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电子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用以与对连接器对接,包括电连接器及与电连接电性连接的线缆,电连接器包括对接件、电路板、包覆电路板的金属壳体及包覆金属壳体的外壳,对接件包括绝缘本体、固定在绝缘本体上的端子和包裹在该绝缘本体上的对接壳体,该对接壳体包括插入对接连接器的第一前端、第一后端、及连接第一前端和第一后端的过渡端,并在第一后端的外表面设有凸起;该金属壳体包括主体部、主体部的前端向前延伸形成舌部,且该舌部呈L型,并在该舌部上设有一与凸起配合的卡孔。藉由前述构造解决了传统线缆连接器组件无法拆卸检修的技术问题,达成了便于生产、安装和检修的良好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
本技术涉及电子
,尤其涉及一种便于拆装和检修的电缆连接器组件。
技术介绍
随着电气设备的小型化、多功能化的发展趋势,对线缆连接器的要求与日俱增,其不仅需要具有较强的信号传输能力,而且要求彼此对接的一对连接器具有拆离便利性和拆离方式多样性等特点,以便更好地应用于各种不同的复杂使用场合。然而,某些特定的场合,通常需要对电气线路进行检修,其中包括对用于连接线缆的连接器进行检修,而目前现有的电缆连接器通常包括内置端子的对接部、与对接部连接的电路板、包裹在电路板上的屏蔽金属壳和包括在金属壳外的外壳,其中,屏蔽金属壳前端向外延伸形成舌部,安装时,屏蔽金属壳通过舌部焊接的对接部上以实现其安装。由于实际使用的需要,通常需要将线缆连接设计呈较小的结构,因此,舌部通常会采用较薄的金属片设计而成,在焊装过程中,很容易将该舌部完全融化,导致生产废品率极高,而且,一旦利用该结构的线缆连接器后,由于电路板包裹在屏蔽金属壳中,因此,无法对该线缆连接器组件进行检修,这就导致一旦其发生故障,就必须更换线缆连接器,使用浪费率极高。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便于生产、安装和检修的线缆连接器组件。为达成上述目的,本技术应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了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用以与对连接器对接,包括电连接器及与电连接电性连接的线缆,电连接器包括对接件、与对接件电性连接的电路板、包覆电路板的金属壳体及包覆金属壳体的外壳,其特征在于,对接件包括绝缘本体、固定在绝缘本体上用以与对连接器端子连接的端子和包裹在该绝缘本体上的对接壳体,该对接壳体包括插入对接连接器的第一前端、第一后端、及连接第一前端和第一后端的过渡端,并在第一后端的外表面设有凸起;该金属壳体包括主体部、主体部的前端向前延伸形成舌部,且该舌部呈L型,并在该舌部上设有一与凸起配合的卡孔。在本实施例中优选:舌部与主体部之间设有支撑肋。在本实施例中优选:舌部包括与主体连接的第一支板和与第一支板垂直相连的第二支板,卡孔设置在第二支板上。在本实施例中优选:第一支板与第二支板之间设有加强板。在本实施例中优选:主体部包括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且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铰接相连。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的效果是:本技术通过将主体部采用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铰接相连,以实现其快速安装和打开的目的,同时,在主体部的舌部上设置卡孔,配合在连接部上设置一凸起,利用卡孔与凸起的相互配合,以实现主体部与连接部的固定,以方便安装和检修。同时,将舌部设计予以改进,在舌部与主体部之间设置支撑肋、第一支板与第二支板之间设置加强板,以提高舌部与主体部、及舌部本身的强度,从而提高舌部的使用寿命,以方便安装和检修。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的立体结构图;图2为本技术的去除外壳后的线缆连接器组件的立体结构图;图3为本技术的对接件的爆炸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金属壳体的正视图。具体实施方式尽管本技术可以容易地表现为不同形式的实施例,但在附图中示出并且在本说明书中将详细说明的仅仅是其中一些具体实施例,同时可以理解的是本说明书应视为是本技术原理的示范性说明,而并非旨在将本技术限制到在此所说明的那样。由此,本说明书中所指出的一个特征将用以说明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其中一个特征,而不是暗示本技术的每个实施例必须具有所说明的特征。此外,应当注意的是本说明书描述了许多特征。尽管某些特征可以组合在一起以示出可能的系统设计,但是这些特征也可用于其它的未明确说明的组合。由此,除非另有说明,所说明的组合并非旨在限制。在附图所示的实施例中,方向的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和后)用以解释本技术的各种组件的结构和运动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当这些组件处于附图所示的位置时,这些说明是合适的。如果这些组件的位置的说明发生改变时,则这些方向的指示也相应地改变。以下结合本说明书的附图,对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予以进一步地详尽阐述。请参阅图1,并结合图2、图3、图4所示,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用以与对连接器对接,其包括电连接器10及与电连接电性连接的线缆20,电连接器10包括对接件11、电路板、包覆电路板的金属壳体13和包覆金属壳体13的外壳14,电路板的一端与与接件电性连接,其另一端与线缆20电性相连。其中,本技术的对接件11包括绝缘本体111、固定在绝缘本体111上用以与对连接器端子连接的端子和包裹在该绝缘本体111上的对接壳体113,该对接壳体113包括插入对接连接器的第一前端1131、第一后端1133、及连接第一前端1131和第一后端1133的过渡端1132,并在第一后端1133的外表面设有凸起1134;该金属壳体13包括主体部131、主体部131的前端向前延伸形成舌部132,且该舌部132呈L型,并在该舌部132上设有与凸起1134配合的卡孔1323。在上述实施例中,通过在对接壳体113的第一后端1133设置一凸起1134,配合在主体部131上设置舌部132,利用舌部132与金属壳体13之间形成一个高度差,以满足电路板的散热问题,同时,在舌部132上设置卡孔1323,利用卡孔1323与凸起1134之间的配合,以实现金属壳与对接壳体113之间的固定。从而,使得在检修时,可直接将凸起1134从卡孔1323中拆出,以达到金属壳体13与对接壳体113之间的拆卸,使其使用更加方便快捷。为了进一步的提高舌部132的强度,防止在拆卸过程中,造成舌部132与主体部131之间的脱落,本技术还在舌部132与主体部131之间设有支撑肋,藉由支撑肋以增强舌部132的强度。优选的,该舌部132包括与主体连接的第一支板1321和与第一支板1321垂直相连的第二支板1322,卡孔1323设置在第二支板1322上。且第二支板1322上的卡孔1323可以是两个或两个以上。进一步的,在该第一支板1321与第二支板1322之间设有加强板。本技术的主体部131包括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且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铰接相连,通过将主体部131设计呈相互铰接的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以进一步提高拆装的效率。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的效果是:本技术通过将主体部131采用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铰接相连,以实现其快速安装和打开的目的,同时,在主体部131的舌部132上设置卡孔1323,配合在连接部上设置一凸起1134,利用卡孔1323与凸起1134的相互配合,以实现主体部131与连接部的固定,以方便安装和检修。同时,将舌部132设计予以改进,在舌部132与主体部131之间设置支撑肋、第一支板1321与第二支板1322之间设置加强板,以提高舌部132与主体部131、及舌部132本身的强度,从而提高舌部132的使用寿命,以方便安装和检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用以与对连接器对接,包括电连接器及与电连接电性连接的线缆,电连接器包括对接件、与对接件电性连接的电路板、包覆电路板的金属壳体及包覆金属壳体的外壳,其特征在于,对接件包括绝缘本体、固定在绝缘本体上用以与对连接器端子连接的端子和包裹在该绝缘本体上的对接壳体,该对接壳体包括插入对接连接器的第一前端、第一后端、及连接第一前端和第一后端的过渡端,并在第一后端的外表面设有凸起;该金属壳体包括主体部、主体部的前端向前延伸形成舌部,且该舌部呈L型,并在该舌部上设有一与凸起配合的卡孔。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用以与对连接器对接,包括电连接器及与电连接电性连接的线缆,电连接器包括对接件、与对接件电性连接的电路板、包覆电路板的金属壳体及包覆金属壳体的外壳,其特征在于,对接件包括绝缘本体、固定在绝缘本体上用以与对连接器端子连接的端子和包裹在该绝缘本体上的对接壳体,该对接壳体包括插入对接连接器的第一前端、第一后端、及连接第一前端和第一后端的过渡端,并在第一后端的外表面设有凸起;该金属壳体包括主体部、主体部的前端向前延伸形成舌部,且该舌部呈L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海刚,尹会然,伊宏刚,
申请(专利权)人:周口市凯旺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南,4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