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邹德威专利>正文

一种可膨胀无缝隙工作通道和自膨胀入路定位扩张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663258 阅读:91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6-21 19:0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可膨胀无缝隙工作通道和自膨胀入路定位扩张器,所述可膨胀无缝隙工作通道呈筒状,所述可膨胀无缝隙工作通道的侧壁含有沿周向依次插接的多个条形叶片(10),所述可膨胀无缝隙工作通道的周向长度能够变大或缩小。该自膨胀入路定位扩张器能够插入该可膨胀无缝隙工作通道内,通过膨胀筒21的外径变大而使所述可膨胀无缝隙工作通道的周向长度能够变大。该可膨胀无缝隙工作通道和自膨胀入路定位扩张器彻底消除了“圆锥状视野现象”,既不脱离“微创”小切口的范畴,又有清晰的视线,足够完成必要操作的术野,找到了既微创,又视线清晰、操作便捷,达到理想疗效的结合点。

Expandable seamless working channel and self expanding positioning positioning expander

The utility model provides an expandable seamless working channel and self expansion approach positioning dilator, the expandable seamless channel is cylindrical, the expandable side wall seamless channel containing circumferential multiple strip inserted successively the blade (10), the free expansion the gap channel circumferential length can be bigger or smaller. The self expansion approach positioning expander can be inserted into the expandable seamless working channel, and the circumferential length of the expandable gapless working channel can be enlarged by the expansion of the outer diameter of the expansion cylinder 21. The expandable seamless channel and self expansion approach positioning dilator completely eliminate the cone of vision phenomenon \, neither from the\ minimally invasive \small incision category, and a clear line of sight, enough to complete the necessary operation of the operation field, found both minimally invasive and convenient operation, and a clear line of sight, combination of reach ideal curative effec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膨胀无缝隙工作通道和自膨胀入路定位扩张器
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具体是一种可膨胀无缝隙工作通道,还是一种自膨胀入路定位扩张器。
技术介绍
脊柱腰椎侧路经皮(percutaneouslateralapproach)椎间植骨融合是本世纪初最具创新的技术进展之一。在北美问世后,其有限的创伤、对脊髓神经最小的干扰、确实肯定的椎间轴向撑开对退行性变双侧神经根管的减压效果、贯通椎体最大直径(横向径)及椎间最大面积的植骨融合而带来的更稳定满意的临床效果,迅速被一线实践中的临床医生认识到,并被效果满意的受益患者群体首选接受。作为二十一世纪技术创新发展的里程碑之一,已被全球最负盛名的骨科学“圣经”《坎贝尔(CAMPBELL'S)骨科手术学》最新版(第十二版,2013年版)收录并在全球范围内介绍推广。和所有新生事物一样,在令人鼓舞的结果目标达成过程中,客观真实存在的问题必然会显现出来。这一技术,选择了从人体两侧到达人体中心轴脊柱腰椎,仅次肥胖者前方下腹部的最长路径入路,沿途均为层叠厚实的肌肉组织,完全避开了位于轴心脊柱前后方的重要脏器(前方的肠道、后方的椎管及脊髓神经),实现无顾忌的贯通脊柱椎体椭圆轴心的最大直径(椎体的横径),清除更多的退变的椎间盘组织,开拓出上下椎体、终板,尽可能大的裸露面积,作为分离撑开因轴向载荷长期积累而退变狭窄的椎间隙的更有效的支撑面,从而使因退变下沉、神经根管直径变小而狭窄的病变,因获得有效支撑而扩大,被挤压的神经根获得有效松解,解除症状。在下腰最为重要的神经结构“神经根”,因上下分离撑开,而获得充分有效的减压的同时,也为做为长久支撑稳定而移植放入的骨组织,提供了更大的接触面,利于骨性融合。这无疑是一种理想的方式。实现这一方案的关键,是建立有效的“通道”,传统的手术方式:切开-锐性分离-通过层叠厚实的肌层-不断止血-解剖分离穿行于肌层中的血管及周围神经支-加以保护-最终显露脊柱侧方,进入退变狭窄的椎间隙,而完成手术。但无疑这是一个“大切口”(15-30cm)、“深通道”(肌层可厚达10-20cm)、“失血多”(不断分离厚实的肌层)、“潜在风险”(损伤周围神经支)的“费时”而“巨创”的手术。而最终手术修复重建的部位,仅是一个有如一块“麻将牌”大小的区域,针对人体而言,几乎可看作一个“点”,但由于其深在的部位,沿途被身体侧方的层叠厚实的椎旁肌群所覆盖,因此,为到达该处而不得不“披荆斩棘”,付出“巨创”的代价,而“穿墙透壁”的理想,仅存在于幻想的神话中。随着现代外科“精确打击”理念的建立以及现代技术的发展进步,使“微创”的技术从理想中逐渐走进了外科手术的实践,从经腔道的内窥镜技术开始,突破了自然孔道的局限,经皮(经皮肤上开口)进入体内,拓展了微创技术的发展,从而使关节镜、脊柱镜进入了骨科领域,开创了从打通一个通道、以极少创伤的方式、微创治疗骨科疾病的先河,奠定了骨科微创治疗的基础。但终因仅能容纳一个内窥镜管道的管状通道过于狭小,放入内窥镜后,就难于再对本身就很局限的病变部分实施有效的手术操作。因此,问题的关键在于找到传统切口大开放与微小切口管道状通道到深部病变部位的最佳结合点。经皮侧方入路腰椎间植骨融合术,就是采用内窥镜入路做为基础,首先在X线引导下,身体侧方皮肤做小切口,插入导针,穿过肌肉间隙到达椎间盘,直接进入椎间隙,贯通椎间盘左右横径全长并固定。此时,等同建立了一条自皮肤到病变部位的轨道,再用中空的尖头圆柱状扩张器插入导针,在其引导下推进软组织,直达深部术野。此时,圆柱状的扩张器所占据的空间,实际上已经形成了一条管状通道。其直径的大小,取决于圆柱状扩张器的粗细。逻辑上讲,此时去除圆柱状扩张器后,必然留下一条中空的管状通道,如在无弹性的固态物质,这是必然的结果,有如在山体上开凿出的隧道山洞。但人体的软组织,尤其是孕育着强大力量的肌肉组织,与生俱来蕴藏着强大持续的回弹力。因此,无论扩张器开拓挤压出多大直径的孔道,一旦去除,失去支撑,被插入软组织中的圆柱状扩张器向四周挤开的软组织(肌肉组织),瞬时间即收缩并向中心挤靠合拢,使通道的空间消失怠尽,完全阻断了通过管道观察深处底部的视线,使深部术野完全从视野中消失,手术操作更无从谈起。显而易见,要想通过孔道观察到术野,完成操作,实现微创,唯一的途径是维持住已经产生了的能够让视线通过,清晰观察术野,同时又允许关键器械顺利通过的有效最小直径(不小于3cm)。目前手术采取的对策,实际上是传统切开手术与微创的结合点,不用广泛切开显露深部的大切口,而采用尖头圆柱状中空的扩张器,沿导针的轨迹挤入软组织产生通道,达到一定直径后,沿其四周贴壁插入四片合抱的半圆形长叶片拉钩,直至通道底部深度,再由沿伸到体外的机械装置,产生分离的牵引力,使其向四周分开,实际上就是传统的拉钩方式,以遮挡四周的软组织,维持住由较大直径圆柱状扩张器插入后形成的圆柱状通道。与传统拉钩略有区别的是,不是分离遮挡直线切开后两侧向中线挤压靠拢的软组织,而沿一个圆心向四周分离遮挡管状通道向圆心挤压合拢的软组织。同时,具有较大深度,有如一个“洞”,而不是一条“沟”。由于拉钩的叶片是由一个直径约3cm的圆柱合抱而成的四片窄长的叶片,故必然形成较传统拉钩更长的力臂。虽然照顾了“微创”,但由于深部四周软组织的向心挤压力及长臂拉钩的长力臂作用,导致传统拉钩的口大底小,“圆锥状视野现象”更为明显;同时,由于起始合抱成圆桶状的四片拉钩向四周分离后产生了缝隙,使四周向心挤压的软组织乘“隙”而入,必然会造成对视线的部分遮挡,增加手术的难度,使部分操作难于甚至无法满意的完成。在实践这一具有明显优势的术式中,问题也显现得十分突出,公开发表的最新文献中,仍无解决方法。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的拉钩在使用时容易遮挡视线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可膨胀无缝隙工作通道和自膨胀入路定位扩张器,该可膨胀无缝隙工作通道能够完全遮挡住由浅入深通道四周向心性挤压的软组织,并彻底消除“圆锥状视野现象”,既不脱离“微创”小切口的范畴,又有清晰的视线,足够完成必要操作的术野,具备有限但有效直径的管道。该可膨胀无缝隙工作通道和自膨胀入路定位扩张器找到了既微创,又视线清晰、操作便捷,达到理想疗效的结合点。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可膨胀无缝隙工作通道,所述可膨胀无缝隙工作通道呈筒状,所述可膨胀无缝隙工作通道的侧壁含有沿周向依次插接的多个条形叶片,所述可膨胀无缝隙工作通道的周向长度能够变大或缩小。沿所述可膨胀无缝隙工作通道的周向,在相邻的两个条形叶片中,一个条形叶片的一端为插接部,另一个条形叶片的一端内设有插接槽,该插接部插接于插接槽内,并且该插接部插入插接槽内的深度能够被调节。该一个条形叶片的一端设有防止相邻的两个条形叶片分离的防脱部,沿所述可膨胀无缝隙工作通道的径向,防脱部的宽度大于插接槽的槽口部位的宽度,当该一个条形叶片的一端完全插入该插接槽内时,该防脱部位于该插接槽的底部。沿所述可膨胀无缝隙工作通道的周向,在相邻的两个条形叶片中,一个条形叶片的一端设有外凸的插入部,另一个条形叶片的一端内设有滑槽,滑槽沿所述可膨胀无缝隙工作通道的周向设置,一个条形叶片的一端与另一个条形叶片的一端层叠设置,该插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一种可膨胀无缝隙工作通道和自膨胀入路定位扩张器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可膨胀无缝隙工作通道,其特征在于,所述可膨胀无缝隙工作通道呈筒状,所述可膨胀无缝隙工作通道的侧壁含有沿周向依次插接的多个条形叶片(10),所述可膨胀无缝隙工作通道的周向长度能够变大或缩小。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膨胀无缝隙工作通道,其特征在于,所述可膨胀无缝隙工作通道呈筒状,所述可膨胀无缝隙工作通道的侧壁含有沿周向依次插接的多个条形叶片(10),所述可膨胀无缝隙工作通道的周向长度能够变大或缩小。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膨胀无缝隙工作通道,其特征在于,沿所述可膨胀无缝隙工作通道的周向,在相邻的两个条形叶片(10)中,一个条形叶片(10)的一端为插接部(11),另一个条形叶片(10)的一端内设有插接槽(12),该插接部(11)插接于插接槽(12)内,并且该插接部(11)插入插接槽(12)内的深度能够被调节。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膨胀无缝隙工作通道,其特征在于,该一个条形叶片(10)的一端设有防止相邻的两个条形叶片(10)分离的防脱部(15),沿所述可膨胀无缝隙工作通道的径向,防脱部(15)的宽度大于插接槽(12)的槽口部位的宽度,当该一个条形叶片(10)的一端完全插入该插接槽(12)内时,该防脱部(15)位于该插接槽(12)的底部。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膨胀无缝隙工作通道,其特征在于,沿所述可膨胀无缝隙工作通道的周向,在相邻的两个条形叶片(10)中,一个条形叶片(10)的一端设有外凸的插入部(13),另一个条形叶片(10)的一端内设有滑槽(14),滑槽(14)沿所述可膨胀无缝隙工作通道的周向设置,一个条形叶片(10)的一端与另一个条形叶片(10)的一端层叠设置,该插入部(13)插接于滑槽(14),该一个条形叶片(10)能够相对于所述另一个条形叶片(10)沿所述可膨胀无缝隙工作通道的周向滑动。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膨胀无缝隙工作通道,其特征在于,该插入部(13)的一端设有防止相邻的两个条形叶片(10)分离的防脱部(15),该插入部(13)的另一端与所述一个条形叶片(10)固定连接,防脱部(15)设置于滑槽(14)内,沿所述可膨胀无缝隙工作通道的轴向,防脱部(15)的宽度大于滑槽(14)的槽口部位的宽度,当该一个条形叶片(10)相对于所述另一个条形叶片(10)滑动时,防脱部(15)在滑槽(14)内滑动。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膨胀无缝隙工作通道,其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邹德威
申请(专利权)人:邹德威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