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机出线夹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504191 阅读:73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1-31 11:5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机出线夹,包括上出线护套、下出线护套和连接机构,其中,夹线槽部和夹线柱部分别设置于上出线护套、下出线护套之一上,所述夹线槽部包括沿线穿入方向延伸的夹线槽,所述夹线柱部包括沿线穿入方向延伸的夹线柱,所述夹线槽和夹线柱配合用于夹线;所述连接机构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上出线护套与下出线护套的前端,使得上出线护套和下出线护套通过所述连接机构可翻转打开与闭合。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电机出线夹,操作简单,翻开后上下护套位置固定,扣合时不需要重新对齐,安装效率高,同时,避免电机出线夹的前端闭合不严,电源线固定不紧的现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出线夹,尤其是一种电机出线夹,属于电机

技术介绍
出线夹是塑封电机上的一种出线护套,起到固定电源线和出线保护的作用,其卡在电机的机壳上,当电源线受力时,通过出线夹使电源线受力与电路板分开不至于在焊接点脱落。现有技术中的出线夹结构通常采用上、下护套分开的结构,其在生产和使用中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上、下护套分开结构的出线夹在夹持电源线时,需要先将上下护套分开,将电源线放置在夹线槽中,再将上下护套安装在一起,上下护套分体设置,需要找寻配对,且扣合时需要人工对齐上下护套的连接部,才能完成扣合,且操作起来比较麻烦,安装效率较低;另一方面,出线夹夹持电源线后,出线夹的前端容易出现张开、闭不严和压不紧电源线的现象,从而造成出线夹失去护线功能。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电机出线夹,其操作简单,安装效率高。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技术方案的基本构思是:一种电机出线夹,包括上出线护套、下出线护套和连接机构,其中,夹线槽部和夹线柱部分别设置于上出线护套、下出线护套之一上,所述夹线槽部包括沿线穿入方向延伸的夹线槽,所述夹线柱部包括沿线穿入方向延伸的夹线柱,所述夹线槽和夹线柱配合用于夹线;所述连接机构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上出线护套与下出线护套的前端,使得上出线护套和下出线护套通过所述连接机构可翻转打开与闭合。优选地,所述上出线护套、下出线护套分别设置有连接部,所述连接机构的两端分别连接在上出线护套的连接部与下出线护套的连接部的前端,使得上出线护套的连接部的下表面与下出线护套的连接部的上表面贴合。优选地,所述连接机构为连接带、合页或可枢转的卡合机构。优选地,所述上出线护套包括设置在中间的夹线槽部以及分别设置在所述夹线槽部两侧的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下出线护套包括设置在中间的夹线柱部以及分别设置在所述夹线柱部两侧的第三连接部和第四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第三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连接第四连接部。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上设置有固定销,所述第三连接部和所述第四连接部上设置有固定孔;所述固定销与所述固定孔配合设置。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的前端凸伸出所述夹线槽部,形成上出线护套的中间凹缩槽口。优选地,所述第三连接部和第四连接部的前端凸伸出所述夹线柱部,形成下出线护套的中间凹缩槽口。优选地,所述槽口为矩形槽口或开口大于出口的梯形槽口。优选地,所述夹线槽和夹线柱相对交错设置;当上出线护套、下出线护套闭合时,所述夹线柱伸入夹线槽中,且所述夹线柱的顶端与所述夹线槽的槽底之间留有将所述线压在其中的空间。优选地,所述夹线柱的顶端截面呈凹弧状,所述夹线槽之间的隔离板的顶端截面呈凸弧状。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的电机出线夹,将连接机构设置在上出线护套和下出线护套的前端,夹持电源线时,通过连接机构翻开上、下出线护套,将电源线由夹线槽穿过,然后扣合上、下出线护套,操作简单,翻开后上下护套位置固定,扣合时不需要重新对齐,安装效率高,同时,避免电机出线夹的前端闭合不严,电源线固定不紧的现象。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附图说明图1,图2是改进的电机出线夹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所述的电机出线夹一优选实施例打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3所述的电机出线夹的正视图;图5是图3所述的电机出线夹的后视图;图6是图3所述的电机出线夹的左视图;图7是图3所述的电机出线夹闭合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8是本专利技术所述的电机出线夹的下出线护套结构示意图;图9是本专利技术所述的电机出线夹的上出线护套结构示意图。其中:1、上出线护套,11、夹线槽部,12、第一连接部,13、第二连接部,2、下出线护套,21、夹线柱部,22、第三连接部,23、第四连接部,3、连接带,31、第一连接带,32、第二连接带,4、槽口,5、固定销,6、固定孔,7、夹线柱,8、夹线槽。具体实施方式为更进一步阐述本专利技术为达成预定专利技术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专利技术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在下述说明中,不同的“一实施例”或“实施例”指的不一定是同一实施例。此外,一或多个实施例中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点可由任何合适形式组合。如图1所示,为解决上下护套分开式的出线夹结构存在的问题,曾设想通过连接带将上下护套的尾部连接在一起,出线夹主要由上出线护套、下出线护套和连接带组成,出线夹固定电源线的方式是把几根电源线分别放在打开的出线夹的夹线槽里,然后把四个圆柱梢插入下出线护套的孔里,通过下出线护套的夹线柱与上出线护套的夹线槽配合来夹紧电源线,上下出线护套闭合结构如图2所示,上下出线护套是通过后端面的一个比较长的连接带连接在一起的。当电源线受力时,通过出线夹使电源线受力与电路板分开,避免电源线在焊接点处脱落。通过一个比较长的连接带将上下护套的尾部连接的出线夹,夹持时需要将上下护套完全掀开,连接部完全分离,同样存在扣合时需要对齐上下护套的连接部,才能完成扣合,效率较低,并且出线夹夹持电源线卡入机壳后会出现前端无法闭严,电源线固定不紧的问题;而且,扣合后,由于下出线护套的夹线柱与上出线护套的夹线槽配合进行夹线,导致上下护套的相对面之间存在较大间距,从而出线夹的前端容易出现张开、闭不严和压不紧电源线的现象,造成出线夹失去护线功能。此外,上下出线护套的尾部由于仅有一处进行连接,使得上下出线护套除了可以上下翻转打开,还可以左右翻转打开,从而也容易出现出线夹的前端张开、闭不严和压不紧电源线的现象,造成出线夹失去护线功能。为了进一步解决上述问题,如图3-图9所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机出线夹,包括上出线护套1、下出线护套2和连接机构,其中,夹线槽部和夹线柱部分别设置于上出线护套1、下出线护套2之一上,所述夹线槽部包括沿线穿入方向延伸的夹线槽,所述夹线柱部包括沿线穿入方向延伸的夹线柱,所述夹线槽和夹线柱配合用于夹线;连接机构的两端分别连接在上出线护套1与下出线护套2的前端,使得上出线护套1和下出线护套2通过连接机构沿前端的连接处可翻转打开与闭合。其中,“前端”、“后端”分别指代线的穿入、穿出端。通过将连接机构设置在上出线护套1和下出线护套2的前端面上,后端可以任意张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机出线夹,其特征在于,包括上出线护套、下出线护套和连接机构,其中,夹线槽部和夹线柱部分别设置于上出线护套、下出线护套之一上,所述夹线槽部包括沿线穿入方向延伸的夹线槽,所述夹线柱部包括沿线穿入方向延伸的夹线柱,所述夹线槽和夹线柱配合用于夹线;所述连接机构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上出线护套与下出线护套的前端,使得上出线护套和下出线护套通过所述连接机构仅可上下翻转打开与闭合。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机出线夹,其特征在于,包括上出线护套、下出线护套和连接机构,
其中,
夹线槽部和夹线柱部分别设置于上出线护套、下出线护套之一上,所述夹线槽
部包括沿线穿入方向延伸的夹线槽,所述夹线柱部包括沿线穿入方向延伸的夹线柱,
所述夹线槽和夹线柱配合用于夹线;所述连接机构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上出线护
套与下出线护套的前端,使得上出线护套和下出线护套通过所述连接机构仅可上下
翻转打开与闭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机出线夹,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出线护套、下出线
护套分别设置有连接部,所述连接机构的两端分别连接在上出线护套的连接部与下
出线护套的连接部的前端,使得上出线护套的连接部的下表面与下出线护套的连接
部的上表面贴合。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机出线夹,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机构为连接
带、合页或可枢转的卡合机构。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机出线夹,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出线护套包括
设置在中间的夹线槽部以及分别设置在所述夹线槽部两侧的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
部;
所述下出线护套包括设置在中间的夹线柱部以及分别设置在所述夹线柱部两侧
的第三连接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肖胜宇纪泽轩刘丽刚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