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浮动模芯打弯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523122 阅读:48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2-02 01:2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浮动模芯打弯机构,它包括底座(1)、浮动模芯(2)、左传力柱(3)、右传力柱(4)以及设置于底座(1)顶部的连接板(5),浮动模芯(2)的左端面设置有倒圆角(7),弹簧(9)固定于型腔(11)的底部,衬管(8)贯穿连接板(5)设置且与型腔(11)连通,螺纹杆(10)设置于衬管(8)内且其下端部固定于弹簧(9)的顶部,该打弯机构还包括设置于连接板(5)顶部、设置于左浮动机构左侧的凹模镶件(12),凹模镶件(12)的右上角设置有与倒圆角(7)相配合的弧形槽(13),弧形槽(13)设置于倒圆角(7)的正下方。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打弯精度高、打弯工艺简单、实现连续打弯、提高打弯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板料打弯的
,特别是一种浮动模芯打弯机构。
技术介绍
在电子产品生产行业中,通常会通过折弯的方式生产各种形状的板料,其坯件通常采用如图1所示的板料16,该板料16由水平边17和倒钩18组成,水平边17与倒钩18连接,要将该板料16弯折成如图2所示的成品时,该成品是将板料16的倒钩18顺次针旋转一定角度折弯得到,通常采用上模从上往下压在板料16的水平边17上,使倒钩18翻转以加工出成品。然而当要开模以取出成品时,由于倒钩18限制了上模的向上运动,最终导致无法正常开模,因此这种打弯或折弯方法不能推广使用,此外,通过上模打弯的板料方式不能实现连续生产成品,降低了生产效率,降低生产产量,很难满足市场需求量大的特点。此外,通过这种打弯的方法,其弯折角度精度差,角度难以准确把握,产品质量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打弯角度精确、打弯工艺简单、实现连续打弯、提高打弯效率、提高生产产量的浮动模芯打弯机构。本技术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浮动模芯打弯机构,它包括底座、浮动模芯、左传力柱、右传力柱以及设置于底座顶部的连接板,所述的左传力柱和右传力柱均位于连接板的正上方,左传力柱和右传力柱的底部均设置有螺纹孔,所述的浮动模芯右端部固定于右传力柱上,浮动模芯的左端部位于左传力柱的上方且与左传力柱之间形成有容纳板料水平板的间隙,浮动模芯的左端面设置有倒圆角,所述的底座与连接板之间设置有左浮动机构和右浮动机构,左浮动机构与右浮动机构对称设置,左浮动机构由衬管、弹簧、螺纹杆以及设置于底座内的型腔和组成,弹簧固定于型腔的底部,衬管贯穿连接板设置且与型腔连通,螺纹杆设置于衬管内且其下端部固定于弹簧的顶部,所述的左浮动机构的螺纹杆的上端部与左传力柱的螺纹孔螺纹连接,右浮动机构的螺纹杆的上端部与右传力柱的螺纹孔螺纹连接,该打弯机构还包括设置于连接板顶部、设置于左浮动机构左侧的凹模镶件,凹模镶件的右上角设置有与倒圆角相配合的弧形槽,弧形槽设置于倒圆角的正下方。所述的型腔内还设置有垫圈,所述的垫圈连接于螺纹杆上。所述的螺纹杆垂向设置。所述的右传力柱的顶部设置有凹槽,浮动模芯底表面设置有固定块,固定块嵌入凹槽内。所述的浮动模芯的宽度与板料的宽度相等。本技术具有以下优点:本技术打弯精度高、打弯工艺简单、实现连续打弯、提高打弯效率、提高生产产量。附图说明图1为板料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板料弯折后成品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带料成型后毛坯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打弯板料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成品顶升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浮动模芯的俯视图;图8为图4的I部局部放大视图;图中,1-底座,2-浮动模芯,3-左传力柱,4-右传力柱,5-连接板,6-螺纹孔,7-倒圆角,8-衬管,9-弹簧,10-螺纹杆,11-型腔,12-凹模镶件,13-弧形槽,14-垫圈,15-固定块,16-板料,17-水平边,18-倒钩。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的描述,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不局限于以下所述:如图4~8所示,一种浮动模芯打弯机构,它包括底座1、浮动模芯2、左传力柱3、右传力柱4以及设置于底座1顶部的连接板5,所述的左传力柱3和右传力柱4均位于连接板5的正上方,左传力柱3和右传力柱4的底部均设置有螺纹孔6,所述的浮动模芯2的宽度与板料16的宽度相等,浮动模芯2右端部固定于右传力柱4上,浮动模芯2的左端部位于左传力柱3的上方且与左传力柱3之间形成有容纳板料16水平板的间隙,浮动模芯2的左端面设置有倒圆角7。如图4或图5所示,所述的底座1与连接板5之间设置有左浮动机构和右浮动机构,左浮动机构与右浮动机构对称设置,左浮动机构由衬管8、弹簧9、螺纹杆10以及设置于底座1内的型腔11和组成,弹簧9固定于型腔11的底部,衬管8贯穿连接板5设置且与型腔11连通,衬管8能够做上下运动,螺纹杆10垂向设置,螺纹杆10设置于衬管8内且其下端部固定于弹簧9的顶部,衬管8防止了螺纹杆10弯折变形。如图4或图5所示,左浮动机构的螺纹杆10的上端部与左传力柱3的螺纹孔6螺纹连接,右浮动机构的螺纹杆10的上端部与右传力柱4的螺纹孔6螺纹连接,该打弯机构还包括设置于连接板5顶部、设置于左浮动机构左侧的凹模镶件12,凹模镶件12的右上角设置有与倒圆角7相配合的弧形槽13,弧形槽13设置于倒圆角7的正下方。如图4所示,型腔11内还设置有垫圈14,所述的垫圈14连接于螺纹杆10上;所述的右传力柱4的顶部设置有凹槽,浮动模芯2底表面设置有固定块15,固定块15嵌入凹槽内,当需要更换或拆卸浮动模芯2时,只需将固定块15从凹槽内拔出即可。打弯机构的打弯板料的方法,它包括以下步骤:S1、如图3所示,带料经过模具前工序成型,成型为具有两处带折弯的毛坯;S2、如图4所示,将位于毛坯首端的板料16的水平板放置于左传力柱3与浮动模芯2之间的间隙内,从而实现了毛坯的工装;S3、如图5板料的打弯,利用上模从上往下对浮动模芯2的顶部施加压力,浮动模芯2向下运动,左传力柱3和右传力柱4同时向下运动并压缩弹簧9,当倒圆角7与弧形槽13相配合后则实现了合模工位,在逐渐配合过程中倒钩绕弧形槽13的圆心做顺时针转动,从而实现了第一个板料的打弯;S4、如图6所示,控制上模向上运动,当上模与浮动模芯2分离后则实现了开模工位,此时在弹簧9恢复力的作用下,整个毛坯被左传力柱3和右传力柱4顶起,此时向前移动一个工位以完成下一个板料的工装,随后重复步骤S3,即可实现第二个板料的打弯,如此循环进行即可连续的进行板料打弯,实现了板料的弯折,该打弯机构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生产产量,而且还使每个产品的弯折角度均相等,没有累积误差的存在,具有打弯精度高的特点,此外在开模过程中没有倒钩的干涉,方便了员工的操作。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浮动模芯打弯机构,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底座(1)、浮动模芯(2)、左传力柱(3)、右传力柱(4)以及设置于底座(1)顶部的连接板(5),所述的左传力柱(3)和右传力柱(4)均位于连接板(5)的正上方,左传力柱(3)和右传力柱(4)的底部均设置有螺纹孔(6),所述的浮动模芯(2)右端部固定于右传力柱(4)上,浮动模芯(2)的左端部位于左传力柱(3)的上方且与左传力柱(3)之间形成有容纳板料(16)水平板的间隙,浮动模芯(2)的左端面设置有倒圆角(7),所述的底座(1)与连接板(5)之间设置有左浮动机构和右浮动机构,左浮动机构与右浮动机构对称设置,左浮动机构由衬管(8)、弹簧(9)、螺纹杆(10)以及设置于底座(1)内的型腔(11)和组成,弹簧(9)固定于型腔(11)的底部,衬管(8)贯穿连接板(5)设置且与型腔(11)连通,螺纹杆(10)设置于衬管(8)内且其下端部固定于弹簧(9)的顶部,所述的左浮动机构的螺纹杆(10)的上端部与左传力柱(3)的螺纹孔(6)螺纹连接,右浮动机构的螺纹杆(10)的上端部与右传力柱(4)的螺纹孔(6)螺纹连接,该打弯机构还包括设置于连接板(5)顶部、设置于左浮动机构左侧的凹模镶件(12),凹模镶件(12)的右上角设置有与倒圆角(7)相配合的弧形槽(13),弧形槽(13)设置于倒圆角(7)的正下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浮动模芯打弯机构,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底座(1)、浮动模芯(2)、左传力柱(3)、右传力柱(4)以及设置于底座(1)顶部的连接板(5),所述的左传力柱(3)和右传力柱(4)均位于连接板(5)的正上方,左传力柱(3)和右传力柱(4)的底部均设置有螺纹孔(6),所述的浮动模芯(2)右端部固定于右传力柱(4)上,浮动模芯(2)的左端部位于左传力柱(3)的上方且与左传力柱(3)之间形成有容纳板料(16)水平板的间隙,浮动模芯(2)的左端面设置有倒圆角(7),所述的底座(1)与连接板(5)之间设置有左浮动机构和右浮动机构,左浮动机构与右浮动机构对称设置,左浮动机构由衬管(8)、弹簧(9)、螺纹杆(10)以及设置于底座(1)内的型腔(11)和组成,弹簧(9)固定于型腔(11)的底部,衬管(8)贯穿连接板(5)设置且与型腔(11)连通,螺纹杆(10)设置于衬管(8)内且其下端部固定于弹簧(9)的顶部,所述的左浮动机构的螺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田国富王洪伟游健朱浔庄严王希亮
申请(专利权)人:成都宏明双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