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光源装置、侧入式背光模组以及显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5689664 阅读:148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6-24 01:25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面光源装置,其在发光源和导光膜之间增设导光柱来收集发光源发出的光线并传播至导光膜的入光面并通过对导光柱的厚度渐缩结构设计,其可以使得导光膜具有较小的厚度,从而可达成缩减传统导光板厚度之目的。再者,所述面光源装置可应用于侧入式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也可以应用于照明领域。

Surface light source device, side in type backlight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The invention relates to a surface light source device between the light source and the light guide film with light rays emitted from the light source to collect and spread to the incident surface of the light guide film and the pole thickness tapered structure design, which can make the light guide film having a smaller thickness, achieve the purpose of reducing the traditional the thickness of the light guide plate from the. Moreover, the surface light source device can be applied to a side in type backlight module and a display device, and can also be applied to the lighting fiel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面光源装置、侧入式背光模组以及显示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光源及显示
,尤其涉及一种面光源装置及其应用。
技术介绍
在现有侧入式背光模组中,基本结构都有一片导光板且导光板的体积和重量都占据了整机的近50%的比例;若能够降低导光板占据的空间和重量,对背光模组而言,可以降低成本。然而,对于侧入式背光模组而言,直接缩减导光板体积就意味着光线有可能会泄露出来。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面光源装置及其应用,其可以实现缩减导光板厚度同时防止光线泄露之目的。具体地,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出的一种面光源装置,包括:发光源、导光膜和导光柱。所述导光膜具有入光面和与所述入光面相邻的第二表面,所述导光柱用于收集所述发光源发出的光线并传播至所述导光膜的所述入光面以由所述导光膜转化成面光源后从所述第二表面出射;所述导光柱具有第一端和相对的第二端,所述发光源设置在所述第一端,所述导光膜设置在所述第二端,所述导光膜的所述入光面朝向所述导光柱,所述第二端在邻近所述导光膜的方向上厚度渐缩。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端开设有第一凹槽,所述发光源插设在所述第一凹槽内且为LED灯条。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端开设有第二凹槽,所述导光膜具有所述入光面的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二凹槽内。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端开设有第一凹槽且所述第一凹槽的底部设有第一凸透镜结构,所述第二端开设有第二凹槽且所述第二凹槽的底部设有第二凸透镜结构,所述第一凸透镜结构的凸面朝向所述发光源,所述第二凸透镜结构的凸面朝向所述导光膜的所述入光面。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端在远离所述导光膜的方向上厚度渐缩,所述导光柱还包括连接在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之间的中间部且所述中间部大致为矩形。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光膜具有与所述第二表面相对且与所述入光面相邻的第三表面,所述第一端位于所述导光膜的所述第二表面一侧的侧表面为曲面,且所述第一端位于所述导光膜的所述第三表面一侧的侧表面为平面。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发光源位于所述第一凸透镜结构的焦平面上,所述入光面位于所述第二凸透镜结构的焦平面上。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光膜的所述第二表面的邻近所述入光面的部分设置有反射材料层且所述第二表面的远离所述入光面的部分未设置反射材料层,以使得所述第二表面局部出光。此外,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出的一种侧入式背光模组,包括:光学膜片组和前述任意一种面光源装置;所述面光源装置的所述导光膜的所述第二表面朝向所述光学膜片组;所述面光源装置的所述导光膜具有与所述第二表面相对且与所述入光面相邻的第三表面,且所述第三表面上设置有多个网点。另外,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出的一种显示装置,包括:非自发光显示面板和前述任意一种侧入式背光模组;所述非自发光显示面板位于所述光学膜片组远离所述导光膜的一侧。由上可知,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在发光源和导光膜之间增设导光柱来收集发光源发出的光线并传播至导光膜的入光面并通过对导光柱的厚度渐缩结构设计,其可以使得导光膜具有较小的厚度,从而可达成缩减传统导光板厚度之目的。通过以下参考附图的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其它方面和特征变得明显。但是应当知道,该附图仅仅为解释的目的设计,而不是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范围的限定。还应当知道,除非另外指出,不必要依比例绘制附图,它们仅仅力图概念地说明此处描述的结构和流程。附图说明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的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侧入式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图2A为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的面光源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B为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的面光源装置的光路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第三实施例的面光源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第四实施例的面光源装置的应用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第五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参见图1,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提出的侧入式背光模组10,包括:发光源11、导光柱13、导光膜15、光学膜片组17以及反射片19。发光源11、导光柱13和导光膜15共同构成一种面光源装置,其中导光柱13和导光膜15为分离件且可组装在一起。承上述,发光源11例如为LED灯条,其包括长条状PCB板和设置在PCB板上的多个LED灯。当然,发光源11也可以是包括长条状PCB板和设置在PCB板上的多个其它点光源,又或者发光源11为其它线状光源。导光柱13具有第一端131和相对的第二端133。第一端131开设有凹槽1311,发光源11插设在凹槽1311。第二端133与第一端131相连且在邻近导光膜15的方向(也即图1中水平向右方向)上厚度渐缩,第二端133开设有凹槽1331,导光膜15具有入光面151的一端固定在凹槽1331内且入光面151位于凹槽1331内。此处值得一提的是,导光柱13的数量可以为图1中所示的两个,相应地导光膜15位于两个导光柱13之间且导光膜15的相对两端分别插入两个导光柱13的第二端133的凹槽1331内并固定;当然,导光柱13的数量也可以是一个,甚至是两个以上。导光膜15具有入光面151、与入光面151相邻的第二表面152以及与出光面152相对且与入光面151相邻的第三表面153。入光面151朝向导光柱13,第二表面152朝向光学膜片组17且作为出光面。第三表面153上优选地设置有多个网点1531,此处的多个网点1531可以是通过蚀刻、印刷、贴附反射点等方式形成在第三表面153上,使得光线能够通过网点1531反射至导光膜15的第二表面152出光,达到提升出光均匀度之目的。光学膜片组17位于导光膜15的邻近第二表面152的一侧,其例如包括依次层叠设置在导光板15的第二表面152上的扩散片171、增光片173及175和遮光片177,且遮光片177包括中央透光部177c和边缘遮光部177e。反射片19位于导光膜15的邻近第三表面153的一侧,其可以是金属片或其它反射材料层。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通过在发光源11和导光膜15之间增设导光柱13,将发光源11发出的光线收集并传播至导光膜15的入光面151以由导光膜15转化成面光源后从第二表面152出射,从而导光膜15的厚度可以低至1mm及以下,甚至到0.1-0.2mm,其可以在防止光线泄露的同时极大地降低传统液晶显示装置中的导光板体积和重量,也可以降低成本。参见图2A及图2B,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提出的面光源装置包括:发光源21、导光柱23和导光膜25。其中,导光柱23和导光膜25为分离件且可组装在一起。发光源21例如为LED灯条,其包括长条状PCB板和设置在PCB板上的一个或多个LED灯。当然,发光源21也可以是包括长条状PCB板和设置在PCB板上的一个或多个其它点光源,又或者发光源21为其它线状光源。导光柱23具有第一端231、相对的第二端233和连接在第一端231和第二端233之间的中间部232。第一端231在远离导光膜25的方向(也即图2A中水平向左方向)上厚度渐缩且位于导光膜25两侧的侧表面2310优选为曲面,以达到较好的光线汇聚效果,当然其也可以是平面。再者,第一端231开设有凹槽2311且凹槽2311的底部设有凸透镜结构2313,以及凸透镜结构2313的凸面朝向发光源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面光源装置、侧入式背光模组以及显示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面光源装置,包括发光源;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导光膜和导光柱;所述导光膜具有入光面和与所述入光面相邻的第二表面,所述导光柱用于收集所述发光源发出的光线并传播至所述导光膜的所述入光面以由所述导光膜转化成面光源后从所述第二表面出射;所述导光柱具有第一端和相对的第二端,所述发光源设置在所述第一端,所述导光膜设置在所述第二端,所述导光膜的所述入光面朝向所述导光柱,所述第二端在邻近所述导光膜的方向上厚度渐缩。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面光源装置,包括发光源;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导光膜和导光柱;所述导光膜具有入光面和与所述入光面相邻的第二表面,所述导光柱用于收集所述发光源发出的光线并传播至所述导光膜的所述入光面以由所述导光膜转化成面光源后从所述第二表面出射;所述导光柱具有第一端和相对的第二端,所述发光源设置在所述第一端,所述导光膜设置在所述第二端,所述导光膜的所述入光面朝向所述导光柱,所述第二端在邻近所述导光膜的方向上厚度渐缩。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面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开设有第一凹槽,所述发光源插设在所述第一凹槽内且为LED灯条。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面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端开设有第二凹槽,所述导光膜具有所述入光面的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二凹槽内。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面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开设有第一凹槽且所述第一凹槽的底部设有第一凸透镜结构,所述第二端开设有第二凹槽且所述第二凹槽的底部设有第二凸透镜结构,所述第一凸透镜结构的凸面朝向所述发光源,所述第二凸透镜结构的凸面朝向所述导光膜的所述入光面。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面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在远离所述导光膜的方向上厚度渐缩,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伟华明正
申请(专利权)人:开发晶照明厦门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