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机械设计的运动配合验证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机械设计
,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机械设计的运动配合验证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在进行机械的运动方案设计中,必须确保相互配合的运动之间关系正确可靠,完成这项工作常用的方法有:计算机运动仿真、模型仿真及实物样机验证。由于每台机器要完成的功能差异很大,所需的运动配合以及构件形状很难统一,每次都必须重复类似的验证流程,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要产生所需的配合运动,计算机运动仿真使用虚拟技术,通过大量运算确保运动的函数关系正确,用数学模型在屏幕上展示运动间的相互配合,具有很强的灵活性与适应性;但这类验证毕竟是虚拟和理想状态,还需要进一步的实物验证,并且实现这类验证需要专用的开发平台和良好的操作能力。模型仿真使用搭积木的方法,在大量的标准模块中选择所需的模块组合成运动或传动链,由于配合运动的特殊性,有时很难找到合适的模块,必须用近似运动进行替代。虽然模块验证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和真实性,但很难保证配合运动的准确性和动态性能。用实物样机来验证运动配合,最具有权威性,也最接近真实情况,但必须制造全套的零部件,虽然可以选择易加工材料,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机械设计的运动配合验证装置,包括壳体(1)、MCU、放大电路和消噪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为空腔结构,所述壳体(1)的两侧内壁上均开设有第一滑槽(2),壳体(1)内设有水平设置的支撑座(4),且支撑座(4)的两端与第一滑槽(2)的内壁滑动连接,支撑座(4)的底端两侧均安装有竖直设置的支撑杆(15),支撑座(4)的顶端通过定位销安装有竖直设置的固定板(3),固定板(3)的一侧通过螺钉安装有转动电机(10),转动电机(10)的上方设有水平设置的支撑板(5),且支撑板(5)焊接于固定板(3)的一侧,转动电机(10)的输出轴一端固定安装有齿轮(16),转动电机(10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机械设计的运动配合验证装置,包括壳体(1)、MCU、放大电路和消噪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为空腔结构,所述壳体(1)的两侧内壁上均开设有第一滑槽(2),壳体(1)内设有水平设置的支撑座(4),且支撑座(4)的两端与第一滑槽(2)的内壁滑动连接,支撑座(4)的底端两侧均安装有竖直设置的支撑杆(15),支撑座(4)的顶端通过定位销安装有竖直设置的固定板(3),固定板(3)的一侧通过螺钉安装有转动电机(10),转动电机(10)的上方设有水平设置的支撑板(5),且支撑板(5)焊接于固定板(3)的一侧,转动电机(10)的输出轴一端固定安装有齿轮(16),转动电机(10)的输出轴上还嵌装有转速传感器;所述转速传感器、放大电路、消噪电路和MCU依次连接,其中放大电路包括光电耦合器T、电阻R1、电容C1、电感L1和三极管Q1,光电耦合器T的输入端与转速传感器连接,光电耦合器T的VCC端连接有+5V的电源,光电耦合器T的输出端与电阻R1的一端连接,电阻R1的另一端与电容C1的一端连接,电容C1的另一端分别与三极管Q1的1引脚、电感L1的一端和+12V电源连接,电感L1的另一端分别连接有三极管Q1的3引脚和电阻R3的一端,三极管Q1的2引脚连接有电阻R2的一端,电阻R2的另一端分别连接有三极管Q2的2引脚和电阻R6的一端,电阻R6的另一端与MCU连接,三极管Q2的1引脚连接有电阻R4的一端,电阻R4的另一端分别连接有电容C2的一端和电阻R5的一端,且电阻R5的另一端连接有三极管Q3的1引脚,三极管Q3的2引脚分别连接有电阻R3的另一端和电阻R7的一端,电阻R7的另一端与MCU连接;所述支撑板(5)靠近支撑座(4)的一侧分别开设有水平设置的第二滑槽(8)和第一开口(19),其中第二滑槽(8)与第一开口(19)相连通,第一开口(19)开设于支撑板(5)的底端,第一开口(19)内滑动连接有滑动板(20),且滑动板(20)的一端延伸至第二滑槽(8)内,滑动板(20)的两侧均开设有卡槽(21),卡槽(21)内设有滚球(18),其中滚球(18)的一部分延伸至卡槽(21)的外侧,且滚球(18)与第二滑槽(8)的内壁滑动连接,滑动板(20)的底端通过螺钉安装有气缸(9),气缸(9)位于转动电机(10)的两侧,气缸(9)的活塞杆之间连接有测试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志国,杜林豪,齐俊平,齐鹏翔,刘德波,
申请(专利权)人:黄河科技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河南,4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