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杨允元专利>正文

一种饮水处理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445415 阅读:21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饮水处理装置,包括:一壳体,内部装置有第一滤管和第二滤管;水流经第一滤管初步过滤后再由第二滤管过滤;第二滤管以矽藻瓷素烧结而成,其孔隙小于0.5micron;用泵将水流加压后,使得水流通过第一、二滤管,并维持第一、二滤管内的水流压力,以使得饮水处理装置能够维持大量且持续的供水,并提高滤水效率;还可藉压力感测器侦测第二滤管是否被阻塞,以提醒使用者清洗。(*该技术在201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技术涉及一种饮水处理装置,特别是指一种用以处理自来水及地下水,而获得无菌且水质优良的饮水处理装置。目前市面上所使用的饮水机,大多数是采用过滤方式处理饮水,采用各种形式的滤芯将水中的杂质及细菌滤除,以获得干净的水质。已有饮水机使用的过滤技术手段主要可分为棉滤心、活性碳滤心、紫外线杀菌器、逆渗透处理法及电解水等数种不同的技术。其中,最常使用的方法为使用棉滤心,搭配活性碳滤心,以过滤水中的杂质、细菌,并籍活性碳吸除水中所含的农药、化学药剂等毒物,去除水中的异味。然而一般的棉滤心的孔径大于许多细菌的体积,因此使其能够发挥的滤菌效果有限,同时长时间使用后,滤心被细菌及杂质阻塞,不仅失去过滤效果,且反而容易造成水质的污染。另外,近年来虽然有许多种不同种类的滤水器采用不同的技术手段来处理饮用水,然而其使用上各自有其缺点。如逆渗透法的滤水器虽然可以达到99.99%以上的除菌效果。但是逆渗透滤水器的出水量及出水的速度相当缓慢,因此无法达到连续供水的要求,而且使用时有一部份的水会被浪费掉,造成水资源的浪费。再如电解水及碱性水,虽然可以去除水中的不良化学物质,然而却会造成水质的改变及酸碱度的改变,因此长期饮用后,容易造成身体体质产生变化,而无法自水中获得均衡的营养。再者,前述各项较为先进的饮用水处理技术大多需要使用大量的电能,且其设备的体积相当庞大,因此无法携带于户外使用。此外,已有饮水处理装置长时间使用后,会因为杂质阻塞而失去作用,却没有任何的方式能够警示使用者饮水机的过滤装置已污染的状态,因此若使用者没有特别加以检查,便可能继续使用已污染的饮水器,因此造成饮入不净水的情形。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良好滤菌效果,同时可清除有机化学污染如三卤甲烷等的饮水处理装置。本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以携带、且可以方便在户外及其他场合使用的饮水处理装置。本技术的又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自动警示滤心污染状况、能够提醒使用者清洁滤心的饮水处理装置。本技术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手段实现的一种饮水处理装置,由壳体、第一滤管、第二滤管、一冷水瓶和一热水瓶组成,且第一滤管、第二滤管、冷水瓶和热水瓶装置在壳体内部,其特征在于第二滤管以矽藻瓷素烧结而成,其孔隙小于0.5micron;第一滤管出口管路设有一电磁阀;第二滤管出口处设有一感测第一、二滤管之间水压的水压感测器,一显示装置与该水压感测器连接;一用以抽取水源并将水流加压后通过第一、二滤管的加压泵与第一、二滤管连通。本技术的优点表现在,可以达到良好的滤菌效果,能够有效去除水中的杂质及多数的细菌,能够连续性的供水,可以警示使用者在滤管阻塞时清洗滤管,避免使用者饮用到被污染的饮水。以下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技术的结构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组合剖面图。图2为本技术使用的第二滤管的构造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技术由壳体10、第一滤管20、第二滤管30、一冷水瓶40与一热水瓶50组成。其中第一滤管20、第二滤管30及一冷水瓶40与一热水瓶50装置在壳体10内部;壳体10的一侧设置有一进水口11,水流从进水口11进入后,经一加压泵13压送,经单向阀16进入到第一滤管20中,经第一滤管20初步过滤水中的杂质后,再经一连通管21将水导引到第二滤管30,经第二滤管30将水质过滤完成后,送入冷水瓶40与热水瓶50的中。冷水瓶40与热水瓶50分别具有一出水口41和出水口51,供水流流出,供应使用者饮用或作为清洁用途。本技术利用加压泵13,可以抽取源水通过前述第一、二滤管20和30,同时还可以控制水流通过第一、二滤管20和30的压力,使第一、二滤管20和30在适当的压力环境下进行滤水的工作,以获得良好的除菌与过滤效果。加压泵13的运转以12DCV(12伏直流电)的马达驱动,配合变压器15便可使用110V以下的交流或直流电;加压泵13出水口设置单向阀16以维持出水压力。同时,藉由加压泵13的作用,可以使得本技术的饮水处理装置除了可以连接于家庭水龙头上使用外,更可以使用在户外水池或溪流等不具有压力的水源,而能够藉加压泵13的吸力抽取水源。因此使得本技术的饮水处理装置不仅可以使用在室内,更可以使用于户外。本技术为了达到方便携带,且能够在户外使用的目的,将马达设计成可以使用汽车电源供电,以使得本技术的饮水处理装置在户外时也可以藉汽车电源的供应而继续运作。本技术另外在连接管21上设置一电磁阀70,该电磁阀70可以在本技术的饮水处理装置在闲置未使用状态下成关闭状态,以阻止水流进入到饮水处理装置的内部。设置该电磁阀70的目的,在于避免饮水处理装置未使用时,由于自来水的压力持续地对饮水处理装置的内部元件及管路施加压力,而造成内部溢流的状况,使得内部机件损坏。第一滤管20为一般的活性碳滤管,其作用是初步过滤体积较大的杂质及细菌;第二滤管30的构造如图2所示,具有一个陶瓷本体31,由矽藻瓷质粒子烧结而成;该矽藻瓷质粒子烧结而成的陶瓷体的特性为孔隙小于0.5micron,因此可以完全滤除0.9micron大小的细菌,而0.5-0.8micron的细菌的滤除率可达到99.9%,因此可以达到良好的灭菌效果。而且在第二滤管30的外侧披覆有一银金属层32,藉以防止细菌滋长,且强固的陶瓷本体31,能防止银元素剥落;以及若干活件碳层33,包含于陶瓷本体31的内部,用以去除水中所含的化学物质及毒素。因此,本技术藉第一、二滤管20和30的过滤作用,便可以达到良好的滤菌效果,而产生符合生饮品质的饮水;而经第一、二滤管20和30过滤的水先储存于冷水瓶40,然后流入热水瓶50中,以供使用者使用。第二滤管30由于陶瓷本体31的孔隙非常小,因此必须要藉加压泵加压,使水流以适当的压力通过陶瓷本体31,才可以维持持续大量的出水量,使该饮水机除可以供应饮水外,也可以提供足够的出水量,以供清洁蔬果及其他厨房工作使用。第二滤管30工作水压范围为10-125psi的压力。当水压为80psi时,第二滤管30的出水量可达每小时280公升,而水压为10psi时,出水量仅有每小时50公升,而当水压为90-110psi时,为第二滤管30最有效率的工作压力,且使得活性碳滤管可有效地去除水中所含的有机化学物(如杀虫剂、氯气、农药、异味等)。另外,第一、二滤管20和30之后的连接管路上,设置有一压力感测器60,目的在于检测第一滤管20与第二滤管30之后的连接管路的压力,当第一滤管20被杂质阻塞时,进入第二滤管30的水流所受的阻力便会加大,因此使第一、二滤管20和30之后的压力下降,此时压力感测器60便可以检测出压力下降的状态,并控制壳体10外侧的一个显示装置14显示警示讯号,以提醒使用者清洗该第一、二滤管20和30。本技术藉以上装置的组合,可以达到良好的滤菌效果,能够有效去除水中的杂质及多数的细菌,同时本技术的第二滤管30配合加压泵13的作用,可以达到使水流以适当的压力通过第二滤管30,因此使得本技术的饮水处理装置能够获得迅速而大量的出水量,能够连续性的供水;同时藉加压泵13,可以使得本技术的饮水处理装置具有吸取水源的功能,因此可以搭配任何形式的水源使用;再者,本技术具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饮水处理装置,由壳体、第一滤管、第二滤管、一冷水瓶和一热水瓶组成,且第一滤管、第二滤管、冷水瓶和热水瓶装置在壳体内部,其特征在于:第二滤管以矽藻瓷素烧结而成,其孔隙小于0.5micron;第一滤管出口管路设有一电磁阀;第二滤管出口处设有一感测第一、二滤管之间水压的水压感测器,一显示装置与该水压感测器连接;一用以抽取水源并将水流加压后通过第一、二滤管的加压泵与第一、二滤管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允元
申请(专利权)人:杨允元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