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属药物制剂的配方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防晒且可预防寨卡等蚊媒传播病毒感染的组合物。它提供了一种既具有良好的防晒、修复皮肤的辐射损伤效果,又可阻止登革热病毒、黄热病毒、西尼罗河病毒、日本乙型脑炎病毒和寨卡病毒等蚊媒传播致病病毒入侵的外用霜膏或油膏。与现有的防晒霜相比,本外用霜膏或油膏以棉酚和抗坏血酸脂肪酸酯等天然抗氧化剂为防晒、修复皮肤辐射损伤的主要有效成分,辅以甘油锌和氧化锌,更加安全也更加有效,同时利用驱蚊剂的驱蚊效果和棉酚的抗病毒活性,消除了寨卡病毒等蚊媒传播致病病毒通过蚊虫叮咬的方式经皮肤侵入体内的风险,可有效预防蚊媒病毒传播的疾病,在健康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药物制剂的配方
,具体地讲是属于一种可防晒且可预防寨卡等蚊媒传播病毒感染的组合物。
技术介绍
皮肤,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可以阻挡住外来侵入。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位于体表,由表皮、真皮、皮下组织三层组成,主要承担着保护身体、排汗、感觉冷热和压力的功能。皮肤覆盖全身,它使体内各种组织和器官免受物理性、机械性、化学性和病原微生物性的侵袭。尽管我们的皮肤有着很强的抵抗外界不利因素的刺激,以及快速的自我修复的能力,但倘若我们的皮肤受到了承受限度以外的辐射,而不注重加强保护措施,还是会产生一系列的皮肤问题。阳光中的紫外线对皮肤的伤害很大,过度或不适当的日晒对身体是不利的。不同波长的紫外线作用于皮肤的深度不同,对皮肤造成的影响也是不同的。按照波长的长短,紫外线可分为长波紫外线(UVA,320~400nm)、中波紫外线(UVB,290~320nm)和短波紫外线(UVC)。其中UVC在进入大气层时,已在臭氧层的防护下被隔离,能辐射到地面的只剩UVA和UVB了。UVA是波长最长的一种紫外线,不被大气层顶端的臭氧层吸收,可以穿透真皮层,比UVB更能深入皮肤,使皮肤晒黑,并导致脂质和胶原蛋白受损,引起皮肤的光老化甚至皮肤癌,所以UVA不但会激发色素合成而使肤色“变黑”,更是造成皮肤“老化”及细纹产生的主要原因。UVB是中波紫外线,它可到达真皮层,导致皮肤日光灼伤,红斑、色素沉着、皮肤慢性损伤、皮肤衰老退行性变等现象,但大部分UVB被臭氧层吸收,同时可被玻璃、遮阳伞、衣服等阻隔。效果理想的防晒霜需要同时具备防护紫外线UVA和UVB,能阻挡98%以上的紫外线,具有很好的光稳定性,有较长时间的防晒效果,这样才可以将皮肤与紫外线隔离开来,防止肌肤被晒黑、晒伤。蚊媒传染病,是由病媒蚊子传播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常见的有流行性乙型脑炎、疟疾、登革热、丝虫病、黄热病、西尼罗河病毒感染疾病以及最近爆发的小头症、格林巴利综合征等与寨卡病毒感染相关的疾病等危害性较强的传染病。蚊虫个体虽小,但种类繁多,目前全世界已记录蚊虫共3科,38属,3350多种和亚种,我国已知蚊类达18属,48个亚属和371种或亚种。蚊虫是最重要的医学昆虫,能传播多种疾病。伊蚊是外国传来的品种,它是传播乙型脑炎、登革热、黄热病、西尼罗河病毒感染疾病以及最近爆发的小头症、格林巴利综合征等与寨卡病毒感染相关的疾病的重要蚊种。长期以来,人们误以为蚊子都是“昼伏夜出”,其实不然,在蚊子世界中,花脚蚊的特点就是不论黑夜白天都会叮人吸血,俗称“花蚊子”,叮人凶猛。它主要分布在热带地区,但也在亚热带地区,其中也包括我国部分地区,存在。登革热是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经伊蚊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伏期通常约5-7天,具有传播迅猛、发病率高等特点。登革病毒在我国海南、广东南部和台湾地区常有流行。潜患者有可能出现极度疲倦及抑郁症状,少数病者会恶化至登革出血热,并进一步出血、休克,乃至死亡,登革热引起的并发症往往是病人致死的主因。黄热病,又俗称“黄杰克”、“黑呕”,是由黄热病病毒所致的急性传染病,重型患者有发热、黄疸和蛋白尿等。主要传播媒介在城市是埃及伊蚊,在农村为趋血蚊和非洲伊蚊,传播途径是经蚊的叮咬。国际上将黄热病定为检疫传染病,我国也将其定为甲类传染病。本病在非洲和南美洲的热带和亚热带呈地方性流行。我国福建、广东、海南等地存在着该病的传播媒介,一旦传人有潜在的流行危险,故在我国保持对黄热病的警惕十分必要。寨卡病毒(ZIKA)是一种黄病毒科黄病毒属的节肢动物传播性病毒(虫媒病毒),登革热病毒、黄热病病毒、日本脑炎病毒和西尼罗河病毒的近亲。目前的研究显示,大多数感染寨卡病毒病患者症状并不严重,一般出现发烧、皮疹、结膜炎、肌肉或关节疼痛等,也可伴有结膜炎、眼后痛和呕吐等表现,但已有流行病学证据表明,寨卡病毒感染可能导致“格林-巴利综合征”,而且孕妇感染后可能通过羊水和胎盘感染胎儿,可能引起胎儿神经系统发育异常,如胎儿小头畸形。格林-巴利综合征和小头畸形是目前国际上对寨卡病毒感染引起高度关注的重要原因,这两种并发症预后不良,将给病人家庭带来沉重负担。到目前为止,人类尚无针对寨卡病毒感染的疫苗以供预防或特效药以供治疗。带病毒的伊蚊叮咬是寨卡病毒病最主要的传播途径。传播媒介主要为埃及伊蚊,白纹伊蚊、非洲伊蚊和黄头伊蚊也可能传播该病毒。传播效率最高的是埃及伊蚊,我国广东省、海南省以及云南省的西双版纳州、德宏州及临沧市等地区有埃及伊蚊,这些地区是登革热的好发地区,因此也是未来发生寨卡病毒本地传播风险较高的地区。同时,白纹伊蚊也可传播寨卡病毒,而我国河北、山西、陕西等以南的广大地区都有白纹伊蚊(又称亚洲虎蚊)的分布,因此也需做好预防工作。棉酚(GP)是锦葵科植物草棉、树棉或陆地棉成熟种子、根皮中提取的一种多元酚类物质,是为数不多的植物来源的、已在医疗实践中作为抗病毒药物找到了用途的、多酚类化合物之一,具有很好的抗氧化活性,它已被报道具有抗包膜病毒,包括HIV-1,HSV-2,流感和副流感病毒,的性质[1]。虫媒病毒中的一些代表,如辛德毕斯病毒(Sindbisvirus),西尼罗河热病毒,日本脑炎病毒和蜱传脑炎病毒等也已被证明是对棉酚高度敏感的[2]。基于已有的棉酚抗病毒,特别是抗黄病毒科病毒(西尼罗河热病毒和日本脑炎病毒),的活性的报道,我们有理由相信寨卡病毒对棉酚也会非常敏感。参考文献:1.HodaKeshmiri-NeghabandBahramGoliaei,Therapeuticpotentialofgossypol:Anoverview,LaboratoryofBiophysicsandMolecularBiology,InstituteofBiochemistryandBiophysics,UniversityofTehran,Tehran,IslamicRepublicofIran2.N.I.Baram,L.Biktlmirov,Kh.L.Ziyaev,R.Z.PMzieva,andA.I.Ismailov,AntiviralandInterferon-InducingActivitiesofGossypolanditsDerivatives,ChemistryofNaturalCompounds,VoL31,No.3,1995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防晒且可预防疟疾、锥虫病和血吸虫病的组合物,以为人们,尤其是登革热病毒、黄热病毒、西尼罗河病毒、日本乙型脑炎病毒和寨卡病毒等蚊...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可防晒且可预防寨卡等蚊媒传播病毒感染的组合物。该组合物由下列成分组成:1)驱蚊剂,含量为100mg/kg到200g/kg;2)棉酚,含量为300mg/kg到50g/kg;3)抗坏血酸脂肪酸酯,含量为1000mg/kg到100g/kg;4)含锌化合物,含量为0到150g/kg;5)蛋壳膜,含量为0到150g/kg;6)可接受的基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防晒且可预防寨卡等蚊媒传播病毒感染的组合物。该组合物由下列成分组
成:
1)驱蚊剂,含量为100mg/kg到200g/kg;
2)棉酚,含量为300mg/kg到50g/kg;
3)抗坏血酸脂肪酸酯,含量为1000mg/kg到100g/kg;
4)含锌化合物,含量为0到150g/kg;
5)蛋壳膜,含量为0到150g/kg;
6)可接受的基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防晒且可预防寨卡等蚊媒传播病毒感染的组合物,其特征在
于所述的驱蚊剂可以是驱蚊酯(3-(N-正丁基乙酰胺基)-丙酸乙酯,BAAPE),也可以是驱蚊
胺(DEET,N,N-二乙基间甲苯甲酰胺),或是它们的混合物。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防晒且可预防寨卡等蚊媒传播病毒感染的组合物,其特征在
于所述的棉酚可以是醋酸棉酚,也可以是游离棉酚,可以是外消旋混合物,也可以是经过拆
分的对映异构体。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防晒且可预防寨卡等蚊媒传播病毒感染的组合物,其特征在
于所述的抗坏血酸脂肪酸酯可以是L-抗坏血酸棕榈酸酯,也可以是L-抗坏血酸月桂酸...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汤鲁宏,马乐文,季莹莹,张俐,冯玉舟,庄振超,杨菲菲,熊兵,
申请(专利权)人:江南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