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禽传输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4861566 阅读:126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3-19 14:36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捕禽传输系统,包括捕禽传送装置和禽只输送装置,捕禽传送装置包括捕禽传送带总成甲和捕禽传送带总成乙,禽只输送装置包括输禽传送带装置和逐禽传送带装置。捕禽传送带总成甲包括若干拾禽传送带装置甲和集禽传送带装置甲,集禽传送带甲另一侧设有挡禽板甲。捕禽传送带总成乙包括若干拾禽传送带装置乙和集禽传送带乙,集禽传送带乙另一侧设有挡禽板乙。输禽传送带装置包括输禽输入端滚轴、输禽输出端滚轴、输禽传送带和输禽动力装置。逐禽传送带装置包括逐禽输入端滚轴、逐禽输出端滚轴、逐禽传送带和逐禽动力装置。本发明专利技术采用引导和传输同时进行的传送带系统大量捕捉和运输禽只,具有高效无伤捕捉禽只和安全、平稳运送禽只的特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传输系统,特别涉及一种可以用来高效捕捉和传输家禽的传输系统,属于家禽捕捉传输设备领域。
技术介绍
目前大型家禽饲养场的蓄禽数量已经达到甚至超过数万只,禽只的捕捉和输运工作越来越繁重,如果采用纯人工手动捕捉运送禽只的方法,不仅耗费大量的人力和时间,而且还会带来很多负面效果,例如操作人员的卫生防疫问题,禽只挣扎对周围环境以及对禽只本身的不利影响等。但是,专门针对禽只的捕捉传输设备还少有面世,并且大多是采用专门的捕捉工具拾取禽只,再利用通用的传输装置运输禽只。申请号是201220218836.5的专利文件公开了一种快速高效捕禽器,这种捕禽器包括捕捉杆、钢丝绳、弹簧和捕捉爪等部件,通过钢丝绳拉动与捕捉爪一部联动的弹性压板实现捕捉爪的夹紧啮合,从而实现捕捉家禽的目的,这种捕禽器解决了人工手动捕禽作业中出现的工人劳动强度大、效率低以及卫生防疫等问题,但是这种捕禽器在捕禽作业中经常出现家禽挣脱和受伤的情况,每次捕捉作业都只能针对单只家禽进行,在捕捉到禽只后需要人工运送至集中装运处,整体运行效率低。申请号是201320515455.8的专利文件公开了一种传送带式装卸猪架,这种传送带式装卸猪架包括机座、传送机构、液压缸和护栏等部件,传送机构设有传输带和传动辊等部件,利用传输带将猪只运送至指定地点,解决了人工驱赶猪只带来的弊端,实现了自动输运和卸货的技术目的,但是这种输运装置是针对猪只设计的,如果用来输运禽只就会造成预料不到的麻烦,这是基于禽只区别于猪只的矛盾产生的,例如两者的个头、活跃程度、习性等个体差异。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捕禽传输系统公开了新的方案,采用捕禽传送装置和禽只输送装置结合的方式在捕禽的同时将禽只引导传送至集装点,解决了现有捕禽工具造成禽只受伤、捕捉效率低以及通用传送设备在运输禽只中出现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捕禽传输系统包括捕禽传送装置和禽只输送装置,捕禽传送装置包括捕禽传送带总成甲和捕禽传送带总成乙,禽只输送装置包括输禽传送带装置和逐禽传送带装置,捕禽传送带总成甲布置在输禽传送带装置入口一侧,捕禽传送带总成乙布置在输禽传送带装置入口另一侧,逐禽传送带装置设置在输禽传送带装置上方,逐禽传送带装置与输禽传送带装置通过设在逐禽传送带装置和输禽传送带装置两侧的面板固定连接形成两端开口的输禽通道。捕禽传送带总成甲包括若干拾禽传送带装置甲和集禽传送带装置甲,拾禽传送带装置甲包括拾禽端甲滚轴、连接端甲滚轴和拾禽传送带甲111,拾禽端甲滚轴和连接端甲滚轴带动拾禽传送带甲111将禽只从拾禽端甲运至连接端甲,集禽传送带装置甲包括集禽传送带甲121,连接端甲与沿集禽传送带甲121输送方向一侧设置的横梁铰接,集禽传送带甲121另一侧设有挡禽板甲122,集禽传送带甲121将从连接端甲传送来的禽只传送至输禽传送带装置入口。捕禽传送带总成乙包括若干拾禽传送带装置乙和集禽传送带乙,拾禽传送带装置乙包括拾禽端乙滚轴、连接端乙滚轴和拾禽传送带乙211,拾禽端乙滚轴和连接端乙滚轴带动拾禽传送带乙211将禽只从拾禽端乙运至连接端乙,集禽传送带装置乙包括集禽传送带乙221,连接端乙与沿集禽传送带乙221输送方向一侧设置的横梁铰接,集禽传送带乙221另一侧设有挡禽板乙222,集禽传送带乙221将从连接端乙传送来的禽只传送至输禽传送带装置入口。输禽传送带装置包括输禽输入端滚轴、输禽输出端滚轴、输禽传送带330和输禽动力装置,输禽动力装置通过输禽动力装置输出轴341带动输禽传送带330绕输禽输入端滚轴和输禽输出端滚轴运转形成禽只输送线。逐禽传送带装置包括逐禽输入端滚轴、逐禽输出端滚轴、逐禽传送带和逐禽动力装置,逐禽传送带上沿禽只传送方向等距设有逐禽带部件组,逐禽带部件组包括沿滚轴轴向竖起对齐排列的条状逐禽带部件431,逐禽动力装置通过逐禽输入端滚轴和逐禽输出端滚轴带动逐禽传送带沿输禽通道内部禽只输送线的输送方向运转。本专利技术捕禽传输系统采用引导和传输同时进行的传送带系统大量捕捉和运输禽只,具有高效无伤捕捉禽只和安全、平稳运送禽只的特点。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捕禽传输系统主视示意图。图2是图1中捕禽传输系统俯视示意图。图3是捕禽传输系统折叠收起后示意图。图4是拾禽传送带装置(组)俯视示意图。图5是拾禽传送带装置主视示意图。图6是集禽传送带装置甲主视示意图。图7是图6中集禽传送带装置甲俯视示意图。图8是连接架甲主视示意图。图9是连接架甲和连接架乙组成的联动结构俯视示意图。图10是禽只输送装置主视示意图。图11是卸禽传送带装置主视示意图。图12是图11中卸禽传送带装置俯视示意图。图13是捕禽传输系统支架主视示意图。图14是图13中捕禽传输系统支架俯视示意图。图1~12中,111是拾禽传送带甲,121是集禽传送带甲,122是挡禽板甲,123是铰接耳部件甲,131是弧形长通孔,132是滚轮,133是导禽板,211是拾禽传送带乙,221是集禽传送带乙,222是挡禽板乙,223是铰接耳部件乙,330是输禽传送带,341是输禽动力装置输出轴,342是输禽传送带松紧装置推杆,431是逐禽带部件,530是卸禽传送带,560是卸禽传送带装置连接座,570是卸禽传送带升降油缸,630是衔接传送带,710是连接架甲,711是可伸缩撑杆甲,720是连接架乙,721是可伸缩撑杆乙,730是连接架横梁,740是液压缸。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捕禽传输系统包括捕禽传送装置和禽只输送装置,捕禽传送装置包括捕禽传送带总成甲和捕禽传送带总成乙,禽只输送装置包括输禽传送带装置和逐禽传送带装置,捕禽传送带总成甲布置在输禽传送带装置入口一侧,捕禽传送带总成乙布置在输禽传送带装置入口另一侧,如图2所示,图中捕禽传送带总成甲和捕禽传送带总成乙沿输禽传送带装置入口轴线对称布置在其两侧,呈两侧翼状。逐禽传送带装置设置在输禽传送带装置上方,逐禽传送带装置与输禽传送带装置通过设在逐禽传送带装置和输禽传送带装置两侧的面板固定连接形成两端开口的输禽通道,逐禽传送带装置与输禽传送带装置的输送速度大致相当。图1和2示出了捕禽传输系统固定在捕禽传输系统支架上的示意图,其中支架的具体结构只是本方案的一种实现形式,而并不限于这种结构,还可以是设有滑轮和可任意调整运输方向升降装置的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捕禽传输系统

【技术保护点】
捕禽传输系统,其特征是包括捕禽传送装置和禽只输送装置,所述捕禽传送装置包括捕禽传送带总成甲和捕禽传送带总成乙,所述禽只输送装置包括输禽传送带装置和逐禽传送带装置,所述捕禽传送带总成甲布置在所述输禽传送带装置入口一侧,所述捕禽传送带总成乙布置在所述输禽传送带装置入口另一侧,所述逐禽传送带装置设置在所述输禽传送带装置上方,所述逐禽传送带装置与所述输禽传送带装置通过设在所述逐禽传送带装置和所述输禽传送带装置两侧的面板固定连接形成两端开口的输禽通道;所述捕禽传送带总成甲包括若干拾禽传送带装置甲和集禽传送带装置甲,所述拾禽传送带装置甲包括拾禽端甲滚轴、连接端甲滚轴和拾禽传送带甲(111),所述拾禽端甲滚轴和连接端甲滚轴带动拾禽传送带甲(111)将禽只从所述拾禽端甲运至所述连接端甲,所述集禽传送带装置甲包括集禽传送带甲(121),所述连接端甲与沿集禽传送带甲(121)输送方向一侧设置的横梁铰接,集禽传送带甲(121)另一侧设有挡禽板甲(122),集禽传送带甲(121)将从所述连接端甲传送来的禽只传送至所述输禽传送带装置入口;所述捕禽传送带总成乙包括若干拾禽传送带装置乙和集禽传送带乙,所述拾禽传送带装置乙包括拾禽端乙滚轴、连接端乙滚轴和拾禽传送带乙(211),所述拾禽端乙滚轴和连接端乙滚轴带动拾禽传送带乙(211)将禽只从所述拾禽端乙运至所述连接端乙,所述集禽传送带装置乙包括集禽传送带乙(221),所述连接端乙与沿集禽传送带乙(221)输送方向一侧设置的横梁铰接,集禽传送带乙(221)另一侧设有挡禽板乙(222),集禽传送带乙(221)将从所述连接端乙传送来的禽只传送至所述输禽传送带装置入口;所述输禽传送带装置包括输禽输入端滚轴、输禽输出端滚轴、输禽传送带(330)和输禽动力装置,所述输禽动力装置通过输禽动力装置输出轴(341)带动输禽传送带(330)绕所述输禽输入端滚轴和所述输禽输出端滚轴运转形成禽只输送线;所述逐禽传送带装置包括逐禽输入端滚轴、逐禽输出端滚轴、逐禽传送带和逐禽动力装置,所述逐禽传送带上沿禽只传送方向等距设有逐禽带部件组,所述逐禽带部件组包括沿滚轴轴向竖起对齐排列的条状逐禽带部件(431),所述逐禽动力装置通过所述逐禽输入端滚轴和所述逐禽输出端滚轴带动所述逐禽传送带沿所述输禽通道内部所述禽只输送线的输送方向运转。...

【技术特征摘要】
1.捕禽传输系统,其特征是包括捕禽传送装置和禽只输送装置,所
述捕禽传送装置包括捕禽传送带总成甲和捕禽传送带总成乙,所述禽
只输送装置包括输禽传送带装置和逐禽传送带装置,所述捕禽传送带
总成甲布置在所述输禽传送带装置入口一侧,所述捕禽传送带总成乙
布置在所述输禽传送带装置入口另一侧,所述逐禽传送带装置设置在
所述输禽传送带装置上方,所述逐禽传送带装置与所述输禽传送带装
置通过设在所述逐禽传送带装置和所述输禽传送带装置两侧的面板
固定连接形成两端开口的输禽通道;
所述捕禽传送带总成甲包括若干拾禽传送带装置甲和集禽传送
带装置甲,所述拾禽传送带装置甲包括拾禽端甲滚轴、连接端甲滚轴
和拾禽传送带甲(111),所述拾禽端甲滚轴和连接端甲滚轴带动拾禽
传送带甲(111)将禽只从所述拾禽端甲运至所述连接端甲,所述集禽
传送带装置甲包括集禽传送带甲(121),所述连接端甲与沿集禽传送
带甲(121)输送方向一侧设置的横梁铰接,集禽传送带甲(121)另一侧
设有挡禽板甲(122),集禽传送带甲(121)将从所述连接端甲传送来的
禽只传送至所述输禽传送带装置入口;所述捕禽传送带总成乙包括若
干拾禽传送带装置乙和集禽传送带乙,所述拾禽传送带装置乙包括拾
禽端乙滚轴、连接端乙滚轴和拾禽传送带乙(211),所述拾禽端乙滚
轴和连接端乙滚轴带动拾禽传送带乙(211)将禽只从所述拾禽端乙运
至所述连接端乙,所述集禽传送带装置乙包括集禽传送带乙(221),
所述连接端乙与沿集禽传送带乙(221)输送方向一侧设置的横梁铰
接,集禽传送带乙(221)另一侧设有挡禽板乙(222),集禽传送带乙

\t(221)将从所述连接端乙传送来的禽只传送至所述输禽传送带装置入
口;
所述输禽传送带装置包括输禽输入端滚轴、输禽输出端滚轴、输
禽传送带(330)和输禽动力装置,所述输禽动力装置通过输禽动力装
置输出轴(341)带动输禽传送带(330)绕所述输禽输入端滚轴和所述
输禽输出端滚轴运转形成禽只输送线;所述逐禽传送带装置包括逐禽
输入端滚轴、逐禽输出端滚轴、逐禽传送带和逐禽动力装置,所述逐
禽传送带上沿禽只传送方向等距设有逐禽带部件组,所述逐禽带部件
组包括沿滚轴轴向竖起对齐排列的条状逐禽带部件(431),所述逐禽
动力装置通过所述逐禽输入端滚轴和所述逐禽输出端滚轴带动所述
逐禽传送带沿所述输禽通道内部所述禽只输送线的输送方向运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捕禽传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禽只输
送装置还包括卸禽传送带装置,所述卸禽传送带装置包括卸禽输入端
滚轴、卸禽输出端滚轴、卸禽传送带(530)、卸禽动力装置和罩设在
卸禽传送带(530)上的卸禽通道结构,卸禽传送带(530)与所述卸禽通
道结构组成两端开口的卸禽通道,所述卸禽通道的入口设置在所述输
禽通道的出口处,所述卸禽动力装置通过所述卸禽输入端滚轴和所述
卸禽输出端滚轴带动卸禽传送带(530)沿禽只输送方向运转。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捕禽传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卸禽传
送带装置还包括卸禽传送带装置连接座(560),卸禽传送带装置连接
座(560)基部固定在捕禽传输系统支架上,卸禽传送带装置连接座
(560)上部与所述卸禽输入端滚轴铰接,卸禽传送带装置连接座(560)

\t靠近卸禽传送带(530)的一端上铰接设有卸禽传送带升降油缸(570),
卸禽传送带升降油缸(570)伸缩杆自由端与所述卸禽通道结构侧面板
铰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捕禽传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晋
申请(专利权)人:无锡考特威星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