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张广生专利>正文

一种用于流行性感冒的药膏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654528 阅读:107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2-16 18:33
本发明专利技术按照“内病外治”的理论研发出一种用于流行性感冒的药膏,用其药膏外用治病,简单易行,其效立应;治上不犯下,治下不犯上;治中则上下无犯;贴敷膏药治病不伤害脾胃,避免五脏气血损伤及由此产生阴阳偏胜病变。本发明专利技术是由鱼腥草、黄皮果树叶、水泽兰叶、柴胡、葱白、大蒜及生姜配制而成,其功能互补,各显其功:鱼腥草具有清热解毒;黄皮果树叶有疏风解表,除痰行气的作用;柴胡用于医治感冒、肝气郁结、胁肋疼痛;葱白具有发汗解表,通达阳气的功效;大蒜具有温中消食、行滞气、暖脾胃、解毒、杀虫的功效;生姜具有发汗解表,温中止呕的功效。以上诸药共用加工成药膏敷于双足心涌泉穴、太阳穴和大椎穴,用于医治流行性感冒。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膏药制作及治病研发领域,特别是一种用于流行性感冒的药膏
技术介绍
利用膏药贴治疾病,在我国已有近千年历史。在1840年前后,清代医学家吴尚先先生,所著的《理瀹骈文》,就提倡内病外治法,使之成为专门学科。其理论,是以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为前提,使用其膏药治疗疾病与内治法相同,只不过是给药途径不同罢了。“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医理药理无二,所异者法耳”。用药膏治病的范围很广,表、里与半表半里及一切脏腑之病,皆可用膏药贴治,与汤剂无殊,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其方剂选定,本着“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原则。药膏贴敷部位,一般来说,病在外者贴敷患部,病在内者贴敷要穴。古代医家认为:清上焦,贴心囗(膻中穴)、肺俞、劳宫、内关;清中焦,贴神阙;清下焦,贴涌泉、劳宫;温上焦,贴丹田、关元;补五脏、泻六腑匀可取其肾俞;欲求阳者,贴关元、气海。正如吴师机云:“其脏腑病,则视其病在,上贴心囗、中贴脐眼、下贴丹田,或贴心俞与心囗对,命门与脐眼对,足心与丹田应”,“若病在经,循其经而取之”。
技术实现思路
综上所述,本专利技术按照“内病外治”的理论研发出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流行性感冒的药膏,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药膏是用鱼腥草、黄皮果树叶、水泽兰叶、柴胡、葱白、大蒜及生姜按重量份计鱼腥草20~30份、黄皮果树叶20~30份、水泽兰叶20~30份、柴胡20~30份、葱白15~25份、大蒜15~25份、及生姜15~25份配制而成;所述的药膏的制作工艺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取鲜品鱼腥草、黄皮果树叶、水泽兰叶、柴胡、葱白、大蒜及生姜以上诸药,共捣烂如泥膏状备用;步骤2)将步骤1)捣烂的泥膏状药膏,制成直径1寸的圆饼,敷于双足心涌泉穴、太阳穴和大椎穴,上盖纱布,用胶布固定;步骤3)贴药后,嘱患者喝姜糖水1小碗以助发汗,每日早、晚各换药1次,连续用药3~5天即愈。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流行性感冒的药膏,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药膏是用鱼腥草、黄皮果树叶、水泽兰叶、柴胡、葱白、大蒜及生姜按重量份计鱼腥草20~30份、黄皮果树叶20~30份、水泽兰叶20~30份、柴胡20~30份、葱白15~25份、大蒜15~25份、及生姜15~25份配制而成;所述的药膏的制作工艺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取鲜品鱼腥草、黄皮果树叶、水泽兰叶、柴胡、葱白、大蒜及生姜以上诸药,共捣烂如泥膏状备用;步骤2)将步骤1)捣烂的泥膏状药膏,制成直径1寸的圆饼,敷于双足心涌泉穴、太阳穴和大椎穴,上盖纱布,用胶布固定;步骤3)贴药后,嘱患者喝姜糖...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广生
申请(专利权)人:张广生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