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口亮度渐变节能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4475523 阅读:82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1-21 17:4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隧道口亮度渐变节能系统,属于隧道口照明安全节能管理领域。钢筋混凝土结构基础设置于隧道口延长段路面两侧;防撞护墙位于钢筋混凝土结构基础上面;横向钢筋环形拱圈肋梁与防撞护墙连接;纵向钢筋纵梁与各横向钢筋环形拱圈肋梁连接形成整体受力结构;阳光板设在整体受力结构外部,阳光板透光度由隧道口向延长段延伸方向由深到浅渐变;隧道口排气送风拱形结构体设置于隧道口与延长段连接处,后端与隧道口墙体连接;隧道口排气送风口设置于隧道口排气送风拱形结构体前端;顶部通风口设在横向钢筋环形拱圈肋梁顶部;无动力涡轮风机设在顶部通风口上;排气送风口导角设在靠近隧道口的阳光板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隧道口照明安全节能管理
,尤其涉及一种隧道口亮度渐变节能系统。
技术介绍
隧道口处于隧道内外太阳眩光明暗变化的交界,受到季节气候和早晚时间变化的影响,会使驾驶人员产生暂时性的不同程度的视觉障碍。当隧道内亮度远低于驾驶人视野中天空、隧道外路面、建筑物等的亮度时,在隧道工程学的感应现象作用下,纵然隧道内有相当亮度,靠灯光照明很难达到隧道内外亮度的一致,驾驶人员从亮处驶入暗处或从暗处驶出亮处时,会引起生理上的不适,无法从视觉上辨别隧道口及附近环境状况,包括前方车辆行驶情况、道路是否畅通情况等,从而影响行车舒适度和安全。2000年起,目前我国隧道照明系统以《公路隧道通风照明设计规范》(JTJ026.1-1999)(以下简称“规范”)所规定建筑,采用加强入口段照明并辅之以过渡段照明逐渐向中间段的基本照明亮度过渡的方法。自2014年8月4号实施公路工程行业推荐性标准《公路隧道照明设计细则》(JTG/TD70/2-01—2014)和《公路隧道通风设计细则》(JTG/TD70/2-02-2014)起,我国公路隧道施工在原有基础,加入了新技术和新设备的应用,更加注重且强调了节能光源和高效灯具的应用。在此期间,除采用传统照明技术方案外,个别隧道工程自主创新,在隧道口和距离较近两隧道间相接部分,应用了遮光棚减光技术方案。然而,存在的隧道口亮度调整技术存在以下问题:一、目前的隧道照明技术存在以下缺陷:1)照明系统设计均以洞外全年最大亮度、最高车速、最大车流等参数最大值考虑所需照明亮度,导致长时间使用该系统,存在设施资源利用率低的问题。2)照明系统的控制方式落后,不能根据环境参数变化进行自适应调整亮度,只能实现3-6级照明控制,不仅存在过度照明、无效照明能源严重浪费的问题,而且亮度调整方式不够灵活。3)绝大部分公路隧道照明光源采用大功率高压钠灯,存在40%的低光源利用率、含化学污染物、启动、再启动时间慢、能耗大的问题。4)到目前为止隧道口使用的照明技术方案,都无法达到隧道口内外亮度的自适应和光照度完全一致的问题。5)洞外亮度受到不同季节、天气、时段、地理位置的影响变化莫测,导致隧道口照明系统的设计难度加大,投入成本极高的问题。6)隧道口照明系统受环境因素影响巨大。洞外亮度取值等级升高一级,照明系统造价和运营费用均成倍增加投入的问题。7)照明灯光无法媲美自然光的亮度和对人眼的舒适度,存在隧道内外照度无法达到一致的缺点。8)灯光照明存在只能缓解“黑洞”和“白洞”效应的安全隐患,不能很好解决隧道内外亮度差的缺点。二、现有遮光棚技术存在的问题和缺点如下:1)现有遮光棚技术,仅起到遮挡部分光照、降低隧道外亮度的作用,不能彻底解决进出隧道“明暗突变”的问题,隧道口照明仍延用大功率加强照明系统,存在严重的能源浪费问题。2)现有遮光棚技术仍处于试验阶段,由于通风和环境要求难以达到规范要求,存在大规模应用的问题。3)现有遮光棚技术采用两侧开放式自然通风技术方案,在雨雪天存在道路湿滑的安全问题。4)现有遮光棚技术采用固定透光率材料设计,不具有透光渐变功能,存在不能实现亮度自适应功能的缺点。在天气和季节变化时存在环境适应性差的问题。5)现有遮光棚技术采用两侧开口式设计,两侧光线对驾驶人形成的眩光现象,存在安全隐患和行车环境的不舒适的缺点。6)现有遮光棚技术形成的遮光隧道,存在斑马状不均匀照度现象,给行车环境带来明暗变化闪烁的缺点。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解决目前的隧道口照明系统存在的能源浪费、资源利用率低、能耗大、成本高、亮度调整方式不灵活的技术问题,以及现有遮光棚存在的能源浪费、应用范围有限、环境自适应功能差、照度不均匀、易对驾驶人产生炫光现象导致存在安全隐患和行车环境不舒适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能够节能环保、耗能低、成本低、能够自适应环境亮度且行车环境安全的隧道口亮度渐变节能系统。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隧道口亮度渐变节能系统,其它包括多个横向钢筋环形拱圈肋梁、多个纵向钢筋纵梁、多块阳光板、钢筋混凝土结构基础、防撞护墙、隧道口排气送风口、隧道口排气送风拱形结构体、多个顶部通风口、多个无动力涡轮风机和排气送风口导角;所述钢筋混凝土结构基础设置于隧道口延长段路面两侧;所述防撞护墙与所述钢筋混凝土结构基础连接并位于所述钢筋混凝土结构基础上面;所述横向钢筋环形拱圈肋梁与所述防撞护墙连接,且每两个横向钢筋环形拱圈肋梁之间间隔设置;所述纵向钢筋纵梁与各横向钢筋环形拱圈肋梁连接而形成整体受力结构;所述阳光板设在由横向钢筋环形拱圈肋梁和纵向钢筋纵梁形成的整体受力结构外部,且阳光板的透光度由隧道口向延长段延伸方向由深到浅进行渐变;所述隧道口排气送风拱形结构体设置于隧道口与延长段连接处,且所述隧道口排气送风拱形结构体的后端与隧道口墙体连接;所述隧道口排气送风口设置于隧道口排气送风拱形结构体的前端;所述顶部通风口设在横向钢筋环形拱圈肋梁的顶部,且每两个顶部通风口间隔设置;所述无动力涡轮风机设在所述顶部通风口上;所述排气送风口导角设在靠近隧道口的阳光板上。进一步,它还包括应急安全门和应急安全门通道出口;所述应急安全门通道出口设在所述延长段上靠近隧道出口处;应急安全门设在应急安全门通道出口上。所述两个顶部通风口之间间隔距离为10m。它还包括应急照明回路。所述防撞护墙的高度范围为60cm至100cm之间。本技术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有益效果:1)通过设置阳光板的透光度由隧道口至延长段延伸方向由深变浅来实现隧道口向延长段方向亮度的自然过渡,可以解决隧道入、出口段光线渐变过渡段的零能耗照明问题,取消了密集的大功率照明灯具,节约大量能源和供配电设备资源,免去灯具维护费用,起到能耗降低、成本降低、绿色环保的节能效果。2)增加延长渐变段后,相比较现有隧道照明系统,可实现隧道口照度自适应功能,做到在不同季节、天气、时间段条件下的照度无差别光线自适应过渡。在各种光照条件下,为进出隧道的司乘人员提供对人眼适应性、舒适性良好的行车环境。3)增加延长渐变段后,对于隧道口路面来讲,在雨雪天起到防滑防冻的作用,提高了路面车辆行驶的安全系数指标,避免了雨雪天对隧道口路面形成的湿滑、结冰等安全隐患。4)增加延长渐变段后,由于延长段材料的保温作用,对隧道口铺设的消防管道起到防冻保护作用,不仅保证了消防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而且可有效预防冬季隧道口消防管道易冻问题等。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纵向截面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隧道口排气送风拱形结构体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的延长段亮度变化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的隧道口亮度渐变节能系统,其它包括多个横向钢筋环形拱圈肋梁2、多个纵向钢筋纵梁3、多块阳光板4、钢筋混凝土结构基础5、防撞护墙6、隧道口排气送风口23、隧道口排气送风拱形结构体25、多个顶部通风口20、多个无动力涡轮风机21和排气送风口导角19;所述钢筋混凝土结构基础5设置于隧道口延长段路面两侧;所述防撞护墙6与所述钢筋混凝土结构基础5连接并位于所述钢筋混凝土结构基础5上面;所述横向钢筋环形拱圈肋梁2与所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隧道口亮度渐变节能系统,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多个横向钢筋环形拱圈肋梁(2)、多个纵向钢筋纵梁(3)、多块阳光板(4)、钢筋混凝土结构基础(5)、防撞护墙(6)、隧道口排气送风口(23)、隧道口排气送风拱形结构体(25)、多个顶部通风口(20)、多个无动力涡轮风机(21)和排气送风口导角(19);所述钢筋混凝土结构基础(5)设置于隧道口延长段路面两侧;所述防撞护墙(6)与所述钢筋混凝土结构基础(5)连接并位于所述钢筋混凝土结构基础(5)上面;所述横向钢筋环形拱圈肋梁(2)与所述防撞护墙(6)连接,且每两个横向钢筋环形拱圈肋梁(2)之间间隔设置;所述纵向钢筋纵梁(3)与各横向钢筋环形拱圈肋梁(2)连接而形成整体受力结构;所述阳光板(4)设在由横向钢筋环形拱圈肋梁(2)和纵向钢筋纵梁(3)形成的整体受力结构外部,且阳光板(4)的透光度由隧道口向延长段延伸方向由深到浅进行渐变;所述隧道口排气送风拱形结构体(25)设置于隧道口与延长段连接处,且所述隧道口排气送风拱形结构体(25)的后端与隧道口墙体(22)连接;所述隧道口排气送风口(23)设置于隧道口排气送风拱形结构体(25)的前端;所述顶部通风口(20)设在横向钢筋环形拱圈肋梁(2)的顶部,且每两个顶部通风口(20)间隔设置;所述无动力涡轮风机(21)设在所述顶部通风口(20)上;所述排气送风口导角(19)设在靠近隧道口的阳光板(4)上。...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隧道口亮度渐变节能系统,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多个横向钢筋环形拱圈肋梁(2)、多个纵向钢筋纵梁(3)、多块阳光板(4)、钢筋混凝土结构基础(5)、防撞护墙(6)、隧道口排气送风口(23)、隧道口排气送风拱形结构体(25)、多个顶部通风口(20)、多个无动力涡轮风机(21)和排气送风口导角(19);所述钢筋混凝土结构基础(5)设置于隧道口延长段路面两侧;所述防撞护墙(6)与所述钢筋混凝土结构基础(5)连接并位于所述钢筋混凝土结构基础(5)上面;所述横向钢筋环形拱圈肋梁(2)与所述防撞护墙(6)连接,且每两个横向钢筋环形拱圈肋梁(2)之间间隔设置;所述纵向钢筋纵梁(3)与各横向钢筋环形拱圈肋梁(2)连接而形成整体受力结构;所述阳光板(4)设在由横向钢筋环形拱圈肋梁(2)和纵向钢筋纵梁(3)形成的整体受力结构外部,且阳光板(4)的透光度由隧道口向延长段延伸方向由深到浅进行渐变;所述隧道口排气送风拱形结构体(25)设置于隧道口与延长段连接处,且所述隧道口排气送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瑞峰张跃峰何晓明程跃平王力杰杨军马昕宇谷金钢卢拥军米元俊张可君席秀鹏白柱军陈天保李博
申请(专利权)人:山西省交通建设工程监理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西;1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