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陈志择专利>正文

一种智能充电控制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079359 阅读:59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4-07 12:0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智能充电控制器,包括单向可控硅VS1、单向可控硅VS2、电位器RP1、电阻R1、电容C1和电位器RP2,所述电阻R1一端分别连接电源VCC、单向可控硅VS1的A极和二极管D3正极,二极管D3负极连接电阻R4,电阻R4另一端分别连接电容C2和电位器RP2一端,电位器RP2另一端分别连接蓄电池E正极、电阻R5、电位器RP2滑片和单向可控硅VS1的K极,单向可控硅VS1的G极连接二极管D4负极,二极管D4正极分别连接电阻R6、电阻R1另一端和电阻R2。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智能充电控制器采用两个单向可控硅配合控制,能够在充满电之后继续通过小电流充电,安全性高,适用范围广泛。

Intelligent charging controller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n intelligent charging controller, including one-way thyristor VS1, one-way thyristor VS2, potentiometer RP1, resistor R1 and capacitor C1 and potentiometer RP2, one end of the resistor R1 are respectively connected with the power supply VCC, a unidirectional thyristor VS1 A pole and D3 cathode diode, diode D3 anode connected resistor R4 resistance the other end of the R4 is respectively connected with a capacitor C2 and RP2 potentiometer potentiometer RP2 end, the other end is connected E battery cathode, R5, resistance potentiometer RP2 sliding vane and a unidirectional thyristor VS1 K, one-way thyristor VS1 is connected with the G pole of the diode D4 cathode, D4 cathode diodes are respectively connected with a resistor R6 and a resistor R1 and the other end the resistance of R2. The utility model has the advantages of high safety and wide application range, which is controlled by two single direction silicon controlled control, and can be charged by a small current after being filled with electricit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控制器,具体是一种智能充电控制器
技术介绍
蓄电池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储能电子设备,众所周知,蓄电池在用完电后需要进行充电,目前市场上大部分的充电器都是恒流直冲型,其充电的电压恒定,不会随着蓄电池充电的过程而改变,更无法实现自动停止充电,因此很容易造成蓄电池的过冲,如何智能、安全的充电方式,是人们研究的重点。现有的很多充电智能控制器都采用电压比较器作为充电自停的控制器,但是使用比较器会造成充电器的体积较大,对于现在的小型化是非常不利的,如何减小体积并保证充电安全是行业内研究的方向。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智能充电控制器,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智能充电控制器,包括单向可控硅VS1、单向可控硅VS2、电位器RP1、电阻R1、电容C1和电位器RP2,所述电阻R1一端分别连接电源VCC、单向可控硅VS1的A极和二极管D3正极,二极管D3负极连接电阻R4,电阻R4另一端分别连接电容C2和电位器RP2一端,电位器RP2另一端分别连接蓄电池E正极、电阻R5、电位器RP2滑片和单向可控硅VS1的K极,单向可控硅VS1的G极连接二极管D4负极,二极管D4正极分别连接电阻R6、电阻R1另一端和电阻R2,电阻R6另一端分别连接电位器RP1滑片、电容C1和二极管D5负极,二极管D5正极分别连接电阻R3和单向可控硅VS2的G极,单向可控硅VS2的K极分别连接电阻R3另一端、电容C1另一端、电位器RP1另一端、蓄电池E负极和电容C2另一端并接地。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二极管D5为稳压二极管。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智能充电控制器采用两个单向可控硅配合控制,能够在充满电之后继续通过小电流充电,安全性高,适用范围广泛。附图说明图1为智能充电控制器的电路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本技术实施例中,一种智能充电控制器,包括单向可控硅VS1、单向可控硅VS2、电位器RP1、电阻R1、电容C1和电位器RP2,所述电阻R1一端分别连接电源VCC、单向可控硅VS1的A极和二极管D3正极,二极管D3负极连接电阻R4,电阻R4另一端分别连接电容C2和电位器RP2一端,电位器RP2另一端分别连接蓄电池E正极、电阻R5、电位器RP2滑片和单向可控硅VS1的K极,单向可控硅VS1的G极连接二极管D4负极,二极管D4正极分别连接电阻R6、电阻R1另一端和电阻R2,电阻R6另一端分别连接电位器RP1滑片、电容C1和二极管D5负极,二极管D5正极分别连接电阻R3和单向可控硅VS2的G极,单向可控硅VS2的K极分别连接电阻R3另一端、电容C1另一端、电位器RP1另一端、蓄电池E负极和电容C2另一端并接地;所述二极管D5为稳压二极管。本技术的工作原理是:请参阅图1,当VS1被触发导通后即对蓄电池E进行大电流充电,当充电电压升高到规定的上限值时,由于预先调节RP1使电位器RP1的滑动点与地之间的电压等于稳压管D5的稳压值与可控硅触发电压之和,所以这时可控硅VS2被触发导通,VS2导通后,VS1触发电路受蓄电池E电压反向偏置而关断,此后,电源通过D3、R4、W2对蓄电池E进行小电流充电,调节RP2使电流限制在允许荡围内。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技术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技术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技术。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技术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技术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智能充电控制器,包括单向可控硅VS1、单向可控硅VS2、电位器RP1、电阻R1、电容C1和电位器RP2,其特征在于,所述电阻R1一端分别连接电源VCC、单向可控硅VS1的A极和二极管D3正极,二极管D3负极连接电阻R4,电阻R4另一端分别连接电容C2和电位器RP2一端,电位器RP2另一端分别连接蓄电池E正极、电阻R5、电位器RP2滑片和单向可控硅VS1的K极,单向可控硅VS1的G极连接二极管D4负极,二极管D4正极分别连接电阻R6、电阻R1另一端和电阻R2,电阻R6另一端分别连接电位器RP1滑片、电容C1和二极管D5负极,二极管D5正极分别连接电阻R3和单向可控硅VS2的G极,单向可控硅VS2的K极分别连接电阻R3另一端、电容C1另一端、电位器RP1另一端、蓄电池E负极和电容C2另一端并接地。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智能充电控制器,包括单向可控硅VS1、单向可控硅VS2、电位器RP1、电阻R1、电容C1和电位器RP2,其特征在于,所述电阻R1一端分别连接电源VCC、单向可控硅VS1的A极和二极管D3正极,二极管D3负极连接电阻R4,电阻R4另一端分别连接电容C2和电位器RP2一端,电位器RP2另一端分别连接蓄电池E正极、电阻R5、电位器RP2滑片和单向可控硅VS1的K极,单向可控硅VS1的G极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志择
申请(专利权)人:陈志择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