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对话系统中话题处理方法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4482001 阅读:48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1-25 23:5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对话系统中话题处理方法以及对话系统。方法包括:基于当前对话内容和/或当前交互需求判断是否存在话题转移需求;当存在话题转移需求时根据当前对话过程中的多模态交互信息生成目标话题;结合所述目标话题以及当前对话内容生成并输出包含话题转移内容的交互输出。综上,根据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方法以及系统可以自主的转变话题从而避免长时间持续单一话题带来的对话体验下降。相较于现有技术,根据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系统,用户体验得到大大提升,用户黏着度大大提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计算机领域,具体说涉及一种对话系统中话题处理方法
技术介绍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进步,计算机系统的自动化、智能化程度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自动对话系统被应用于生产生活中。在自动对话系统与交互对象(用户)进行交互时,通常采用的交互方式是交互对象发起话题(提问),由对话系统针对该话题讨论(回答)。这种单纯的问答模式受限与用户本身的提问欲望以及对话系统自身的应答能力。当用户自身不再有提问的欲望或者是对话系统无法针对用户提出的话题做准确回应时,整个对话就不得不中断。进一步的,因为整个对话交互的内容受限于用户所提出的话题,使得对话交互的内容很容易变得枯燥乏味。尤其是对话系统自身的信息储备并不能很好的支持用户所提出的话题时,对话系统的应答就会显得敷衍了事,很容易让用户失去交互兴趣。因此,为了提高对话系统的应用体验,激发用户的交谈欲望,需要一种应用于对话系统的话题处理方法。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对话系统中话题处理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基于当前对话内容和/或当前交互需求判断是否存在话题转移需求;当存在话题转移需求时根据当前对话过程中的多模态交互信息生成目标话题;结合所述目标话题以及当前对话内容生成并输出包含话题转移内容的交互输出。在一实施例中,基于当前对话内容和/或当前交互需求判断是否存在话题转移需求,其中:当对话系统基于当前话题无法回应交互对象的对话请求时存在话题转移需求;或当交互对象针对当前话题的谈话兴趣值低于设定阈值时存在话题转移需求。在一实施例中,根据当前对话过程中的多模态交互信息生成目标话题,其中,所述多模态交互信息包括当前对话内容、当前交互环境信息、交互对象属性信息以及历史对话内容。在一实施例中,根据当前对话过程中的多模态交互信息生成目标话题,其中,所述目标话题与所述多模态交互信息中的一项或多项关联/匹配。在一实施例中,结合所述目标话题以及当前对话内容生成并输出包含话题转移内容的交互输出,其中:根据所述当前对话内容生成第一交互回应;根据所述目标话题生成第二交互回应;当所述第一交互回应优于所述第二交互回应时,在所述第一交互回应基础上追加所述第二交互回应以生成所述交互输出;当所述第二交互回应优于所述第一交互回应时,基于所述第二交互回应生成所述交互输出。本专利技术还提出了一种对话系统,所述系统包括:当前话题解析模块,其配置为基于当前对话内容和/或当前交互需求判断是否存在话题转移需求;话题生成模块,其配置为当存在话题转移需求时根据当前对话过程中的多模态交互信息生成目标话题;交互输出模块,其配置为结合所述目标话题以及当前对话内容生成并输出包含话题转移内容的交互输出。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当前话题解析模块配置为:当对话系统基于当前话题无法回应交互对象的对话请求时判断存在话题转移需求;或当交互对象针对当前话题的谈话兴趣值低于设定阈值时判断存在话题转移需求。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话题生成模块配置为根据当前对话过程中的多模态交互信息生成目标话题,其中,所述多模态交互信息包括当前对话内容、当前交互环境信息、交互对象属性信息以及历史对话内容。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话题生成模块配置为根据当前对话过程中的多模态交互信息生成目标话题,其中,所述目标话题与所述多模态交互信息中的一项或多项关联/匹配。在一实施例中,所述交互输出模块配置为:根据所述当前对话内容生成第一交互回应;根据所述目标话题生成第二交互回应;当所述第一交互回应优于所述第二交互回应时,在所述第一交互回应基础上追加所述第二交互回应以生成所述交互输出;当所述第二交互回应优于所述第一交互回应时,基于所述第二交互回应生成所述交互输出。综上,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方法可以自主的转变话题从而避免长时间持续单一话题带来的对话体验下降。相较于现有技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系统,用户体验得到大大提升,用户黏着度大大提高。本专利技术的其它特征或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本专利技术的部分特征或优点将通过说明书而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专利技术而被了解。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和部分优点可通过在说明书、权利要求书以及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步骤来实现或获得。附图说明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共同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图1是根据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方法流程图;图2是根据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需要进行话题转换的情况罗列图;图3是根据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部分方法流程图;图4是根据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系统结构简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借此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人员可以充分理解本专利技术如何应用技术手段来解决技术问题,并达成技术效果的实现过程并依据上述实现过程具体实施本专利技术。需要说明的是,只要不构成冲突,本专利技术中的各个实施例以及各实施例中的各个特征可以相互结合,所形成的技术方案均在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进步,计算机系统的自动化、智能化程度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自动对话系统被应用于生产生活中。在自动对话系统与交互对象(用户)进行交互时,通常采用的交互方式是交互对象发起话题(提问),由对话系统针对该话题讨论(回答)。这种单纯的问答模式受限与用户本身的提问欲望以及对话系统自身的应答能力。当用户自身不再有提问的欲望或者是对话系统无法针对用户提出的话题做准确回应时,整个对话就不得不中断。进一步的,因为整个对话交互的内容受限于用户所提出的话题,使得对话交互的内容很容易变得枯燥乏味。尤其是对话系统自身的信息储备并不能很好的支持用户所提出的话题时,对话系统的应答就会显得敷衍了事,很容易让用户失去交互兴趣。由于对话系统智能程度的限制,通常,人机交互过程主要是由人所发起的。一般的,由用户发起一个话题(提问),对话系统围绕该话题讨论(针对该提问应答)。进一步的,当用户发觉当前话题已没必要深入时(提问已经得到回答或是用户没有兴趣对该提问的话题再作讨论),会发起新的提问(提出新话题)。但是,在某些情况下,用户在发觉当前话题已没必要深入时并不会发起新的话题,而是直接中断谈话。此时,为了继续延续谈话,就需要对话系统担任发起新话题的角色。基于上述分析,为了提高对话系统的用户体验,增强用户黏着度(延长人机交互的持续时间),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对话系统中话题处理方法。下面基于附图详细描述根据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方法执行过程。附图的流程图中示出的步骤可以在包含诸如一组计算机可执行指令的计算机系统中执行。虽然在流程图中示出了各步骤的逻辑顺序,但是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以不同于此处的顺序执行所示出或描述的步骤。如图1所示,在人机交互过程中,对话系统首先会获取交互输入(步骤S100),具体的,在一实施例中,交互输入包括用户的交互信息以及当前的交互环境信息;在现有技术中,当对话系统获取到交互输入后,会直接根据交互输入生成并输出与交互输入匹配对应的交互输入,以完成对用户的交互应答。但是在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对话系统获取到交互输入后,并不是直接生成匹配对应的交互输出,而是先判断是否存在话题转移需求(步骤S110)。当对话系统判断不存在话题转移需求时,对话系统按照现有的流程,基于交互输入生成并输出匹配对应的普通的交互输出(步骤S140)。当对话系统判断存在话题转移需求时,对话系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对话系统中话题处理方法

【技术保护点】
一种对话系统中话题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基于当前对话内容和/或当前交互需求判断是否存在话题转移需求;当存在话题转移需求时根据当前对话过程中的多模态交互信息生成目标话题;结合所述目标话题以及当前对话内容生成并输出包含话题转移内容的交互输出。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对话系统中话题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基于当前对话内容和/或当前交互需求判断是否存在话题转移需求;当存在话题转移需求时根据当前对话过程中的多模态交互信息生成目标话题;结合所述目标话题以及当前对话内容生成并输出包含话题转移内容的交互输出。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基于当前对话内容和/或当前交互需求判断是否存在话题转移需求,其中:当对话系统基于当前话题无法回应交互对象的对话请求时存在话题转移需求;或当交互对象针对当前话题的谈话兴趣值低于设定阈值时存在话题转移需求。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当前对话过程中的多模态交互信息生成目标话题,其中,所述多模态交互信息包括当前对话内容、当前交互环境信息、交互对象属性信息以及历史对话内容。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当前对话过程中的多模态交互信息生成目标话题,其中,所述目标话题与所述多模态交互信息中的一项或多项关联/匹配。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结合所述目标话题以及当前对话内容生成并输出包含话题转移内容的交互输出,其中:根据所述当前对话内容生成第一交互回应;根据所述目标话题生成第二交互回应;当所述第一交互回应优于所述第二交互回应时,在所述第一交互回应基础上追加所述第二交互回应以生成所述交互输出;当所述第二交互回应优于所述第一交互回应时,基于所述第二交互回应生成所述交互输出。6.一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栗安包强邱模武徐振敬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光年无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