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气液冷却一体化散热装置及热管理系统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5683866 阅读:136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6-23 15:3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气液冷却一体化散热装置及热管理系统,其中,该气液冷却一体化散热装置包括:动力电池散热器箱体、进气箱体、多孔通气管道、出气通道、进气口、进水通道和排水通道;所述进气箱体通过所述多孔通气管道与所述动力电池散热器箱体连接;所述进气箱体设置有所述出气通道、进气口;所述动力电池散热器箱体设置有所述进水通道和所述排水通道。对比传统液冷方式,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气液冷却一体化散热装置通过进气箱体使得气体从多孔通气管道进入传热介质中,产生大量气泡,与动力电池组进行高热流密度换热,将冷凝器和蒸发器合为一体,其结构简单,维修方便。对比风冷,其散热效果更佳,散热效果类似液冷。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气液冷却一体化散热装置及热管理系统
本技术涉及汽车散热装置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气液冷却一体化散热装置及热管理系统。
技术介绍
新能源汽车被广泛认为是解决汽车尾气污染和石油能源短缺问题的主要途径之一,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技术提高,市场普及和快速发展,对关键零部件的产品性能,可靠性,安全性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动力电池作为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部件,负责新能源汽车的能量供给和蓄存,影响着新能源汽车的性能,寿命和安全。为了保证电池的正常运行,需要对动力电池进行热管理,以使得动力电池的温度保持在一定范围内。目前动力电池的冷却方式按传热介质分一般有空气冷却,液体冷却和采用相变材料冷却三种方式。现有技术中,动力电池散热多采用的风冷方式。风冷所用设备结构简单,维护方便,成本及能耗低,但车载电池箱体较大,整车空间有限,往往导致车载电池布置环境不理想,如单体热分布不均,系统散热效率较差,从而出现系统过温异常。而液体冷却虽然散热效率高,单体热分布均匀,但其多采用循环封闭结构,往往导致结构复杂,成本高昂,维修困难。核态沸腾指蒸发管内小汽泡不断在管子内壁上的汽化核心上产生和离开的正常传热模式,随着汽泡不断脱离壁面进入主水流,壁面附近的扰动增强,热交换过程强化,锅水及时填补到汽泡脱离的位置而冷却壁面。在核态沸腾区,气泡的扰动剧烈,传热系数和热流密度都急剧增大,其具有温压小,传热强的特点。风冷所用设备结构简单,维护方便,成本及能耗低,但车载电池箱体较大,整车空间有限,往往导致车载电池布置环境不理想,如单体热分布不均,系统散热效率较差,从而出现系统过温异常。而液体冷却虽然散热效率高,单体热分布均匀,但其多采用循环封闭结构,往往导致结构复杂,成本高昂,维修困难。因此,提供一种综合液冷和风冷各自优点的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及装置是本领域技术人员需要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气液冷却一体化散热装置及热管理系统,其中,对比传统液冷方式,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气液冷却一体化散热装置通过进气箱体使得气体从多孔通气管道进入传热介质中,产生大量气泡,与动力电池组进行高热流密度换热,将冷凝器和蒸发器合为一体,结构简单,维修方便。对比风冷,其散热效果更佳,散热效果类似液冷。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气液冷却一体化散热装置,包括:动力电池散热器箱体、进气箱体、多孔通气管道、出气通道、进气口、进水通道和排水通道;所述进气箱体通过所述多孔通气管道与所述动力电池散热器箱体连接;所述进气箱体设置有所述出气通道、进气口;所述动力电池散热器箱体设置有所述进水通道和所述排水通道;其中,所述动力电池散热器箱体为中空结构,用于放置所述多孔通气管道和动力电池组。优选地,所述进气箱体为中空结构。优选地,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气液冷却一体化散热装置还包括:橡胶垫圈;所述进气箱体通过所述橡胶垫圈和所述动力电池散热器箱体连接。优选地,所述动力电池散热器箱体还用于放置液体传热介质。优选地,所述排水通道用于排出清洗所述气液冷却一体化散热装置的液体。优选地,所述进水通道用于向所述气液冷却一体化散热装置输入液体传热介质或用于清洗所述气液冷却一体化散热装置的液体。优选地,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气液冷却一体化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以上所述的气液冷却一体化散热装置、温度控制器、空气泵和液位控制器;所述空气泵与所述气液冷却一体化散热装置的进气口相对,使得车载空调的冷气经过所述空气泵压缩后进入所述气液冷却一体化散热装置进行换热操作;所述液位控制器与所述气液冷却一体化散热装置连接,所述液位控制器用于将车载空调的空调水输入所述气液冷却一体化散热装置;所述温度控制器与所述气液冷却一体化散热装置连接,所述温度控制器与所述空气泵连接,所述温度控制器用于接收动力电池组的温度信号,根据所述温度信号控制所述空气泵的功率。优选地,所述液位控制器与所述进水通道连接。优选地,所述空气泵还用于通过改变空气泵功率控制动力电池组的散热速度。优选地,所述气液冷却一体化散热装置用于在气体通过所述空气泵压缩后,通过进气箱体获取气体并将气体通入所述多孔通气管道,使得气体在液体传热介质中形成气泡,并使得所述气泡与水完成换热操作。从以上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技术实施例具有以下优点: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气液冷却一体化散热装置及热管理系统,其中,该气液冷却一体化散热装置包括:动力电池散热器箱体、进气箱体、多孔通气管道、出气通道、进气口、进水通道和排水通道;所述进气箱体通过所述多孔通气管道与所述动力电池散热器箱体连接;所述进气箱体设置有所述出气通道、进气口;所述动力电池散热器箱体设置有所述进水通道和所述排水通道;其中,所述动力电池散热器箱体为中空结构,用于放置所述多孔通气管道和动力电池组,还用于放置液体传热介质。对比传统液冷方式,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气液冷却一体化散热装置通过进气箱体使得气体从多孔通气管道进入传热介质中,产生大量气泡,与动力电池组进行高热流密度换热,将冷凝器和蒸发器合为一体,结构简单,维修方便。对比风冷,其散热效果更佳,散热效果类似液冷。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气液冷却一体化散热装置的爆炸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气液冷却一体化散热装置的左视剖视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气液冷却一体化散热装置的前视剖视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气液冷却一体化热管理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图中附图标记如下所示:2.动力电池散热器箱体3.进气箱体4.出气通道5.多孔通气管道6.橡胶垫圈7.进气口8.进水通道9.排水通道10.气孔11.进气空腔12.动力电池放置腔13.空气泵14.液位控制器15.温度控制器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气液冷却一体化散热装置及热管理系统,其中,对比传统液冷方式,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气液冷却一体化散热装置通过进气箱体使得气体从多孔通气管道进入传热介质中,产生大量气泡,与动力电池组进行高热流密度换热,将冷凝器和蒸发器合为一体,结构简单,维修方便。对比风冷,其散热效果更佳,散热效果类似液冷。请参阅图1至图3,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气液冷却一体化散热装置的一个实施例,包括:动力电池散热器箱体2、进气箱体3、多孔通气管道5、出气通道4、进气口7、进水通道8和排水通道9;进气箱体3通过多孔通气管道5与动力电池散热器箱体2连接;进气箱体3设置有出气通道4、进气口7;动力电池散热器箱体2设置有进水通道8和排水通道9;其中,动力电池散热器箱体2为中空结构,用于放置多孔通气管道5和动力电池组1。进气箱体3为中空结构。动力电池散热器箱体2还用于放置液体传热介质。排水通道9用于排出清洗气液冷却一体化散热装置的液体。进水通道8用于向气液冷却一体化散热装置输入液体传热介质或用于清洗气液冷却一体化散热装置的液体。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气液冷却一体化散热装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一种气液冷却一体化散热装置及热管理系统

【技术保护点】
一种气液冷却一体化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动力电池散热器箱体、进气箱体、多孔通气管道、出气通道、进气口、进水通道和排水通道;所述进气箱体通过所述多孔通气管道与所述动力电池散热器箱体连接;所述进气箱体设置有所述出气通道、进气口;所述动力电池散热器箱体设置有所述进水通道和所述排水通道;其中,所述动力电池散热器箱体为中空结构,用于放置所述多孔通气管道和动力电池组。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气液冷却一体化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动力电池散热器箱体、进气箱体、多孔通气管道、出气通道、进气口、进水通道和排水通道;所述进气箱体通过所述多孔通气管道与所述动力电池散热器箱体连接;所述进气箱体设置有所述出气通道、进气口;所述动力电池散热器箱体设置有所述进水通道和所述排水通道;其中,所述动力电池散热器箱体为中空结构,用于放置所述多孔通气管道和动力电池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液冷却一体化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箱体为中空结构。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液冷却一体化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橡胶垫圈;所述进气箱体通过所述橡胶垫圈和所述动力电池散热器箱体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液冷却一体化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电池散热器箱体还用于放置液体传热介质。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液冷却一体化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通道用于排出清洗所述气液冷却一体化散热装置的液体。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液冷却一体化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通道用于向所述气液冷却一体化散热装置输入液体传热介质或用于清洗所述气液冷却一体化散热装置的液体。7.一种气液冷...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范贤波王长宏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工业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