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蝶阀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184168 阅读:106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4-17 15:0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蝶阀,包括阀体、阀板和阀杆,阀板包括沿阀体径向由外至内依次同轴套接且可相对转动的外阀板、中阀板和内阀板,阀杆包括由外至内依次同轴套接的外阀杆、中阀杆和内阀杆,外阀杆与外阀板连接,中阀杆与中阀板连接,内阀杆与内阀板连接,外阀杆、中阀杆及内阀杆均连接有驱动各自绕自身轴线转动的驱动机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将现有减压阀组的三个蝶阀集成为一个蝶阀,保证了减压阀的结构对称性,保证减压阀后的气体流动对称性,从而减少减压阀及管路的震动,减小由于气流不对称引起的噪音。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高炉煤气余压透平发电
,具体涉及一种蝶阀。
技术介绍
高炉煤气余压透平发电系统是现代大型高炉必备的能源回收系统,在透平出现故障时,需用减压阀组对高炉煤气进行减压。由于高炉生产过程中对高炉炉顶压力有较高要求,且高炉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煤气量波动较大,所以减压阀组通常由2个大蝶阀和1个小蝶阀并联组成。这造成了减压阀组在结构上不对称,在通常情况下,一个大蝶阀全开,一个大蝶阀用于粗调,小蝶阀用于细调,这更增加了减压阀组的结构不对称性,这将导致减压阀组后的气体流动不对称,从而产生很大的脉动力而引起阀组及管路的震动,同时气流的不对称也引起很大的噪音。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蝶阀,至少可解决现有技术的部分缺陷。本技术实施例涉及一种蝶阀,包括阀体、阀板和阀杆,所述阀板包括沿所述阀体径向由外至内依次同轴套接且可相对转动的外阀板、中阀板和内阀板,所述阀杆包括由外至内依次同轴套接的外阀杆、中阀杆和内阀杆,所述外阀杆与所述外阀板连接,所述中阀杆与所述中阀板连接,所述内阀杆与所述内阀板连接,所述外阀杆、所述中阀杆及所述内阀杆均连接有驱动各自绕自身轴线转动的驱动机构。作为实施例之一,所述中阀杆与所述内阀杆的旋转方向相反。作为实施例之一,所述外阀杆与所述中阀杆的旋转方向相反。作为实施例之一,所述内阀杆的两端伸出于所述中阀杆外,所述中阀杆的两端部与内阀杆杆体之间均通过密封件密封处理;所述中阀杆的两端伸出于所述外阀杆外,所述外阀杆的两端部与中阀杆杆体之间均通过密封件密封处理。作为实施例之一,所述密封件包括密封螺栓和密封垫圈,所述密封螺栓与对应的阀杆端部螺接并将上述密封垫圈压紧在该阀杆端部上。作为实施例之一,所述外阀板与所述阀体之间、所述中阀板与所述外阀板之间、所述中阀板与所述内阀板之间均设有用于在所述蝶阀关闭时密封对应两部件之间间隙的密封机构。作为实施例之一,所述密封机构包括密封圈,其中,在所述外阀板的外周缘、所述中阀板的外周缘及所述内阀板的周缘均套设所述密封圈。作为实施例之一,所述外阀杆、所述中阀杆及所述内阀杆均包括沿所述阀体水平轴线对称设置的上、下杆体,所述上杆体和所述下杆体分别连接于对应阀板的上部和下部。作为实施例之一,各所述驱动机构均包括电动执行器。本技术实施例至少实现了如下有益效果:本技术将现有减压阀组的三个蝶阀集成为一个蝶阀,保证了减压阀的结构对称性,保证减压阀后的气体流动对称性,从而减少减压阀及管路的震动,减小由于气流不对称引起的噪音。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蝶阀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减压消音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沿A-A的剖视图;图4为图2沿B-B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实施例一如图1,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蝶阀1,用于高炉煤气余压透平发电系统,其包括阀体、阀板和阀杆,所述阀板包括沿所述阀体径向由外至内依次同轴套接且可相对转动的外阀板101、中阀板102和内阀板103,所述阀杆包括由外至内依次同轴套接的外阀杆104、中阀杆105和内阀杆106,所述外阀杆104与所述外阀板101连接,所述中阀杆105与所述中阀板102连接,所述内阀杆106与所述内阀板103连接,所述外阀杆104、所述中阀杆105及所述内阀杆106均连接有驱动各自绕自身轴线转动的驱动机构。其中,外阀板101和中阀板102均为环形结构,内阀板103为圆形结构,外阀板101的外径与阀体内径相同,外阀板101的内径与中阀板102的外径相同,中阀板102的内径与内阀板103的直径相同,从而三者可拼凑成一可关闭阀体流通空间的阀板。外阀杆104带动外阀板101转动构成外蝶阀,中阀杆105带动中阀板102转动构成中蝶阀,内阀杆106带动内阀板103转动构成内蝶阀。上述外蝶阀与阀体配合形成可开闭的高炉煤气的第一流通通道,上述外蝶阀与上述中蝶阀配合形成可开闭的高炉煤气的第二流通通道,上述中蝶阀与上述内蝶阀配合形成可开闭的高炉煤气的第三流通通道;其中,第一流通通道的流量由外阀板101的转动角度控制,第二流通通道的流量由外阀板101和中阀板102的相对转动角度控制,第三流通通道的流量由中阀板102与内阀板103的相对转动角度控制。本技术将现有减压阀组的三个蝶阀集成为一个蝶阀1,保证了减压阀的结构对称性,保证减压阀后的气体流动对称性,从而减少减压阀及管路的震动,减小由于气流不对称引起的噪音。在高炉煤气余压透平发电系统出现故障或停机检修时,该蝶阀1投入使用,工作过程为外蝶阀、中蝶阀、内蝶阀依次开启,通过调节三个阀板的转动角度,获得上述三个蝶阀的不同开度,达到稳定高炉炉顶压力的目的;其中,一般外蝶阀全开(即外阀板101转动90°),中蝶阀用于粗调,内蝶阀用于精调。作为实施例之一,所述中阀杆105与所述内阀杆106的旋转方向相反,可提高上述内蝶阀的调节精度。进一步地,所述外阀杆104与所述中阀杆105的旋转方向相反,可提高上述中蝶阀的调节精度。上述蝶阀1的结构中,中阀杆105套装于内阀杆106外,外阀杆104套装于中阀杆105外,优选地,上述套装结构为嵌套方式,即外阀杆104的内径与中阀杆105的外径相同,中阀杆105的内径与内阀杆106的外径相同,以降低煤气由相邻两阀杆之间的间隙外逸的几率。进一步地,如图1,所述内阀杆106的两端伸出于所述中阀杆105外,所述中阀杆105的两端部与内阀杆106杆体之间均通过密封件密封处理;所述中阀杆105的两端伸出于所述外阀杆104外,所述外阀杆104的两端部与中阀杆105杆体之间均通过密封件密封处理。如图,本实施例中,所述密封件包括密封螺栓107和密封垫圈108,所述密封螺栓107与对应的阀杆端部螺接并将上述密封垫圈108压紧在该阀杆端部上。上述密封螺栓107及上述密封垫圈108均为环形结构;对应地,在中阀杆的两端部均开设有用于与对应的密封螺栓107螺接配合的环形螺纹槽;在外阀杆的两端部均开设有用于与对应的密封螺栓107螺接配合的环形螺纹槽。以中阀杆105与内阀杆106之间的密封件为例,密封螺栓107与该中阀杆105的对应侧端部上的螺纹槽螺接并将密封垫圈108压紧在中阀杆105的对应侧端部上,以密封中阀杆105与内阀杆106之间的套接间隙。作为实施例之一,为提高本蝶阀1在关闭状态下的密封性,避免高炉煤气余压透平发电系统正常工作情况下高炉煤气由该蝶阀1处逸出,在所述外阀板101与所述阀体之间、所述中阀板102与所述外阀板101之间、所述中阀板102与所述内阀板103之间均设有用于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蝶阀,包括阀体、阀板和阀杆,其特征在于:所述阀板包括沿所述阀体径向由外至内依次同轴套接且可相对转动的外阀板、中阀板和内阀板,所述阀杆包括由外至内依次同轴套接的外阀杆、中阀杆和内阀杆,所述外阀杆与所述外阀板连接,所述中阀杆与所述中阀板连接,所述内阀杆与所述内阀板连接,所述外阀杆、所述中阀杆及所述内阀杆均连接有驱动各自绕自身轴线转动的驱动机构。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蝶阀,包括阀体、阀板和阀杆,其特征在于:所述阀板包括沿所述阀体径向由外至内依次同轴套接且可相对转动的外阀板、中阀板和内阀板,所述阀杆包括由外至内依次同轴套接的外阀杆、中阀杆和内阀杆,所述外阀杆与所述外阀板连接,所述中阀杆与所述中阀板连接,所述内阀杆与所述内阀板连接,所述外阀杆、所述中阀杆及所述内阀杆均连接有驱动各自绕自身轴线转动的驱动机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蝶阀,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阀杆与所述内阀杆的旋转方向相反。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蝶阀,其特征在于:所述外阀杆与所述中阀杆的旋转方向相反。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蝶阀,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阀杆的两端伸出于所述中阀杆外,所述中阀杆的两端部与内阀杆杆体之间均通过密封件密封处理;所述中阀杆的两端伸出于所述外阀杆外,所述外阀杆的两端部与中阀杆杆体之间均通过密封件密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施万玲
申请(专利权)人:中冶南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