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控显示面板及其制造方法、触控显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4821413 阅读:93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3-15 19:51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及其制造方法、触控显示装置,所述触控显示面板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位于所述第一基板上远离所述第二基板一侧或者靠近所述第二基板一侧的纳米金属光栅,位于所述第二基板上靠近所述第一基板一侧的有机发光层,以及位于所述纳米金属光栅与所述有机发光层之间的相位差片;所述相位差片与纳米金属光栅以构成圆偏光片,且所述纳米金属光栅分为至少一个相互导通的光栅单元以构成触控传感器;从而达到将圆偏光片与触摸传感器集成的目的,不仅减薄了显示器的厚度,降低了制造成本,而且可以避免偏光片容易受潮等由偏光片引起的不利因素。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平板显示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及其制造方法、触控显示装置
技术介绍
触控显示器只需用户将手指触碰显示屏上的图浮或文字就能实现操作,使人机交互更为直截了当。如今,触控显示器已广泛应用于显示
OSG(OneGlassSolution,一体化触控)技术是一种重要的触控技术。OSG触控显示器一般包括触控屏和显示屏。当显示屏为OLED(OrganicLight-EmittingDiode,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屏时,为了降低外界光对OLED显示器的影响,一般在触控屏与OLED显示屏之间设置圆偏光片,这种结构虽然能够有效消除外界对于OLED显示器的影响,但是增加了整体厚度,不利于器件的轻薄化,并且偏光片中线偏部分(PVA层)容易受潮湿环境的影响,对显示器的显示效果造成影响。并且触控屏会增加显示装置的厚度,增加工序及制造成本。现有技术中,为满足产品薄型化要求,一般将触控电路设置于显示面板内部(oncell)、或者将触控电路设置于显示面板之上(incell),或者将触控电路整合到偏光片的胶层中,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薄显示器的厚度,但是并无法解决偏光片不易受潮等不利因素。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及其制造方法、触控显示装置,集成圆偏光片与触摸屏,在降低成本、减薄厚度的同时,可以避免偏光片容易受潮等不利因素。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位于所述第一基板上远离所述第二基板一侧或靠近所述第二基板一侧的纳米金属光栅,位于所述第二基板上靠近所述第一基板一侧的有机发光层,以及位于所述纳米金属光栅与所述有机发光层之间的相位差片;所述相位差片与纳米金属光栅以构成圆偏光片,且所述纳米金属光栅分为至少一个相互导通的光栅单元以构成触控传感器。可选的,所述相位差片为四分之一波片。可选的,所述至少一个光栅单元规则排列,每个所述光栅单元中的一部分光栅在第一方向上相导通,构成触控感应电极,每个所述光栅单元中的另一部分光栅在第二方向上相导通,构成触控驱动电极。可选的,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相垂直。可选的,所述纳米金属光栅的材质为ITO。可选的,所述纳米金属光栅的光栅间距为10nm~20nm。可选的,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之间的边缘设有密封材料层。相应的,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触控显示面板的其制造方法,包括:提供一第一基板,在所述第一基板上形成纳米金属光栅,所述纳米金属光栅由至少一个相互导通的光栅单元组成;提供一第二基板,在所述第二基板上形成有机发光层;将所述第二基板形成有所述有机发光层的一侧与所述第一基板贴合;其中,所述纳米金属光栅位于第一基板上靠近所述第二基板的一侧或者位于第一基板上远离所述第二基板的一侧;并且在所述纳米金属光栅与所述有机发光层之间还形成有相位差片。可选的,采用纳米压印技术在所述第一基板上形成纳米金属光栅。可选的,所述纳米压印技术形成纳米金属光栅的方法包括:在所述第一基板上形成胶层;在某一温度与压力下将模板用机械力压在所述胶层上;降温后将所述模板脱出。相应的,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触控显示装置,包括上述的触控显示面板。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触控显示面板及其制造方法、触控显示装置的有益效果如下:1、本专利技术在第一基板上靠近所述第二基板的一侧或者远离所述第二基板的一侧设置纳米金属光栅,在第二基板上靠近所述第一基板的一侧设置有机发光层,在所述纳米金属光栅与所述有机发光层之间设置相位差片,所述相位差片与纳米金属光栅构成圆偏光片;并且,所述纳米金属光栅分为至少一个相互导通的光栅单元,构成触控传感器,达到将圆偏光片与触摸传感器集成的目的,不仅减薄了显示器的厚度,降低了制造成本,而且可以避免偏光片容易受潮等由偏光片引起的不利因素;2、本专利技术采用纳米压印技术形成纳米金属光栅,可以提高纳米金属光栅的精度,提高其高宽比,具有环保、低成本、工艺简单等优点。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触控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触控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纳米金属光栅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二提供的触控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二提供的纳米金属光栅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三提供的触控显示面板的制造方法的流程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四提供的触控显示面板的制造方法的流程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的内容更加清楚易懂,以下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内容做进一步说明。当然本专利技术并不局限于该具体实施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熟知的一般替换也涵盖在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内。其次,本专利技术利用示意图进行了详细的表述,在详述本专利技术实例时,为了便于说明,示意图不依照一般比例局部放大,不应对此作为本专利技术的限定。本专利技术的核心思想在于,本专利技术在第一基板上靠近所述第二基板的一侧或者远离所述第二基板的一侧设置纳米金属光栅,在第二基板上靠近所述第一基板的一侧设置有机发光层,在所述纳米金属光栅与所述有机发光层之间设置相位差片,所述相位差片与纳米金属光栅构成圆偏光片;并且,所述纳米金属光栅分为至少一个相互导通的光栅单元,构成触控传感器,达到将圆偏光片与触摸传感器集成的目的,不仅减薄了显示器的厚度,降低了制造成本,而且可以避免偏光片容易受潮等由偏光片引起的不利因素。【实施例一】请参考图1与图2,其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触控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与图2所示,所述触控显示面板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基板11与第二基板12,位于所述第一基板11上远离所述第二基板12一侧的纳米金属光栅14,位于所述第二基板12上靠近所述第一基板11一侧的有机发光层15,以及位于所述纳米金属光栅14与所述有机发光层15之间的相位差片13;所述相位差片13与所述纳米金属光栅14构成圆偏光片,且所述纳米金属光栅14分为至少一个相互导通的光栅单元,所述至少一个相互导通的光栅单元构成触控传感器。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纳米金属光栅14位于所述第一基板11上远离所述第二基板12的一侧,所述相位差片13位于所述纳米金属光栅14与所述有机发光层15之间,则所述相位差片13可以位于所述第一基板11与所述有机发光层15之间,也可以位于所述金属纳米光栅14与所述第一基板11之间。在图1中,所述相位差片13位于所述第一基板11与所述有机发光层15之间。在图2中,所述相位差片13位于所述纳米金属光栅14与所述有机发光层15之间。本专利技术通过所述相位差片13与所述纳米金属光栅14构成圆偏光片,无需在第一基板11表面再贴附偏光片,不仅减薄了最终的显示器的厚度,而且可以避免偏光片中的PVA容易受潮影响显示效果等不利因素,并且所述纳米金属光栅14构成触摸屏的触控传感器,实现圆偏光片与触摸屏的集成,减薄显示装置的厚度,降低成本,实现了显示装置的轻薄化。所述纳米金属光栅14分为至少一个相互导通的光栅单元140,如图3所示。所述至少一个光栅单元140规则排列,每个所述光栅单元140中的一部分光栅在第一方向上导通,构成触控感应电极,每个所述光栅单元140中的另一部分光栅在第二方向上导通,构成触控驱动电极,所述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相垂直。详细的,在图3中,所述至少一个光栅单元140在水平方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触控显示面板及其制造方法、触控显示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位于所述第一基板上远离所述第二基板一侧或靠近所述第二基板一侧的纳米金属光栅,位于所述第二基板上靠近所述第一基板一侧的有机发光层,以及位于所述纳米金属光栅与所述有机发光层之间的相位差片;所述相位差片与纳米金属光栅以构成圆偏光片,且所述纳米金属光栅分为至少一个相互导通的光栅单元以构成触控传感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位于所述第一基板上远离所述第二基板一侧或靠近所述第二基板一侧的纳米金属光栅,位于所述第二基板上靠近所述第一基板一侧的有机发光层,以及位于所述纳米金属光栅与所述有机发光层之间的相位差片;所述相位差片与纳米金属光栅以构成圆偏光片,且所述纳米金属光栅分为至少一个相互导通的光栅单元以构成触控传感器。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相位差片为四分之一波片。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光栅单元规则排列,每个所述光栅单元中的一部分光栅在第一方向上相导通,构成触控感应电极,每个所述光栅单元中的另一部分光栅在第二方向上相导通,构成触控驱动电极。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相垂直。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纳米金属光栅的材质为ITO,所述纳米金属光栅的光栅间距为10nm~20nm。6.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仁杰
申请(专利权)人:昆山国显光电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