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还原性金属/聚苯胺电致变色电池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5704428 阅读:186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6-26 07:33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还原性金属/聚苯胺电致变色电池,由聚苯胺电极、与所述聚苯胺电极相对放置的还原性金属电极、设置在所述聚苯胺电极和还原性金属电极之间的用于封装的硅胶垫片、位于由所述聚苯胺电极、还原性金属电极和硅胶垫片界定的空间内的电解质、以及用于断开或接通所述聚苯胺电极与还原性金属电极之间的电连接的开关组成;其中,所述聚苯胺电极由第一透明导电基底和沉积在所述第一透明导电基底表面的聚苯胺薄膜组成;所述还原性金属电极包括第二透明导电基底,所述第二透明导电基底至少面向所述聚苯胺电极的一侧的表面部分由还原性金属薄膜覆盖。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制备方法简单,成本低,所得电致变色电池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既节能又储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还原性金属/聚苯胺电致变色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多功能电致变色器件的制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还原性金属/聚苯胺电致变色电池的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电致变色是指材料在电场的作用下价态与化学组分发生可逆变化,导致其光学性质也发生变化,从而产生变色的现象。利用电致变色材料的这一特性构造的玻璃窗可以按照人的意愿实现对太阳光的动态调节,从而选择性的吸收或反射外界的热辐射,减少办公大楼和民用住宅等建筑物在夏季降温和冬季保暖所必须消耗的大量能源,电致变色技术在智能窗、显示器以及军事伪装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前景。尽管电致变色智能窗在节能减排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但传统的电致变色智能窗需要消耗额外的电能。近年来,将光伏技术(PV)与电致变色智能窗有机结合实现其自供电成为研究热点(Huangetal.Sol.EnergyMater.Sol.Cells,2012,99,154-160;Dyeretal.Adv.Matter.2014,26,4895-4900)。然而这种光伏与电致变色技术一体化智能窗的结构复杂、成本高。且受到外界光照、气候变化和地域性的影响,实际应用中往往要搭配太阳能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还原性金属/聚苯胺电致变色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保护点】
一种还原性金属/聚苯胺电致变色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还原性金属/聚苯胺电致变色电池由聚苯胺电极、与所述聚苯胺电极相对放置的还原性金属电极、设置在所述聚苯胺电极和还原性金属电极之间的用于封装的硅胶垫片、位于由所述聚苯胺电极、还原性金属电极和硅胶垫片界定的空间内的电解质、以及用于断开或接通所述聚苯胺电极与还原性金属电极之间的电连接的开关组成;其中,所述聚苯胺电极由第一透明导电基底和沉积在所述第一透明导电基底表面的聚苯胺薄膜组成;所述还原性金属电极包括第二透明导电基底,所述第二透明导电基底至少面向所述聚苯胺电极的一侧的表面部分由还原性金属薄膜覆盖。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还原性金属/聚苯胺电致变色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还原性金属/聚苯胺电致变色电池由聚苯胺电极、与所述聚苯胺电极相对放置的还原性金属电极、设置在所述聚苯胺电极和还原性金属电极之间的用于封装的硅胶垫片、位于由所述聚苯胺电极、还原性金属电极和硅胶垫片界定的空间内的电解质、以及用于断开或接通所述聚苯胺电极与还原性金属电极之间的电连接的开关组成;其中,所述聚苯胺电极由第一透明导电基底和沉积在所述第一透明导电基底表面的聚苯胺薄膜组成;所述还原性金属电极包括第二透明导电基底,所述第二透明导电基底至少面向所述聚苯胺电极的一侧的表面部分由还原性金属薄膜覆盖。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还原性金属/聚苯胺电致变色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聚苯胺薄膜的厚度为0~1000纳米,优选200~500纳米。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还原性金属/聚苯胺电致变色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还原性金属薄膜的厚度为0~1毫米,优选0.05~0.1毫米。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还原性金属/聚苯胺电致变色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还原性金属薄膜以细条状覆盖所述第二透明导电基底至少面向所述聚苯胺电极的一侧的表面。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还原性金属/聚苯胺电致变色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还原性金属薄膜为还原性金属铝薄膜、还原性金属锌薄膜、还原性金属铁薄膜或还原性金属钛薄膜。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还原性金属/聚苯胺电...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董云高彦峰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协合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