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级小型人工放水涵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607695 阅读:105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6-14 01:0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多层级小型人工放水涵,包括:a、一组砌筑在拦水坝迎水侧的放水涵单体,放水涵单体内嵌设有L型水管;各个放水涵单体按照拦水坝坡度由下至上错位砌筑,每个放水涵单体的入水口还设有盖帽、出水口朝向拦水坝;b、埋设于拦水坝坝体内的集水箱,集水箱的一侧由下至上分布有一组通孔,通孔与放水涵单体的出水孔一一对应形成配合;c、排水管,排水管的一端与集水箱底部相连通,另一端伸出拦水坝背水侧;库塘水位高于某层放水涵单体时打开该层的盖帽进行排水;需要腾空库容时,可以打开水位以下的多层人工放水涵单体入水口盖帽,加速泄水;当需要控制库塘水位保持在某一层时,将高于该层的所有入水口盖帽打开,即可起到滚水坝作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多层级小型人工放水涵
本技术涉及水利设备
,具体是多层级小型人工放水涵。
技术介绍
我省淮河以南地区尤其江淮分水岭地区分布着众多的,库容在几万至几百万立方米,坝高在拾米以下的小型当家塘库,这些中小型水库是当地农业生产的重要灌溉水源,对当地农作物高产稳产与农民增收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然而这些库塘点多量大,大多分布于荒郊野外,放水涵闸的设计与维护管理是常常令人头痛的一件事,如果采用滚水坝型式,容易造成枯水时无水可放,而汛期又造成大量的雨洪水白白流失;如果采用常规的涵闸型式,则需要配套启闭机与闸门及动力系统,每年都需要日常管护与维修,由于管护不到位,经常是需要放水时,闸门打不开;因此不少地方小型库塘都采用土坝开沟的方式,虽然节省了管护开支,但是给库坝带来了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多层级小型人工放水涵,该放水涵无需日常管护,根据库塘水位,按用水量需求自由放水,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多层级小型人工放水涵,包括:a、一组砌筑在拦水坝迎水侧的放水涵单体,每个放水涵单体均为立方体,放水涵单体内嵌设有L型水管;L型水管的入水口位于放水涵单体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多层级小型人工放水涵

【技术保护点】
多层级小型人工放水涵,其特征在于,包括:a、一组砌筑在拦水坝迎水侧的放水涵单体,每个放水涵单体均为立方体,放水涵单体内嵌设有L型水管;L型水管的入水口位于放水涵单体的顶面,L型水管的出水口位于放水涵单体的侧面;各个放水涵单体按照拦水坝坡度由下至上错位砌筑,每个放水涵单体的入水口还设有盖帽、出水口朝向拦水坝坝体内部;b、埋设于拦水坝坝体内的集水箱,集水箱的一侧由下至上分布有一组通孔,所述通孔与放水涵单体的出水孔一一对应形成配合;c、排水管,排水管的一端与集水箱底部相连通,另一端伸出拦水坝背水侧,排水管的管径大于放水涵单体中L型水管的管径。

【技术特征摘要】
1.多层级小型人工放水涵,其特征在于,包括:a、一组砌筑在拦水坝迎水侧的放水涵单体,每个放水涵单体均为立方体,放水涵单体内嵌设有L型水管;L型水管的入水口位于放水涵单体的顶面,L型水管的出水口位于放水涵单体的侧面;各个放水涵单体按照拦水坝坡度由下至上错位砌筑,每个放水涵单...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振宇路伟亭王发信王兵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省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水利科学研究院安徽省水利工程质量检测中心站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