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C”型压机的框架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710151 阅读:188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2-26 09:5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C”型压机的框架结构,包括:螺母、上横梁、拉紧螺栓、平衡控制系统、平衡缸、立柱、下横梁和压下装置;其下横梁安装在基础上,下横梁上部的一侧安装有立柱,立柱上表面与上横梁下面贴合;下表面与下横梁上面贴合,这三个件通过拉紧螺栓和螺母组成一个“C”型的受力框架,在立柱的平衡侧,即“C”型开口相对侧安装有平衡缸,平衡缸下面安装在立柱内,上面与上横梁下面连接,平衡缸通过安装在立柱外面的平衡系统控制,通过调整平衡缸的伸出长度和压力来控制平衡系统向压机提供的平衡力矩。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厚板成型
,特别涉及一种用于“C”型压机的框架结构
技术介绍
现有的C型框架压机是由前后两组拉紧螺栓将悬臂的上横梁、下横梁压装在立柱的上下端面;压机工作时,框架在工作载荷的作用下发生框架变形,横梁发生倾斜,此时压机前部拉杆受拉力,后面拉杆预紧力释放,不再向框架提供反变形力。长时间工作后立柱后部被压缩,框架产生永久变形,后部拉杆、立柱与上横梁之间产生斜角性间隙,工作时上横梁的变形值再度加大,压机再无精度可言。以往结构的缺点:1.靠定长度的立柱来支撑上、下横梁,立柱被压缩后将不能恢复,压机框架变形,压机精度无法保证;2.压机框架设计时需按最大压力设计,框架支撑不能按负载的大小时时调整,造成材料上的巨大浪费;3.压机工作时只有前部的拉紧螺栓受单向偏载力,拉紧螺栓失效快,压机使用寿命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提出一种用于“C”型压机的框架结构。为达到以上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用于“C”型压机的框架结构,包括:螺母、上横梁、拉紧螺栓、平衡控制系统、平衡缸、立柱、下横梁和压下装置;其中,上横梁和下横梁分别装配于立柱的上端和下端形成“C”型框架,且上横梁、下横梁和立柱均预设有上下可对位的通孔,拉紧螺栓贯穿上述通孔,然后拉紧螺栓的两端伸出部分通过紧固螺母实现上横梁、下横梁和立柱形成一个整体的“C”型框架;压下装置装配于上横梁下端面,且位于“C”型框架的开放式工作腔内;其中,立柱内部腔室内设置有纵向设置的平衡缸,平衡缸位于“C”型框架的开口端的相对侧,且平衡缸上端伸出于立柱连接于上横梁下端面;立柱外壁设置有用于控制平衡缸的平衡控制系统;其中,上横梁位于平衡缸上端上部纵向设置有一个密闭的上横梁承载腔室A,且上横梁承载腔室与平衡缸中心同轴;其中,下横梁位于平衡缸下端下部纵向设置有一个密闭的下横梁承载腔室B,且下横梁承载腔室与平衡缸中心同轴。其中,上横梁承载腔室和下横梁承载腔室均有承载作用和防止形变作用和促进形变恢复的作用;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本专利技术,当压机工作时,压下装置下压,上横梁工作侧受向上的压力,上横梁一端上翘一端下压,有倾斜趋势;此时平衡缸向上横梁平衡侧提供向上的平衡力,平衡侧力矩与工作侧力矩成一定比例关系,使得上横梁的受力状态从单点受力的悬臂梁状态改为双点支撑的简支梁状态,上横梁倾斜趋势得以克制,工作区域变形值减小,大幅度地提高了压机框架在工作时的精度。其中,平衡系统的力学模型见下式:F*L2=n*P*L1,F为平衡力,L2为平衡力臂,n为载荷系数,P为工作载荷,L1为工作力臂。综上,本专利技术具体优势在于:(1)平衡系统可向压机提供平衡力矩,平衡力矩的大小与工作力矩成一定的比例关系;由于平衡力矩的存在,工作时压机横梁的倾斜趋势得以克制,横梁在工作区域的变形减小,压机刚度得以提高。(2)平衡系统的主要执行机构是平衡缸,平衡缸的压力和行程都处于可控状态,平衡系统能依据压机的载荷大小而自动调整平衡力F的大小,使得横梁的变形值相对稳定。(3)由于平衡力的存在,压机立柱不再需要设计的非常粗壮,节省了压机的自重,降低了制造成本。(4)拉紧螺栓的受力状态从单边受力改善为对称状态,拉紧螺栓的使用寿命得以提高,降低了用户的使用维护成本。上述说明仅是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专利技术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共1幅附图,其中: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整体结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平衡原理示意图。图中:1、螺母,2、上横,3、拉紧螺栓,4、平衡控制系统,5、平衡缸,6、立柱,7、下横梁,8、压下装置,A、上横梁承载腔室,B、下横梁承载腔室。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的一种用于“C”型压机的框架结构,包括:螺母1、上横梁2、拉紧螺栓3、平衡控制系统4、平衡缸5、立柱6、下横梁7和压下装置8;其中,上横梁2和下横梁7分别装配于立柱6的上端和下端形成“C”型框架,且上横梁2、下横梁7和立柱6均预设有上下可对位的通孔,拉紧螺栓3贯穿上述通孔,然后拉紧螺栓3的两端伸出部分通过紧固螺母1实现上横梁2、下横梁7和立柱6形成一个整体的“C”型框架;压下装置8装配于上横梁2下端面,且位于“C”型框架的开放式工作腔内;其中,立柱6内部腔室内设置有纵向设置的平衡缸5,平衡缸5位于“C”型框架的开口端的相对侧,且平衡缸5上端伸出于立柱6连接于上横梁2下端面;立柱6外壁设置有用于控制平衡缸5的平衡控制系统4;其中,上横梁2位于平衡缸5上端上部纵向设置有一个密闭的上横梁承载腔室A,且上横梁承载腔室A与平衡缸5中心同轴;其中,下横梁7位于平衡缸5下端下部纵向设置有一个密闭的下横梁承载腔室B,且下横梁承载腔室B与平衡缸5中心同轴。其中,上横梁承载腔室A和下横梁承载腔室B均有承载作用和防止形变作用和促进形变恢复的作用;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本专利技术,当压机工作时,压下装置下压,上横梁2工作侧受向上的压力,上横梁一端上翘一端下压,有倾斜趋势;此时平衡缸5向上横梁2平衡侧提供向上的平衡力,平衡侧力矩与工作侧力矩成一定比例关系,使得上横梁2的受力状态从单点受力的悬臂梁状态改为双点支撑的简支梁状态,上横梁2倾斜趋势得以克制,工作区域变形值减小,大幅度地提高了压机框架在工作时的精度。如图2所示,平衡系统的力学模型见下式:F*L2=n*P*L1,F为平衡力,L2为平衡力臂,n为载荷系数,P为工作载荷,L1为工作力臂。以上所述,仅是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专利技术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专利技术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专利技术,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
技术实现思路
做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专利技术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做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一种用于“C”型压机的框架结构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C”型压机的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螺母(1)、上横梁(2)、拉紧螺栓(3)、平衡控制系统(4)、平衡缸(5)、立柱(6)、下横梁(7)和压下装置(8);其中,上横梁(2)和下横梁(7)分别装配于立柱(6)的上端和下端形成“C”型框架,且上横梁(2)、下横梁(7)和立柱(6)均预设有上下可对位的通孔,拉紧螺栓(3)贯穿上述通孔,然后拉紧螺栓(3)的两端伸出部分通过紧固螺母(1)实现上横梁(2)、下横梁(7)和立柱(6)形成一个整体的“C”型框架;所述压下装置(8)装配于上横梁(2)下端面,且位于“C”型框架的开放式工作腔内;其中,立柱(6)内部腔室内设置有纵向设置的平衡缸(5),平衡缸(5)位于“C”型框架的开口端的相对侧,且平衡缸(5)上端伸出于立柱(6)连接于上横梁(2)下端面;立柱(6)外壁设置有用于控制平衡缸(5)的平衡控制系统(4)。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C”型压机的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螺母(1)、上横梁(2)、拉紧螺栓(3)、平衡控制系统(4)、平衡缸(5)、立柱(6)、下横梁(7)和压下装置(8);其中,上横梁(2)和下横梁(7)分别装配于立柱(6)的上端和下端形成“C”型框架,且上横梁(2)、下横梁(7)和立柱(6)均预设有上下可对位的通孔,拉紧螺栓(3)贯穿上述通孔,然后拉紧螺栓(3)的两端伸出部分通过紧固螺母(1)实现上横梁(2)、下横梁(7)和立柱(6)形成一个整体的“C”型框架;所述压下装置(8)装配于上横梁(2)下端面,且位于“C”型框架的开放式工作腔内;其中,立柱(6)内部腔室内设置有纵向设...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郝铁文殷文齐陈刚蔡喜
申请(专利权)人:一重集团大连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第一重型机械股份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辽宁;2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