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音频接口与电子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794128 阅读:41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7-10 07:17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电通信硬件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音频接口与电子设备。该音频接口包括:内套管与耳机座;其中,内套管设置于耳机座内,耳机座上设置有N个电极,N为大于1的自然数;内套管上设置有N个第一通孔,N个第一通孔与耳机座上的N个电极一一对应;其中,当耳机头插入内套管时,带动内套管的底部移动至耳机座底部,当耳机头拔出时,带动内套管朝远离耳机座底部的方向运动;仅当内套管移动至耳机座底部时,耳机座上的N个电极通过内套管的N个第一通孔与耳机头的金属环接触。本发明专利技术实施方式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使得可以避免在插拔耳机头时产生杂音。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音频接口与电子设备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通信硬件
,特别涉及一种音频接口与电子设备。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耳机座内通常设置有中断引脚,在耳机头插入耳机座内的过程中,终端可通过检测中断引脚上的阻值,判断耳机头是否已完全插入耳机座内。当耳机头完全插入耳机座内时,终端可以为耳机座中的左声道、右声道以及麦克引脚上电,这样,耳机座内的左声道、右声道以及麦克引脚可以瞬间通电。但是,本申请的专利技术人发现:现有技术中,终端通过检测耳机座内中断引脚的阻值,判断耳机头是否完全插入耳机座内,并在耳机头完全插入耳机座内时,为耳机座内的左声道、右声道以及麦克引脚通电,这样,导致在插入或者拔出耳机头的过程中,会由于误触发而产生杂音。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音频接口与电子设备,使得可以避免在插拔耳机头时产生杂音。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音频接口,包括:内套管与耳机座;其中,内套管设置于耳机座内,耳机座上设置有N个电极,N为大于1的自然数;内套管上设置有N个第一通孔,N个第一通孔与耳机座上的N个电极一一对应;其中,当耳机头插入内套管时,带动内套管的底部移动至耳机座底部,当耳机头拔出时,带动内套管朝远离耳机座底部的方向运动;仅当内套管移动至耳机座底部时,耳机座上的N个电极通过内套管的N个第一通孔与耳机头的金属环接触。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一种音频接口,该音频接口包括内套管与耳机座;其中,内套管设置于耳机座内,耳机座上设置有N个电极,N为大于1的自然数;内套管上设置有N个第一通孔,N个第一通孔与耳机座上的N个电极一一对应;其中,当耳机头插入内套管时,带动内套管的底部移动至耳机座底部,当耳机头拔出时,带动内套管朝远离耳机座底部的方向运动;仅当内套管移动至耳机座底部时,耳机座上的N个电极通过内套管的N个第一通孔与耳机头的金属环接触。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耳机座内设置有内套管,耳机座上设置有多个电极,内套管上设置有与上述电极一一对应的多个第一通孔,其中,当耳机头插入内套管时,耳机头可以带动内套管的底部移动至耳机座的底部,并且仅当内套管移动至耳机座的底部时,耳机座上的多个电极可以通过内套管上的多个第一通孔与耳机头的金属环接触。由于耳机座上的电极与耳机头上的金属环接触会触发电路的导通,因而若耳机座上的同一个电极与耳机头上的多个金属环接触时,会产生误触发,从而引起杂音。本实施方式中,在插拔耳机头时,可以避免耳机座上的电极由于耳机头的移动而接触耳机头上的多个金属环,从而可以避免在插拔耳机头时由于误触发而产生杂音。另外,内套管的靠近顶部的区域设置有第一凹槽与第二凹槽,第二凹槽位于第一凹槽的上方;耳机座的靠近顶部的区域设置有压缩弹簧;耳机头未插入耳机座内时,内套管处于初始位置;压缩弹簧用于嵌入内套管的第一凹槽中,并固定内套管;耳机头插入内套管,并带动内套管移动至耳机座底部时,压缩弹簧用于嵌入内套管的第二凹槽中,并固定内套管;耳机头从耳机座中拔出时,耳机头带动内套管移动至初始位置。本实施方式中,耳机座的靠近顶部的区域设置的压缩弹簧,可以在插拔耳机头时固定内套管,这样,使得未插入耳机头时,内套管可以稳定的处于初始位置,耳机头带动内套管移动至耳机座底部时,内套管同样可以稳定的处于耳机座顶部,也就是说,耳机座上设置的压缩弹簧,以及内套管上设置的第一凹槽与第二凹槽,可以使得内套管更稳定,从而有助于避免在插拔耳机头时产生杂音。另外,耳机座的靠近顶部的区域还设置有第一凸起,第一凸起用于在耳机头带动内套管移动至初始位置时,分离耳机头与内套管;其中,第一凸起位于压缩弹簧的上方。由于在拔出耳机头时,耳机头会带动内套管朝远离耳机座底部的方向运动,当内套管运动到初始位置时,耳机座的靠近顶部的区域设置的第一凸起可以卡住内套管的顶部,这样,可以避免耳机头带动内套管运动到耳机座的外部,从而可以将内套管与耳机头分离。另外,内套管上还设置有第二凸起,第二凸起位于第一凹槽的下方。本实施方式中,内套管上设置的第二凸起可以增加内套管与耳机头之间的摩擦,这样,有助于在插拔耳机头时,使得耳机头更方便地带动内套管运动。附图说明图1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方式的音频接口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方式中的耳机头插入内套管后的音频接口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方式中的耳机头插入内套管后的音频接口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3中虚线所围区域的局部放大图;图5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方式中的耳机头带动内套管运动至耳机座底部时的音频接口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图5中虚线所围区域的局部放大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的阐述。然而,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本专利技术各实施方式中,为了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本申请而提出了许多技术细节。但是,即使没有这些技术细节和基于以下各实施方式的种种变化和修改,也可以实现本申请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一种音频接口,该音频接口包括内套管与耳机座,其中,耳机座上可以设置N个电极,N为大于1的自然数,内套管上可以设置N个第一通孔,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以N为五作为例子进行说明,如图1与图2所示。如图1所示,音频接口包括内套管100与耳机座200,其中,内套管100设置于耳机座200内,耳机座200上可以设置五个电极201,内套管上可以设置五个第一通孔101,第一通孔101与耳机座上的五个电极201一一对应。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中,当耳机头插入内套管100时,可以带动内套管100的底部移动至耳机座200的底部,当耳机头拔出时,可以带动内套管100朝远离耳机座200底部的方向运动,并且仅当内套管100移动至耳机座200的底部时,耳机座200上的五个电极201通过内套管100的五个第一通孔101与耳机头的金属环接触。本实施方式中,内套管100的靠近顶部的区域设置有第一凹槽103与第二凹槽102,第二凹槽102位于第一凹槽103的上方,耳机座200的靠近顶部的区域设置有压缩弹簧202。如图1所示,耳机头未插入耳机座200内时,内套管100处于初始位置,压缩弹簧202用于嵌入内套管的第一凹槽103中,并固定内套管100。如图2所示,耳机头300可以插入内套管100中。耳机头300插入内套管100中后,还可以带动内套管100朝耳机座200的底部方向运动,当耳机头300带动内套管100移动至耳机座200的底部时,压缩弹簧202可用于嵌入内套管的第二凹槽102中,并固定内套管。当耳机头300从耳机座200中拔出时,耳机头300可以带动内套管100移动至初始位置。需要说明的是,内套管100处于初始位置时,内套管100会将耳机座200上的电极201屏蔽,使得耳机座200上的电极201无法接触到耳机头300上的金属环。当耳机头300插入内套管100,并带动内套管100运动至耳机座200的底部时,内套管100上的第一通孔101可以将耳机座200上的电极201暴露,从而耳机座200上的电极201可以通过内套管100上的第一通孔101接触到耳机头300上的金属环。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中,内套管100上还设置有第二凸起104,第二凸起104位于第一凹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音频接口与电子设备

【技术保护点】
一种音频接口,其特征在于,包括:内套管与耳机座;其中,所述内套管设置于所述耳机座内,所述耳机座上设置有N个电极,N为大于1的自然数;所述内套管上设置有N个第一通孔,所述N个第一通孔与所述耳机座上的N个电极一一对应;其中,当耳机头插入所述内套管时,带动所述内套管的底部移动至所述耳机座底部,当耳机头拔出时,带动所述内套管朝远离所述耳机座底部的方向运动;仅当所述内套管移动至所述耳机座底部时,所述耳机座上的N个电极通过所述内套管的N个第一通孔与所述耳机头的金属环接触。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音频接口,其特征在于,包括:内套管与耳机座;其中,所述内套管设置于所述耳机座内,所述耳机座上设置有N个电极,N为大于1的自然数;所述内套管上设置有N个第一通孔,所述N个第一通孔与所述耳机座上的N个电极一一对应;其中,当耳机头插入所述内套管时,带动所述内套管的底部移动至所述耳机座底部,当耳机头拔出时,带动所述内套管朝远离所述耳机座底部的方向运动;仅当所述内套管移动至所述耳机座底部时,所述耳机座上的N个电极通过所述内套管的N个第一通孔与所述耳机头的金属环接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音频接口,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套管的靠近顶部的区域设置有第一凹槽与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位于所述第一凹槽的上方;所述耳机座的靠近顶部的区域设置有压缩弹簧;所述耳机头未插入所述耳机座内时,所述内套管处于初始位置;所述压缩弹簧用于嵌入所述内套管的第一凹槽中,并固定所述内套管;所述耳机头插入所述内套管,并带动所述内套管移动至所述耳机座底部时,所述压缩弹簧用于嵌入所述内套...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丁松傅志波王谊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与德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