位置上设有污泥排放口(15);所述溢流区(4)、蛭石层(5)、聚磷菌附着生长填料层(6)、负载脱氮菌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左胜鹏方章顺蒋小峰丁莹周守标叶良涛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师范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