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电屏蔽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5620998 阅读:147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6-14 04: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静电屏蔽装置,包括第一屏蔽盖与第二屏蔽盖,所述第一屏蔽盖与所述第二屏蔽盖配合围成容纳腔,所述容纳腔设置有电路板,所述第一屏蔽盖上设置有与该第二屏蔽盖配合连接的连接部,所述连接部覆盖有第一导电层,所述第一导电层与所述电路板的接地位连接。当有静电进入第一屏蔽盖与第二屏蔽盖连接的间隙中时,静电会被第一导电层吸引,在第一导电层上形成电流,随后流入电路板的接地位,可防止静电进入容纳腔并与电路板上的重要电路接触导致电路板失效,屏蔽效果较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静电屏蔽装置
本技术涉及电子设备配件,特别是涉及一种静电屏蔽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科技不断进步和市场需要,电子产品不断朝着轻薄化,小型化的方向发展,而作为电子产品重要部件之一的电路板的尺寸也在不断减小。为了防止电路板受到静电干扰,一般利用上下盖配合形成屏蔽罩罩住电路板,由于电子产品内的空间限制,电路板距离屏蔽罩的内壁较近,尤其当电路板尺寸较小时,屏蔽罩的尺寸也随之减小,电路板过于靠近屏蔽罩的内壁,静电可从上下盖的连接处进入绝缘罩内。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此,本技术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屏蔽效果好的静电屏蔽装置。其技术方案如下:一种静电屏蔽装置,包括第一屏蔽盖与第二屏蔽盖,所述第一屏蔽盖与所述第二屏蔽盖配合围成容纳腔,所述容纳腔设置有电路板,所述第一屏蔽盖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二屏蔽盖配合连接的连接部,所述连接部覆盖有第一导电层,所述第一导电层与所述电路板的接地位连接。下面对一种技术方案进行进一步说明: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屏蔽盖的内壁设有筋板,所述筋板与所述电路板的接地位相互抵接,所述筋板的表面设有第二导电层,所述第一导电层与所述第二导电层连接。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筋板由所述第一屏蔽盖内壁的边缘向所述第一屏蔽盖的中部延伸设置,所述第一导电层沿所述第一屏蔽盖的内壁向所述第一屏蔽盖的中部延伸,所述第一导电层与所述筋板侧面的第二导电层连接。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部上设有突起部,所述突起部沿所述第一屏蔽盖周向设置,所述第二屏蔽盖在与所述突起部部对应的位置处设有凹陷部,所述第一屏蔽盖与所述第二屏蔽盖通过所述突起部与所述凹陷部的配合连接。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突起部设于所述第一屏蔽盖内壁的边缘处,所述突起部与所述筋板靠近所述第一屏蔽盖边缘的一端连接。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突起部的表面上均设有所述第一导电层,所述突起部上的第一导电层与所述筋板上的第二导电层连接。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屏蔽盖或所述第二屏蔽盖的内壁上设有固定柱,所述固定柱上设有固定孔,所述电路板在与所述固定孔的对应位置处设有配合孔,紧固件穿过所述配合孔,所述电路板与所述固定柱通过所述紧固件与所述固定孔的螺纹配合连接,所述电路板位于远离所述第一屏蔽盖与所述第二屏蔽盖的连接处。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屏蔽盖与所述第二屏蔽盖均为塑料盖,所述第一屏蔽盖与所述第二屏蔽盖均为圆形盖。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屏蔽盖上与所述第一导电层的对应位置处设有第三导电层。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电层、所述第二导电层与所述第三导电层均为金属涂层。下面对前述技术方案的优点或原理进行说明:上述静电屏蔽装置利用第一屏蔽盖与第二屏蔽盖围成容纳腔,将电路板安装于容纳腔内,第一屏蔽盖与第二屏蔽盖配合起到静电屏蔽的作用,同时在第一屏蔽盖上设有与第二屏蔽盖配合的连接部,连接部覆盖有第一导电层,第一导电层与电路板的接地位连接,当有静电进入第一屏蔽盖与第二屏蔽盖连接的间隙中时,静电会被第一导电层吸引,在第一导电层上形成电流流入电路板的接地位,可防止静电进入容纳腔,避免静电与电路板上的重要电路接触导致电路板失效,上述静电屏蔽装置由于设置了第一导电层与电路板的接地位连接,使静电被第一导电层吸引形成电流流入电路板的接地位,屏蔽效果较好。附图说明图1为静电屏蔽装置的剖面示意图;图2为第一屏蔽盖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第二屏蔽盖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00、第一屏蔽盖,110、连接部、120、第一导电层,130、筋板,140、第二导电层,150、突起部,200、第二屏蔽盖,210、凹陷部,220、固定柱,300、容纳腔,400、电路板。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如图1及图2所示,静电屏蔽装置包括第一屏蔽盖100与第二屏蔽盖200,第一屏蔽盖100与第二屏蔽盖200配合围成容纳腔300,容纳腔300设置有电路板400,第一屏蔽盖100上设置有与第二屏蔽盖200配合连接的连接部110,连接部110覆盖有第一导电层120,第一导电层120与电路板400的接地位连接。第一屏蔽盖100与第二屏蔽盖200配合起到静电屏蔽的作用,同时第一屏蔽盖100与第二屏蔽盖200的连接部位上均设有第一导电层120,第一导电层120与电路板400的接地位连接,当有静电进入第一屏蔽盖100与第二屏蔽盖200连接的间隙中时,静电会被第一导电层120吸引,在第一导电层120上形成电流流入电路板400的接地位,可防止静电进入容纳腔300并与电路板400上的重要电路接触导致电路板400失效,此外,第一屏蔽盖100与第二屏蔽盖200的配合连接便于对电路板的维修及更换,同时成本低。如图2所示,第一屏蔽盖100的内壁设有筋板130,筋板130与电路板400的接地位相互抵接,筋板130的表面均设有第二导电层140,第一导电层120与第二导电层140连接。当静电被第一导电层120吸引并在第一导电层120上形成电流后,电流流入第二导电层140,并通过第二导电层140流入电路板400的接地位,筋板130上的第二导电层140起到引流的作用,可保证电流流入电路板400的接地位。如图2所示,筋板130由第一屏蔽盖100内壁的边缘向第一屏蔽盖100的中部延伸设置,第一导电层120沿第一屏蔽盖100的内壁向第一屏蔽盖100的中部延伸,第一导电层120与筋板130侧面的第二导电层140连接。由于第一导电层120向第一屏蔽盖100的中部延伸,若静电通过第一屏蔽盖100与第二屏蔽盖200连接的间隙进入容纳腔300内时,第一导电层120延伸的部分可对静电进行吸引,增强静电屏蔽装置的静电屏蔽效果,同时第一导电层120延伸的部分与筋板130侧面的第二导电层140连接,确保第一导电层120内的电流可顺利的流入第二导电层140。如图2及图3所示,连接部110上设有突起部150,突起部150沿第一屏蔽盖100周向设置,第二屏蔽盖200在与突起部150部对应的位置处设有凹陷部210,第一屏蔽盖100与第二屏蔽盖200通过突起部150与凹陷部210的配合连接,突起部150设于第一屏蔽盖100内壁的边缘处,突起部150与筋板130靠近第一屏蔽盖100边缘的一端连接,突起部150的表面上均设有第一导电层120,突起部150上的第一导电层120与筋板130上的第二导电层140连接。突起部150可阻止静电进入容纳腔内,同时突起部150与凹陷部210的配合使第一屏蔽盖100与第二屏蔽盖200连接的间隙形状较为曲折,增大了静电通过间隙进入容纳腔300的难度,增强了静电屏蔽装置的屏蔽效果,突起部150设于第一屏蔽盖100内壁的边缘处,同时突起部150与筋板130连接,由于突起部150的表面上设有第一导电层120,此时筋板130上的第二导电层140与第一导电层120直接连接,第一导电层120吸引静电后形成的电流能迅速导入第二导电层140。在本实施例中,突起部150的纵截面为方形,但突起部150的横截面还可为三角形或梯形等,同时突起部150还可设置在第一屏蔽盖100上与第二屏蔽盖200配合连接的任意区域。如图3所示,第一屏蔽盖100或第二屏蔽盖200的内壁上设有固定柱220,固定柱220上设有固定孔,电路板400在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静电屏蔽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静电屏蔽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屏蔽盖与第二屏蔽盖,所述第一屏蔽盖与所述第二屏蔽盖配合围成容纳腔,所述容纳腔设置有电路板,所述第一屏蔽盖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二屏蔽盖配合连接的连接部,所述连接部覆盖有第一导电层,所述第一导电层与所述电路板的接地位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静电屏蔽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屏蔽盖与第二屏蔽盖,所述第一屏蔽盖与所述第二屏蔽盖配合围成容纳腔,所述容纳腔设置有电路板,所述第一屏蔽盖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二屏蔽盖配合连接的连接部,所述连接部覆盖有第一导电层,所述第一导电层与所述电路板的接地位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静电屏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屏蔽盖的内壁设有筋板,所述筋板与所述电路板的接地位相互抵接,所述筋板的表面设有第二导电层,所述第一导电层与所述第二导电层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静电屏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筋板由所述第一屏蔽盖内壁的边缘向所述第一屏蔽盖的中部延伸设置,所述第一导电层沿所述第一屏蔽盖的内壁向所述第一屏蔽盖的中部延伸,所述第一导电层与所述筋板侧面的第二导电层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静电屏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上设有突起部,所述突起部沿所述第一屏蔽盖周向设置,所述第二屏蔽盖在与所述突起部对应的位置处设有凹陷部,所述第一屏蔽盖与所述第二屏蔽盖通过所述突起部与所述凹陷部的配合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静电屏蔽装置,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玉龙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视源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州视睿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