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移动终端和充电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678109 阅读:40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2-22 10:49
本发明专利技术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移动终端和充电设备。所述移动终端设置有金属壳体以及设置在所述金属壳体内侧的第一谐振体;所述第一谐振体用于与充电设备的第二谐振体产生磁路耦合谐振以获得所述充电设备传递的电能;其中,所述金属壳体上设置有贯穿槽以维持磁路畅通。本发明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无需移动终端准确放置在充电设备的线圈中心便可实现有效充电,大大提升了充电效率;另一方面,使得移动终端可采用金属壳体,不仅满足了用户对于移动终端外壳的金属质感要求,还大大增加了壳体的强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终端设备,具体涉及一种移动终端和充电设备
技术介绍
目前,移动终端的充电方案主要包括有线充电方式和无线充电方式。其中,有线充电方式通常需要随身携带充电器和充电线,以通用串行总线(USB,UniversalSerialBus)有线充电方式为例,则需要携带USB充电器和USB充电线,并且还存在充电插排有限的问题。无线充电方式例如无线充电联盟(WPC,WirelessPowerConsortium)提出的QI标准;QI无线充电方式需要将移动终端准确的放置在外置充电设备的线圈中心才能有效充电,且充电效率较低,不能满足移终端的紧急快速续航要求;若不小心将移动终端与外置充电设备的线圈放置偏移时,则会导致充电功率低微,往往达不到续航的能力。另一方面,因为QI无线充电方式为电磁感应耦合原理的充电模式,则不允许移动终端采用金属后壳,须采用非铁磁性后壳才能进行充电,很难满足用户对移动终端的金属质感外壳的要求,同时造成了移动终端外壳强度在一定程度的损失。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现有存在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移动终端和充电设备。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移动终端,所述移动终端设置有金属壳体以及设置在所述金属壳体内侧的第一谐振体;所述第一谐振体用于与充电设备的第二谐振体产生磁路耦合谐振以获得所述充电设备传递的电能;其中,所述金属壳体上设置有贯穿槽以维持磁路畅通。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一谐振体包括平面线圈和匹配阻抗;所述匹配阻抗包括匹配电感和匹配电容。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一谐振体的谐振频率与所述充电设备的第二谐振体产生的谐振频率相同。上述方案中,所述贯穿槽中填充非铁磁性材料。上述方案中,所述贯穿槽所在的第一区域与所述平面线圈的最外围线圈所在的第二区域对应。上述方案中,所述贯穿槽的宽度不小于2毫米。上述方案中,在所述壳体的第一表面的垂直方向上,所述第一区域的中心点和所述第二区域的中心点重合。上述方案中,所述移动终端还包括电路转换单元,用于将所述第一谐振体获得的电能转换为满足特定供电参数的电能。本专利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充电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设备设置有第二谐振体;所述第二谐振体用于与移动终端的第一谐振体产生磁路耦合谐振以向所述移动终端传递电能。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二谐振体包括立体线圈和匹配阻抗;所述第二谐振体的谐振频率与所述第一谐振体的谐振频率相同。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终端和充电设备,所述移动终端设置有金属壳体以及设置在所述金属壳体内侧的第一谐振体;所述第一谐振体用于与充电设备的第二谐振体产生磁路耦合谐振以获得所述充电设备传递的电能;其中,所述金属壳体上设置有贯穿槽以维持磁路畅通。采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通过移动终端中设置的第一谐振体和充电设备中的第二谐振体的磁路耦合谐振以传递电能,对充电时移动终端与充电设备之间的相对位置的要求较低,无需移动终端准确放置在充电设备的线圈中心便可实现有效充电,大大提升了充电效率;另一方面,采用磁路耦合谐振的电能传输方式,使得移动终端可采用金属壳体,不仅满足了用户对于移动终端外壳的金属质感要求,还大大增加了壳体的强度。附图说明图1为实现本专利技术各个实施例的一个可选的移动终端的硬件结构示意图;图2为如图1所示的移动终端的无线通信系统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移动终端的组成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移动终端的壳体组成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充电设备的组成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移动终端和充电设备组成的充电系统的示意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移动终端充电过程中与充电设备相对位置示意图;本专利技术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具体实施方式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现在将参考附图描述实现本专利技术各个实施例的移动终端。在后续的描述中,使用用于表示元件的诸如“模块”、“部件”或“单元”的后缀仅为了有利于本专利技术的说明,其本身并没有特定的意义。因此,\模块\与\部件\可以混合地使用。移动终端可以以各种形式来实施。例如,本专利技术中描述的终端可以包括诸如移动电话、智能电话、笔记本电脑、数字广播接收器、PDA(个人数字助理)、PAD(平板电脑)、PMP(便携式多媒体播放器)、导航装置等等的移动终端以及诸如数字TV、台式计算机等等的固定终端。下面,假设终端是移动终端。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将理解的是,除了特别用于移动目的的元件之外,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构造也能够应用于固定类型的终端。图1为实现本专利技术各个实施例的一个可选的移动终端的硬件结构示意。移动终端100可以包括无线通信单元110、A/V(音频/视频)输入单元120、用户输入单元130、感测单元140、输出单元150、存储器160、接口单元170、控制器180和电源单元190等等。图1示出了具有各种组件的移动终端,但是应理解的是,并不要求实施所有示出的组件。可以替代地实施更多或更少的组件。将在下面详细描述移动终端的元件。无线通信单元110通常包括一个或多个组件,其允许移动终端100与无线通信系统或网络之间的无线电通信。例如,无线通信单元可以包括广播接收模块111、移动通信模块112、无线互联网模块113、短程通信模块114和位置信息模块115中的至少一个。广播接收模块111经由广播信道从外部广播管理服务器接收广播信号和/或广播相关信息。广播信道可以包括卫星信道和/或地面信道。广播管理服务器可以是生成并发送广播信号和/或广播相关信息的服务器或者接收之前生成的广播信号和/或广播相关信息并且将其发送给终端的服务器。广播信号可以包括TV广播信号、无线电广播信号、数据广播信号等等。而且,广播信号可以进一步包括与TV或无线电广播信号组合的广播信号。广播相关信息也可以经由移动通信网络提供,并且在该情况下,广播相关信息可以由移动通信模块112来接收。广播信号可以以各种形式存在,例如,其可以以数字多媒体广播(DMB)的电子节目指南(EPG)、数字视频广播手持(DVB-H)的电子服务指南(ESG)等等的形式而存在。广播接收模块111可以通过使用各种类型的广播系统接收信号广播。特别地,广播接收模块111可以通过使用诸如多媒体广播-地面(DMB-T)、数字多媒体广播-卫星(DMB-S)、数字视频广播-手持(DVB-H),前向链路媒体(MediaFLO@)的数据广播系统、地面数字广播综合服务(ISDB-T)等等的数字广播系统接收数字广播。广播接收模块111可以被构造为适合提供广播信号的各种广播系统以及上述数字广播系统。经由广播接收模块111接收的广播信号和/或广播相关信息可以存储在存储器160(或者其它类型的存储介质)中。移动通信模块112将无线电信号发送到基站(例如,接入点、节点B等等)、外部终端以及服务器中的至少一个和/或从其接收无线电信号。这样的无线电信号可以包括语音通话信号、视频通话信号、或者根据文本和/或多媒体消息发送和/或接收的各种类型的数据。无线互联网模块113支持移动终端的无线互联网接入。该模块可以内部或外部地耦接到终端。该模块所涉及的无线互联网接入技术可以包括WLAN(无线LAN)(Wi-Fi)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移动终端和充电设备

【技术保护点】
一种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终端设置有金属壳体以及设置在所述金属壳体内侧的第一谐振体;所述第一谐振体用于与充电设备的第二谐振体产生磁路耦合谐振以获得所述充电设备传递的电能;其中,所述金属壳体上设置有贯穿槽以维持磁路畅通。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终端设置有金属壳体以及设置在所述金属壳体内侧的第一谐振体;所述第一谐振体用于与充电设备的第二谐振体产生磁路耦合谐振以获得所述充电设备传递的电能;其中,所述金属壳体上设置有贯穿槽以维持磁路畅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谐振体包括平面线圈和匹配阻抗;所述匹配阻抗包括匹配电感和匹配电容。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谐振体的谐振频率与所述充电设备的第二谐振体产生的谐振频率相同。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贯穿槽中填充非铁磁性材料。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贯穿槽所在的第一区域与所述平面线圈的最外围线圈所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朝扬
申请(专利权)人:努比亚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