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确保地下预制叠合墙与现浇底板接头厚度的节点构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158880 阅读:90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4-12 03:11
一种确保地下预制叠合墙与现浇底板接头厚度的节点构造,设置在地下围护结构的背水面一侧,包括外贴防水材料、叠合墙和现浇底板,叠合墙的底部与现浇底板连为一体,所述叠合墙包括叠合墙预制部分和叠合墙现浇部分,所述叠合墙的底部背水面一侧加宽使其相对叠合墙的上部形成加宽台阶,该加宽台阶的宽度不小于两倍叠合墙预制部分的厚度。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有利于叠合墙在地下工程中应用的推广应用,为地下工程的工业化和产业化起到促进作用,能有效降低工期及工程成本,是一种受力性能好、防水效果好而具有较好连接效果的新型节点构造。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为地下工程,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确保预制叠合墙与现浇底板接头节点厚度的构造。
技术介绍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地下空间的开发也日益增多,地铁、地下车库、地下商场、综合地下管廊、地下道路等成为目前国内大力发展的方向,目前,由于受施工条件及防水要求限制,地下空间结构最常用的是现浇混凝土结构。然而,由于现浇式地下结构采用现场人工灌注,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缺陷和弊病。首先,支模及绑钢筋笼导致工期延长;其次,浇筑时质量不易保证;此外,墙面平整度也不易控制。为了解决以上问题,通常会采用预制叠合墙板与现浇底板的结合使用。此种做法的施工重点无疑是预制叠合墙板与现浇底板接头的处理。目前采用的接头形式是将现浇底板的预留钢筋插入叠合墙内后再进行中间空隙现浇,这种接头形式存在如下问题:一、侧墙钢筋在接头处与底板未连接,处于断开状态,结构依靠底板预留钢筋锚入叠合墙部分的钢筋受力,使接头处混凝土的有效厚度变薄(约为侧墙厚度的1/3),极大降低了接头处的受力性能,而侧墙与底板接头处又是侧向土压力最大的地方,故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二、由于接头处受力复杂,故目前采用的接头形式中地板预留钢筋锚入叠合墙部分钢筋长度较长,导致工程造价增加;三、由于接头处连接厚度薄,导致结构在接缝处防水效果差。因此如何使预制叠合墙与现浇底板接头受力性能好,钢筋相接,且有较好的防水性能,是现有技术中亟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确保地下预制叠合墙与现浇底板接头厚度的节点构造,要解决现有叠合墙与现浇底板连接节点中存在的接头处连接厚度薄所导致的安全隐患大、防水效果差和造价较高的技术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确保地下预制叠合墙与现浇底板接头厚度的节点构造,设置在地下围护结构的背水面一侧,包括外贴防水材料、叠合墙和现浇底板,叠合墙的底部与现浇底板连为一体,所述叠合墙包括两侧的叠合墙预制部分和芯部的叠合墙现浇部分,所述叠合墙的底部背水面一侧侧加宽,相对叠合墙的上部形成加宽台阶,该加宽台阶的宽度不小于两倍叠合墙预制部分的厚度。所述叠合墙预制部分是由外预制板和内预制板组成,所述内预制板在加宽台阶处朝背水面一侧弯折。所述加宽台阶的宽度不小于两倍外预制板的厚度、或者不小于两倍内预制板的厚度、或者不小于外预制板与内预制板的厚度之和。所述加宽台阶的踏步面为水平面或斜面。所述叠合墙的背水面一侧的预制叠合墙主筋在加宽台阶处断开,分为上段主筋和下段主筋,所述上段主筋的底端竖向向下延长,所述下段主筋的顶端沿踏步面方向朝叠合墙的内部弯折并延长。所述加宽台阶的高度至少为500mm。所述现浇底板分为水平部以及与叠合墙底部连接过渡的腋角部,水平部和腋角部一体浇筑成型,所述腋角部的竖向宽度与加宽台阶的宽度相适应。叠合墙箍筋的尺寸分别与叠合墙的底部宽度以及叠合墙的上部宽度相适应。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特点和有益效果:本技术将预制叠合墙的底部加宽,使得叠合墙和现浇底板接头处现浇层厚度得到保证,易于满足主体结构对截面受力混凝土厚度的严格要求。其次,墙厚宽度加宽段的厚度不小于两倍叠合墙预制部分的厚度,此范围的现浇部分厚度能与全现浇做法的原墙体厚度相同,使接头的防水效果得到极大的提高,易于满足地下结构对防水的严格要求和受力要求。本技术有利于叠合墙在地下工程中应用的推广应用,为地下工程的工业化和产业化起到促进作用,能有效降低工期及工程成本,是一种受力性能好、防水效果好而具有较好连接效果的新型节点构造。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1-地下围护结构、2-外贴防水材料、3-现浇底板、3.1-水平部、3.2-腋角部、4-叠合墙预制部分、4.1-外预制板、4.2-内预制板、5-叠合墙现浇部分、6-加宽台阶、6.1-踏步面、7-预制叠合墙主筋、8-上段主筋、9-下段主筋、10-叠合墙箍筋、11-钢板止水带、12-现浇底板预留筋。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参见图1所示,一种确保地下预制叠合墙与现浇底板接头厚度的节点构造,设置在地下围护结构1的背水面一侧,包括外贴防水材料2、叠合墙和现浇底板3,叠合墙的底部与现浇底板3连为一体,所述叠合墙包括两侧的叠合墙预制部分4和芯部的叠合墙现浇部分5,所述叠合墙的底部背水面一侧加宽使其相对叠合墙的上部形成加宽台阶6,该加宽台阶6的宽度D不小于两倍叠合墙预制部分4的厚度。所述叠合墙预制部分4是由外预制板4.1和内预制板4.2组成,所述内预制板4.2在加宽台阶处朝背水面一侧弯折。所述加宽台阶6的宽度不小于两倍外预制板4.1的厚度、或者不小于两倍内预制板4.2的厚度、或者不小于外预制板4.1与内预制板4.2的厚度之和。所述加宽台阶6的踏步面6.1为水平面或斜面。所述叠合墙的背水面一侧的预制叠合墙主筋7在加宽台阶处断开,分为上段主筋8和下段主筋9,所述上段主筋8的底端竖向向下延长,所述下段主筋9的顶端沿踏步面6.1方向朝叠合墙的内部弯折并延长。所述加宽台阶6的高度H至少为500mm。所述现浇底板3分为水平部3.1以及与叠合墙底部连接过渡的腋角部3.2,水平部3.1和腋角部3.2一体浇筑成型,所述腋角部3.2的竖向宽度与加宽台阶6的宽度相适应。叠合墙箍筋10的尺寸分别与叠合墙的底部宽度以及叠合墙的上部宽度相适应。叠合墙和现浇底板的施工缝处设有3mm厚的钢板止水带11,预制叠合墙主筋7与现浇底板预留筋12搭接。本技术的施工步骤包括:检查调整叠合墙体竖向预留钢筋、确定叠合墙安装位置、测量放置水平标高控制垫块、叠合墙吊装就位、安装固定叠合墙支撑、浇筑混凝土和检查验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确保地下预制叠合墙与现浇底板接头厚度的节点构造,设置在地下围护结构(1)的背水面一侧,包括外贴防水材料(2)、叠合墙和现浇底板(3),叠合墙的底部与现浇底板(3)连为一体,所述叠合墙包括两侧的叠合墙预制部分(4)和芯部的叠合墙现浇部分(5),其特征在于:所述叠合墙的底部背水面一侧加宽使其相对叠合墙的上部形成加宽台阶(6),该加宽台阶(6)的宽度不小于两倍叠合墙预制部分(4)的厚度。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确保地下预制叠合墙与现浇底板接头厚度的节点构造,设置在地下围护结构(1)的背水面一侧,包括外贴防水材料(2)、叠合墙和现浇底板(3),叠合墙的底部与现浇底板(3)连为一体,所述叠合墙包括两侧的叠合墙预制部分(4)和芯部的叠合墙现浇部分(5),其特征在于:所述叠合墙的底部背水面一侧加宽使其相对叠合墙的上部形成加宽台阶(6),该加宽台阶(6)的宽度不小于两倍叠合墙预制部分(4)的厚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确保地下预制叠合墙与现浇底板接头厚度的节点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叠合墙预制部分(4)是由外预制板(4.1)和内预制板(4.2)组成,所述内预制板(4.2)在加宽台阶处背水面一侧弯折。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确保地下预制叠合墙与现浇底板接头厚度的节点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宽台阶(6)的宽度不小于两倍外预制板(4.1)的厚度、或者不小于两倍内预制板(4.2)的厚度、或者不小于外预制板(4.1)与内预制板(4.2)的厚度之和。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确保地下预制叠合墙与现浇底板接头厚度的节点构造,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建涛耿冬青油新华许国光马庆松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中建柏利工程技术发展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