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金胜哲专利>正文

生活污水处理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453772 阅读:23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生活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它包括沉淀分离部分、接触曝气部分、消毒放流部分、反冲洗管路和壳体。沉淀分离部分包括入水管、第一、第二沉淀分离槽、过滤槽和流量调节器;接触曝气部分包括第一、第二接触曝气槽、送风机和引水供氧筒;消毒放流部分包括沉淀槽、消毒槽和放流管。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对生活污水进行高度生物性净化,处理后的水可回用,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廉、适应性广、有利环保、节省水资源等诸多优点。(*该技术在200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污水处理设备技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不可避免地要排出诸如厕所用水、洗衣用水、洗澡用水等的生活污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都用水冲洗厕所,而且随着家用电器的普及,很多家庭都在使用洗衣机来洗衣,很多家庭也都备有澡盆或淋浴。也就是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用水量在大幅度地增加。用水量的增加带来了排污水量的增加。据报道,每人每天所排出的污水量大约有0.2立方米,其中所含生物化学需氧量BOD为40g(屎尿为13g、其它为27g)。这些排出的污水只有少部份经污水处理厂处理后排放,大部份未经处理而直接排放。这些污水正在污染着江河湖海,带来了湖泊、近海的赤藻及水生动、植物的减少,饮用水质下降,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的破坏。人们的身体健康正受到严重危害与威胁,传染病的传播也在所难免。据报道,生活污水占污染水的比重达60%以上,因此治理水质污染的主要任务在于净化生活污水。但是,建污水处理厂需要大批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即使是建,也远赶不上居民住宅的增长速度,而在中小城镇及农村都建污水处理厂,则更是不可能。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上述问题的解决,提供一种小型生活污水处理装置,可供家庭或单位使用,将其洗涤、冲厕等生活污水净化处理后排放,或部份甚至全部无害回用或利用。本技术的目的是如下实现的设计一个小型生活污水处理装置,它包括在壳体(17)内依次连通的沉淀分离部份(1)、接触曝气部份(2)和消毒放流部份(3),所述的沉淀分离部份(1)包括依次连通的第一沉淀分离槽(4)、第二沉淀分离槽(5)和过滤槽(6),以及与第一沉淀分离槽(4)通连的入水管(15)和装在过滤槽(6)出水口处的流量调节器(11);所述的接触曝气部份(2)包括依次连通的第一接触曝气槽(7)、第二接触曝气槽(8)和分别装在其内的反冲洗管路(18)及引水供氧筒(13),以及经管路与所述引水供氧筒(13)连接的外置的送风机(12),所述的反冲洗管路(18)还与第一沉淀分离槽(4)管路相连;所述的消毒放流部份(3)包括依次连通的沉淀槽(9)、消毒槽(10)和与消毒槽(10)通连的放流管(16)。本技术结构简单,成本低廉,可工业化生产,便于安装和使用,尤其适合家庭、小单位和农村使用。本技术对污水处理的效果也很理想。据测试,本技术的放流水中的BOD去除率可达到97.5%以上(5ppm以下);COD(化学需氧量)去除率可达到75%左右;氨氮去除率也可达到75%左右;对合成洗衣粉中所含负离子界面活性剂(MBAS)的去除率则可达97%以上;对水中所含的磷也具有较高的去除能力。经本技术所处理过的水可二次再利用,例如,再用来冲厕所、洗衣物、浇园地等。因此,本技术不但对净化大量的生活污水,改善水质污染和阻止生态恶化有重要意义,而且也对充份保护和有效利用日益短缺的水资源有重要意义。下面结合实施例及其附图详述本技术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组成示意框图;图2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立体示意图(打开上盖后);图3为本技术一种实施例的俯视结构及反冲洗管路18示意图(打开上盖后);图4为本技术图3的A-A剖视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图3的B-B剖视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的圆锥柱筒状接触过滤材14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图6的正视形状图8为本技术图6的俯视形状图;图9为本技术所述另一种圆锥柱筒状接触过滤材14的俯视形状图,即图6所示圆锥柱筒状接触过滤材14的圆锥筒状部分不变,为光滑表面,而圆柱筒状部分的断面为齿轮状。本技术实施例具体包括下述依次通连的各部份(参见图1、2)一次处理部份,即沉淀分离部份,包括与第一沉淀分离槽4通连的入水管15、依次连通的第一、第二沉淀分离槽4、5和过滤槽6,以及装在过滤槽6出水口处的流量调节器11;二次处理部份,即接触曝气部份,包括依次连通的第一、第二接触曝气槽7、8和分别装在其内的反冲洗管路18和引水供氧筒13,以及经管路与所述引水供氧筒13连接的外置的送风机12,所述的反冲洗管路18还与第一沉淀分离槽4管路相连;所述的消毒放流部份3包括依次连通的沉淀槽9、消毒槽10和与消毒槽10通连的放流管16。所述各部份均合理地布置在壳体17之中。本技术的主要功能和净化处理过程如下(参见图1、2)生活污水经入水管15进入第一沉淀分离槽4,污水中的各种脏物首先被沉淀分离,沉淀下来的污物(后称污泥)将被生存在槽底部的厌氧性细菌分解消化,使得污泥量减少。第一沉淀分离槽4内的上部污水将流入第二沉淀分离槽5中,流入第二沉淀分离槽5的污水经过再次沉淀分离(原理同前)后,将流入过滤槽6中。污水在此槽内被初次过滤(分解消化)后,经流量调节器11(为了保持处理水的效果稳定而设计)定量地流入第一接触曝气槽7中,即进入二次处理部份。在这部份中,送风机12通过各自的引水供氧筒13向第一接触曝气槽7和第二接触曝气槽8内吹气供氧。吹气使得污水在大量含氧的同时也得到循环流动。此时,槽内会产生DO(氧气含量)的梯度分布,也即槽内污水从底部到上部的氧气含量由稀变浓,适应这种环境的各种细菌(厌氧的、半厌氧的、好氧的、半好氧的等等)对污水进行复杂的生物性分解消化,使污水得到净化处理。在第一接触曝气槽7内得到净化处理的污水流入第二接触曝气槽8中,再经上述的二次净化处理后,流入消毒放流部分3的沉淀槽9中。沉淀槽9中的水质将会达到BOD5ppm以下。沉淀后的清水经过装有消毒药剂的小型器皿(挂在两槽的通道处)后,流入消毒槽10(扬水)中。流入消毒槽10(扬水)的清水已达排放或净化标准,可以放流或作擦地用水、冲厕用水、园地浇水用水等的二次回用或利用。为了提高或增强净化效果,本技术的进一步特征是在过滤槽6和第一、第二接触曝气槽7、8中设计充填了接触过滤材14(参见图2)。它将有利于净化处理所需的各种细菌的栖息和生长繁殖。接触过滤材14的材质为聚丙烯,在所置槽中的充填率为75~85%,优选80%,放置不作特定要求。接触过滤材14实施例给出的具体设计是形状为圆锥柱筒状(参见图6~8),其壁厚为0.3mm,圆锥筒部分的上口为φ22mm,下口为φ33.5mm,高为43mm;圆柱筒部分的直径为φ33.5mm(与圆锥柱筒下口相接),高为30mm。圆柱筒部分可以采用光滑表面(如图8所示的截面为圆形),也可以采用齿轮状截面(如图9所示),也即波浪状表面,以增大接触表面积,更益于生物菌的栖息繁殖生长。尽管实施例给出接触过滤器材14的形状为圆锥柱筒状,但其一般应用并不受此限制,也即是说,它还可以是其它形状,如圆筒状、圆锥状或其它复杂的形状,以利不同微生物的滞留和栖息。本技术的实施例的设计尺寸可采用下述参数沉淀分离(一次处理)部份1的体积按一人一天排污水0.2立方米考虑,滞溜天数可考虑3天以上;接触曝气部份2的体积按一人一天排污水0.2立方米考虑、滞溜天数可考虑3天以上。图3-5所示的是可供5~20人使用的本技术的结构形状示意图。具体设计尺寸,可参照表一。本技术作为一种对生活污水进行生物性净化处理的新型污水处理装置,参照上述设计参数可制成大、中、小型等不同规格。5~20人用为小型,30~50人用为中型,50人以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生活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在壳体(17)内依次连通的沉淀分离部份(1)、接触曝气部份(2)和消毒放流部份(3),所述的沉淀分离部份(1)包括依次连通的第一沉淀分离槽(4)、第二沉淀分离槽(5)和过滤槽(6),以及与第一沉淀分离槽(4)通连的入水管(15)和装在过滤槽(6)出水口处的流量调节器(11);所述的接触曝气部份(2)包括依次连通的第一接触曝气槽(7)、第二接触曝气槽(8)和分别装在其内的反冲洗管路(18)及引水供氧筒(13),以及经管路与所述引水供氧筒(13)连接的外置的送风机(12),所述的反冲洗管路(18)还与第一沉淀分离槽(4)管路相连;所述的消毒放流部份(3)包括依次连通的沉淀槽(9)、消毒槽(10)和与消毒槽(10)通连的放流管(16)。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金胜哲
申请(专利权)人:金胜哲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12[中国|天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