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池管理系统供电电路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4810598 阅读:162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3-15 02:3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池管理系统供电电路,包括BOOST升压单元及BUCK降压单元,所述BOOST升压单元的输入端接电池正极输出端,输出端接BUCK降压单元的输入端;所述BUCK降压单元的输出端接电池管理系统的电源输入端。通过BOOST升压单元对电池的输出电压进行升压后,再通过BUCK降压单元将为稳定的5V电压为电池管理系统供电,确保在电池电压低于5V时电池管理系统也能及时启动并正常工作,提高电动汽车的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电池管理系统
,具体涉及一种电池管理系统供电电路
技术介绍
现有的电动汽车的电池管理系统(BMS)的供电电源主要由铅酸蓄电池或其他独立于动力电池之外的电池提供。由于该电池同时提供车载电器、仪表等车用设备供电,在汽车启动、电池老化或其他车载电器或仪表故障时,将可能造成电池电压降低,造成电池管理系统(BMS)因欠压不能及时启动或不能正常工作。因而造成电池管理系统无法及时、有效地向ECU提供动力电池的电池信息,影响电动汽车的性能。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和缺陷,提供一种电池管理系统供电电路,确保电池管理系统的供电电源欠压时也能正常工作。本技术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一种电池管理系统供电电路,包括BOOST升压单元及BUCK降压单元,所述BOOST升压单元的输入端接电池正极输出端,输出端接BUCK降压单元的输入端;所述BUCK降压单元的输出端接电池管理系统的电源输入端。作为优选,还包括串联在电池和BOOST升压单元之间的二极管D1,所述二极管D1的正极接电池正极输出端,负极接BOOST升压单元输入端。作为优选,还包括电压采样单元,所述电压采样单元包括电阻R1和电阻R2,电阻R1一端与电池的正极输出端连接,另一端串联电阻R2后接地,电阻R1和电阻R2的节点连接至电池管理系统的控制中心。作为优选,所述BOOST升压单元包括:输出输入电容C1、输入电容C3、电感L1、第一开关管、第二开关管及BOOST控制器U1,所述输入电容C3的一端分别与电池正极输出端和电感L1的一端连接,另一端接地;电感L1的另一端分别接第一开关管的输入端和第二开关管的输入端;第一开关管的控制端与BOOST控制器的低压开关引脚连接,输出端接地;第二开关管的控制端与BOOST控制器的高压开关引脚连接,输出端接输出输入电容C1的一端,同时作为BOOST升压单元的输出端和BUCK降压单元的输入端;输出输入电容C1的另一端接地。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开关管为二极管、三极管、MOS管中的任意一种。作为优选,所述第二开关管为三极管或MOS管。作为优选,所述BUCK降压单元包括:输出输入电容C1、输出电容C2、电感L2、第三开关管、第四开关管及BUCK控制器,所述输出输入电容C1的一端与第三开关管的输入端连接;第三开关管的控制端与BUCK控制器的高压开关引脚连接,输出端分别与第四开关引脚的输入端和电感L2的一端连接;BUCK控制器的高压开关引脚与第四开关管的控制引脚连接;第四开关引脚的输出端接地;电感L2的另一端接输出电容C2的一端,并作为BUCK降压单元的输出端,输出电容C2的另一端接地。作为优选,所述第三开关管为三极管或MOS管。作为优选,所述第四开关管为二极管、三极管、MOS管中的任意一种。作为优选,所述BOOST升压单元采用同步整流或非同步整流。作为优选,所述BUCK降压单元采用同步整流或非同步整流。作为优选,所述BOOST控制器和BUCK控制器为集成一体化的BOOST+BUCK控制器。本技术相比现有技术包括以下优点及有益效果:(1)本技术通过BOOST升压单元对电池的输出电压进行升压后,再通过BUCK降压单元将为稳定的5V电压为电池管理系统供电,确保在电池电压低于12V时电池管理系统也能及时启动并正常工作,提高电动汽车的性能。(2)通过电压采样单元实时检测电池的电压状态,并将电池的电压状态输入到电池管理系统进行监控。(3)通过隔离二极管D1对电池输出电压进行隔离,提高供电电路的稳定性。附图说明图1为实施例中的电路原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但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实施例如图1所示,一种电池管理系统供电电路,包括BOOST升压单元、BUCK降压单元、二极管D1及电压采样单元。所述BOOST升压单元包括:电容C1、电容C3、电感L1、第一开关管、第二开关管及BOOST控制器U1。所述BUCK降压单元包括:电容C1、电容C2、电感L2、第三开关管、第四开关管及BUCK控制器。所述第一开关管、第四开关管均可以为二极管、三极管、MOS管中的任意一种;所述第二开关管、第三开关管均可以为三极管或MOS管。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开关管、第二开关管、第三开关管、第四开关管均为MOS管,分别为MOS管Q1、MOS管Q2、MOS管Q3及MOS管Q4。所述二极管D1的正极与电池的正极输入端连接,负极分别接输入电容C3的一端和电感L1的一端;所述输入电容C3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电感L1另一端分别接MOS管Q1的漏极和MOS管Q2的源极,MOS管Q1的源极接地,栅极接BOOST控制器的低压开关引脚;所述MOS管Q2的栅极接BOOST控制器的高压开关引脚,漏极接输出输入电容C1的一端,同时作为BOOST升压单元的输出端和BUCK降压单元的输入端;输出输入电容C1的另一端接地;第二MOS管Q2的漏极还与BOOST升压单元的输入端与第三MOS管Q3的漏极连接;第三MOS管Q3的栅极与BUCK的高压开关引脚连接,源极分别与第四MOS管Q4的漏极和电感L2的一端连接;所述第四MOS管Q4的栅极与BUCK控制器的低压开关引脚连接,源极接地;所述电感L2的另一端与输出电容C2的一端,同时作为BUCK降压单元的输出端与电池管理系统的电源输入端。当电池输出的电压低于12V时,BOOST升压单元将电池输出的电压进行升压,得到稳定的12V电压作为二级输入,输入至BUCK降压单元降压为稳定的5V电压供电池管理系统启动及正常工作。当电池输出的电压不低于12V时,MOS管Q2的占空比能达到100%,持续导通,降低损耗。所述电压采样单元包括电阻R1和电阻R2,所述电阻R1的一端与二极管D1的负极连接,另一端接至电池管理系统的控制中心,同时串联电阻R2后接地,实时将电池的输出电压进行分压,得到小于5V的采样电压输入到电池管理系统的控制中心的AD口,供电池管理系统监控电池的状态。在本实施例中,所述BOOST升压单元及BUCK降压单元均采用同步整流。在实际应用中,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采用成本较低的非同步整流。所述BOOST控制器和BUCK控制器可以为集成一体化的BOOST+BUCK控制器。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技术的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池管理系统供电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BOOST升压单元及BUCK降压单元,所述BOOST升压单元的输入端接电池正极输出端,输出端接BUCK降压单元的输入端;所述BUCK降压单元的输出端接电池管理系统的电源输入端。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池管理系统供电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BOOST升压单元及
BUCK降压单元,所述BOOST升压单元的输入端接电池正极输出端,输出端接
BUCK降压单元的输入端;所述BUCK降压单元的输出端接电池管理系统的电
源输入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管理系统供电电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串
联在电池和BOOST升压单元之间的二极管D1,所述二极管D1的正极接电池
正极输出端,负极接BOOST升压单元输入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管理系统供电电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电
压采样单元,所述电压采样单元包括电阻R1和电阻R2,电阻R1一端与电池的
正极输出端连接,另一端串联电阻R2后接地,电阻R1和电阻R2的节点连接至
电池管理系统的控制中心。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管理系统供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BOOST
升压单元包括:输出输入电容C1、输入电容C3、电感L1、第一开关管、第二
开关管及BOOST控制器U1,所述输入电容C3的一端分别与电池正极输出端和
电感L1的一端连接,另一端接地;电感L1的另一端分别接第一开关管的输入
端和第二开关管的输入端;第一开关管的控制端与BOOST控制器的低压开关引
脚连接,输出端接地;第二开关管的控制端与BOOST控制器的高压开关引脚连
接,输出端接输出输入电容C1的一端,同时作为BOOS...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文赋任素云郭小龙
申请(专利权)人:惠州市蓝微新源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