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稳粮增渔稻虾连作共作种养方法,包括:在稻田中开挖环形沟,加高、加宽、加固田埂并加设防逃设施;稻田水体消毒后,在环形沟中移栽金鱼藻和喜旱莲子草;在大田中移栽轮叶黑藻、黄丝草和马来眼子菜;水稻小龙虾连作模式,当年水稻收割后的9月下旬或10月上旬至第二年6月上旬养殖小龙虾;5月至6月上旬专田育秧,6月中旬至9月下旬种植水稻;5月至6月上旬用地笼捕捞小龙虾,留下部分小龙虾苗种与水稻共作;8月中旬至9月上旬往稻田的环形沟补投亲虾;2月下旬至5月下旬施发酵的有机肥、投放螺狮;3月至6月投伊乐藻;每天下午18点至19点时投喂配合颗粒饲料;全年水位控制;小龙虾病害防治;小龙虾捕捞;水稻栽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种养
,尤其涉及一种稳粮增渔稻虾连作共作种养方法。
技术介绍
低洼低产稻田由于冬春季容易积水,在稻田空闲季节不适合种植油菜和小麦,只能种植一季水稻,并且种植方式均是单一,即:“种管种、养管养”。“只种不养”,种田用的肥料只能靠化肥,而化肥施用后,只有35%部分有效,剩下的65%都变为污染物留在环境中。这种单一的作业方式不仅造成环境污染,而且经济效益低下。稻田只种植水稻,效益也只有200-300元/亩,这还不包括田租,如果再除去田租,实际水稻单作的效益是负的。以2007年和2008年为时间节点,单种一季水稻平均亩产452.37千克/亩,平均产值1266.36元/亩,平均成本为990元/亩,平均利润276.36元/亩。投入产出比为1︰1.3;稻米质量安全水平不高,经济和生态效益差。为了走出困境,提出综合种养的方法,所谓综合种养是指充分利用动植物的生活习性和生长规律之间的相互关系,将水稻、黄鳝、鳖、克氏原螯虾等动物放到同一块稻田里,充分利用其生物链和食物链关系,达到互利共生、高产、高效、生态健康的种养结合模式。但是现有的水稻、小龙虾综合种养模式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投资高、回报率低,技术难度大,养殖风险高等。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
技术介绍
存在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稳粮增渔稻虾连作共作种养方法,其具有稳粮增渔的效果,且技术难度小,投资小,养殖风险低,回报率高,充分利用了稻田,提高了经济效益。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稳粮增渔稻虾连作共作种养方法,包括以下步骤:A、稻田选择与改造:水稻收割后,在稻田中沿稻田四周距离田埂内侧2.5-3m处开挖环形沟,其中,环形沟的深度为0.8-1.2m,面宽为1.2-1.5m,底宽为0.6-1m;加高、加宽、加固田埂;在田埂四周和进排水口处加设防逃设施;B、移栽多品种水草:稻田水体消毒5-7天后,在环形沟中移栽金鱼藻和喜旱莲子草;在稻田环形沟外大田中移栽轮叶黑藻、黄丝草和马来眼子菜;C、茬口衔接:水稻小龙虾连作模式,当年水稻收割后的9月下旬或10月上旬至第二年6月上旬养殖小龙虾;5月至6月上旬专田育秧,6月中旬至9月下旬种植水稻;D、种虾留存与投放:5月至6月上旬用地笼捕捞小龙虾,留下部分小龙虾苗种与水稻共作,作为后备亲虾培育,其中,留下的小龙虾苗种规格为80-100尾/千克,留存量为4.5-5.5千克/亩;8月中旬至9月上旬往稻田的环形沟补投亲虾,每亩稻田补充投放5-10千克;E、加强饲喂管理:2月下旬至5月下旬施2-3次发酵的有机肥;其中,有机肥的用量为60-90千克/亩;同时每亩投放螺狮100-150kg;F、投饲:3月至6月每隔15天投一次伊乐藻,用量为80-120千克/亩;每天下午18点至19点时投喂配合颗粒饲料,投喂量为在田小龙虾群体重量的1.5-2.5%;G、全年水位控制:稻虾连作期间,第一年水稻收割后至越冬期结束,环形沟水位控制在0.8-1.2m,大田水位控制在0.3-0.5m,第二年水稻插秧前,环形沟水位控制在1.2-1.5m,大田水位控制在0.4-0.6m;稻虾共作期间,环形沟中水位控制在0.8-1.0m;H、小龙虾病害防治;I、小龙虾捕捞:起捕时间在4月上旬至6月中旬,采用虾笼诱捕,捕捞30克以上的小龙虾;J、水稻栽培:选择生育期时间在140-150天的水稻品种作为稻种,插秧后将大田水排干,采取多次、分片施肥的方法,施加生物复合肥;7月中旬进行一次烤田,一次烤田的时间为7-10天;9月下旬进行二次烤田至大田土壤板结干裂;在水稻种植过程中,使用灭虫灯消灭害虫,同时施加1-2次氯虫苯甲酰胺防治水稻病虫害。优选地,在A中,所述环形沟为未封闭的环形沟,其留有10-20m未挖通。优选地,在A中,将田埂加高0.3-0.4m。优选地,在A中,进排水口设置在对角线上;进水口处的防逃设施为25目的聚乙烯网片制作的长方形网袋;排水口处的防逃设施为25目的金属网片,并安装倒檐;田埂四周的防逃设施采用石棉瓦材料或农用塑料薄膜制成,防逃设施高0.3-0.5m。优选地,在B中,移栽的金鱼藻和喜旱莲子草的总面积占环形沟面积的45-55%;移栽的轮叶黑藻、黄丝草和马来眼子菜的总面积占大田面积的3-8%。优选地,在E中,所述有机肥其原料按重量份包括:海藻渣30-50份、糠醛渣5-15份、鸡粪20-50份、鸭粪10-35份、牛粪10-35份、猪粪20-50份、尿素1-5份、金银花药渣2-10份、桉树叶10-25份、茶油饼10-25份、家蝇幼虫2-10份、磷酸二氢钾0.5-2份、枯草芽孢杆菌0.1-0.5份、菜籽粕3-15份、烟草叶20-35份。优选地,在F中,所述配合颗粒饲料中粗蛋白含量为25-30wt%。优选地,在H中,在小龙虾病害防治过程中,在投放亲虾前用生石灰水对环形沟进行消毒,定期泼洒EM菌液、定期补水调节水质,同时定时、定位、定量投喂小龙虾。优选地,在I中,在捕捞小龙虾的过程中,采用三天移动地笼一次的方法捕捞。本专利技术在同一块稻田中种植水稻,养小龙虾,充分利用了时间,提高了经济效益,起到了稳粮增渔的技术效果;在稻虾共作期间,充分利用其生物链和食物链关系,建立了新的生态系统,一方面,小龙虾能清除田中的杂草,防治土壤板结、促进水稻根系发育和分蘖,保持水质清新,降低水稻的病虫害,减少了农药的利用量,提高了水稻的品质;另一方面,小龙虾的排泄物可供水稻吸收,促进水稻生长,降低了肥料的使用量,节约了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在稻田中种植了多种水草,为小龙虾的生长提供了食物,减少了饵料的施用量,节约了成本;水稻小龙虾连作模式实现了种植业和养殖业的有机结合,促进了稻田单位面积效益,提高了水稻的品质;施发酵的有机肥后投放了螺狮,一方面能有效地提高小龙虾品质和小龙虾规格,使小龙虾的产量显著提高,另一方面,可以减少投入,降低生产成本;在投饲过程中,投放了伊乐藻和配合颗粒饲料,为小龙虾的生长提供了丰富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在优选方式中的有机肥中,其以海藻渣、糠醛渣、鸡粪、鸭粪、牛粪、猪粪、金银花药渣、桉树叶、菜籽粕、茶油饼、烟草叶为植物原料,为小龙虾的生长提供了丰富的营养物质,同时具有抗菌除草的作用,降低了小龙虾和水稻的发病率,提高了经济效益,同时加入了磷酸二氢钾,其将海藻渣中的不溶性海藻酸钙转化成可溶性的海藻酸钾,加快海藻渣的发酵和腐熟,明显降低了肥料的发酵时间,提高了效率,节约了成本。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说明。实施例1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稳粮增渔稻虾连作共作种养方法,包括以下步骤:A、稻田选择与改造:水稻收割后,在稻田中沿稻田四周距离田埂内侧3m处开挖环形沟,其中,环形沟的深度为0.8m,面宽为1.5m,底宽为0.6m;加高、加宽、加固田埂;在田埂四周和进排水口处加设防逃设施;B、移栽多品种水草:稻田水体消毒5天后,在环形沟中移栽金鱼藻和喜旱莲子草;在稻田环形沟外大田中移栽轮叶黑藻、黄丝草和马来眼子菜;C、茬口衔接:水稻小龙虾连作模式,当年水稻收割后的10月上旬至第二年6月上旬养殖小龙虾;5月至6月上旬专田育秧,6月中旬至9月下旬种植水稻;D、种虾留存与投放:5月至6月上旬用地笼捕捞小龙虾,留下部分小龙虾苗种与水稻共作,作为后备亲虾培育,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稳粮增渔稻虾连作共作种养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A、稻田选择与改造:水稻收割后,在稻田中沿稻田四周距离田埂内侧2.5‑3m处开挖环形沟,其中,环形沟的深度为0.8‑1.2m,面宽为1.2‑1.5m,底宽为0.6‑1m;加高、加宽、加固田埂;在田埂四周和进排水口处加设防逃设施;B、移栽多品种水草:稻田水体消毒5‑7天后,在环形沟中移栽金鱼藻和喜旱莲子草;在稻田环形沟外大田中移栽轮叶黑藻、黄丝草和马来眼子菜;C、茬口衔接:水稻小龙虾连作模式,当年水稻收割后的9月下旬或10月上旬至第二年6月上旬养殖小龙虾;5月至6月上旬专田育秧,6月中旬至9月下旬种植水稻;D、种虾留存与投放:5月至6月上旬用地笼捕捞小龙虾,留下部分小龙虾苗种与水稻共作,作为后备亲虾培育,其中,留下的小龙虾苗种规格为80‑100尾/千克,留存量为4.5‑5.5千克/亩;8月中旬至9月上旬往稻田的环形沟补投亲虾,每亩稻田补充投放5‑10千克;E、加强饲喂管理:2月下旬至5月下旬施2‑3次发酵的有机肥;其中,有机肥的用量为60‑90千克/亩;同时每亩投放螺狮100‑150kg;F、投饲:3月至6月每隔15天投一次伊乐藻,用量为80‑120千克/亩;每天下午18点至19点时投喂配合颗粒饲料,投喂量为在田小龙虾群体重量的1.5‑2.5%;G、全年水位控制:稻虾连作期间,第一年水稻收割后至越冬期结束,环形沟水位控制在0.8‑1.2m,大田水位控制在0.3‑0.5m,第二年水稻插秧前,环形沟水位控制在1.2‑1.5m,大田水位控制在0.4‑0.6m;稻虾共作期间,环形沟中水位控制在0.8‑1.0m;H、小龙虾病害防治;I、小龙虾捕捞:起捕时间在4月上旬至6月中旬,采用虾笼诱捕,捕捞30克以上的小龙虾;J、水稻栽培:选择生育期时间在140‑150天的水稻品种作为稻种,插秧后将大田水排干,采取多次、分片施肥的方法,施加生物复合肥;7月中旬进行一次烤田,一次烤田的时间为7‑10天;9月下旬进行二次烤田至大田土壤板结干裂;在水稻种植过程中,使用灭虫灯消灭害虫,同时施加1‑2次氯虫苯甲酰胺防治水稻病虫害。...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稳粮增渔稻虾连作共作种养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A、稻田选择与改造:水稻收割后,在稻田中沿稻田四周距离田埂内侧2.5-3m处开挖环形沟,其中,环形沟的深度为0.8-1.2m,面宽为1.2-1.5m,底宽为0.6-1m;加高、加宽、加固田埂;在田埂四周和进排水口处加设防逃设施;B、移栽多品种水草:稻田水体消毒5-7天后,在环形沟中移栽金鱼藻和喜旱莲子草;在稻田环形沟外大田中移栽轮叶黑藻、黄丝草和马来眼子菜;C、茬口衔接:水稻小龙虾连作模式,当年水稻收割后的9月下旬或10月上旬至第二年6月上旬养殖小龙虾;5月至6月上旬专田育秧,6月中旬至9月下旬种植水稻;D、种虾留存与投放:5月至6月上旬用地笼捕捞小龙虾,留下部分小龙虾苗种与水稻共作,作为后备亲虾培育,其中,留下的小龙虾苗种规格为80-100尾/千克,留存量为4.5-5.5千克/亩;8月中旬至9月上旬往稻田的环形沟补投亲虾,每亩稻田补充投放5-10千克;E、加强饲喂管理:2月下旬至5月下旬施2-3次发酵的有机肥;其中,有机肥的用量为60-90千克/亩;同时每亩投放螺狮100-150kg;F、投饲:3月至6月每隔15天投一次伊乐藻,用量为80-120千克/亩;每天下午18点至19点时投喂配合颗粒饲料,投喂量为在田小龙虾群体重量的1.5-2.5%;G、全年水位控制:稻虾连作期间,第一年水稻收割后至越冬期结束,环形沟水位控制在0.8-1.2m,大田水位控制在0.3-0.5m,第二年水稻插秧前,环形沟水位控制在1.2-1.5m,大田水位控制在0.4-0.6m;稻虾共作期间,环形沟中水位控制在0.8-1.0m;H、小龙虾病害防治;I、小龙虾捕捞:起捕时间在4月上旬至6月中旬,采用虾笼诱捕,捕捞30克以上的小龙虾;J、水稻栽培:选择生育期时间在140-150天的水稻品种作为稻种,插秧后将大田水排干,采取多次、分片施肥的方法,施加生物复合肥;7月中旬进行一次烤田,一次烤田的时间为7-10天;9月下旬进行二次烤田至大田土壤板结干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洵,柴继芳,俞爱萍,陈冬林,谢满华,杨丽丽,章星明,沈蓓杰,庞红金,奚业文,
申请(专利权)人:陈冬林,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安徽;3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