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检测电路,用于检测接触器主触点的工况。所述检测电路包括整流模块及差分检测模块。所述整流模块包括用于连接所述接触器的第一主触点的第一输入端、用于连接所述接触器的第二主触点的第二输入端、第一输出端及第二输出端。所述差分检测模块包括运算放大器,所述运算放大器的同相输入端与所述整流模块的第一输出端相连,所述运算放大器的反相输入端与所述整流模块的第二输出端相连,所述运算放大器的输出端输出所述第一主触点与所述第二主触点之间的电压差。上述检测电路不仅能提高检测准确度且还能检测接触器的主触点之间的连接阻抗。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检测电路
,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检测接触器主触点工况的检测电路。
技术介绍
随着国家对电动汽车产业的支持和推广,动力电池的发展呈现快速扩张的局面。在电池包中,常使用直流接触器作为中继和控制连接,因此及时掌握其主触点的工作状态,对于行车的控制安全十分重要。直流接触器主触点的工作状态主要依靠两种方式进行判断:辅助触点检测和主触点检测。现有的检测方式存在以下问题:(1)辅助触点和主触点之间虽然通过联动机制进行同步的通断控制,但并不是主触点的真实工况,两者之间难免存在不一致的情况,容易造成检测错误;(2)现有的直流接触器主触点检测电路只是简单检测主触点是否导通或断开,但是对于主触点在导通之后的连接状况(例如主触点之间的连接阻抗大小)无法做出进一步的检测和判断。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以上内容,有必要提供一种能提高检测准确度且能检测接触器的主触点之间的连接阻抗的检测电路。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检测电路,用于检测接触器主触点的工况,所述检测电路包括整流模块及差分检测模块,所述整流模块包括用于连接所述接触器的第一主触点的第一输入端、用于连接所述接触器的第二主触点的第二输入端、第一输出端及第二输出端,所述差分检测模块包括运算放大器,所述运算放大器的同相输入端与所述整流模块的第一输出端相连,所述运算放大器的反相输入端与所述整流模块的第二输出端相连,所述运算放大器的输出端输出所述第一主触点与所述第二主触点之间的电压差。相比于现有技术,本新型通过所述整流模块自动对所述接触器的第一主触点及第二主触点输出的信号进行极性调整,从而使检测时无需对所述第一主触点及所述第二主触点的极性进行区分,降低了测试难度,提高了测试效率。本专利技术还通过所述差分检测模块对所述第一主触点与所述第二主触点之间的电压差进行检测,从而使主控电路不仅能判断出所述接触器的第一主触点及第二主触点的通断状态,还能计算出所述接触器的第一主触点及第二主触点之间的连接阻抗,且能根据所述第一主触点与所述第二主触点之间的连接阻抗对所述接触器的使用寿命进行评估,进而有效地避免了因主触点接触不良带来的过流能力不足、接触器异常发热等问题。【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优选实施方式提供的检测电路的电路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技术效果更加清晰明白,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当一个元件被认为与另一个元件“相连”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技术。请参阅图1,图1为本技术的实施方式提供的检测电路10的电路图。所述检测电路10用于检测接触器20主触点的工况,所述检测电路10包括整流模块12及差分检测模块16。所述整流模12包括用于连接所述接触器20的第一主触点26的第一输入端IN1、用于连接所述接触器20的第二主触点28的第二输入端IN2、第一输出端OUT1及第二输出端OUT2。所述差分检测模块16包括运算放大器U1,所述运算放大器U1的同相输入端与所述整流模块12的第一输出端OUT1相连,所述运算放大器U1的反相输入端与所述整流模块12的第二输出端OUT2相连,所述运算放大器U1的输出端输出所述第一主触点26与所述第二主触点28之间的电压差。所述整流模块12还包括第一至第四二极管D1-D4。所述第一二极管D1的阳极作为所述整流模块12的第一输入端IN1,用于连接所述接触器20的第一主触点26。所述第一二极管D1的阴极作为所述整流模块12的第一输出端OUT1与所述运算放大器U1的同相输入端相连。所述第二二极管D2的阳极作为所述整流模块12的第二输入端IN2,用于连接与所述接触器20的第二主触点28。所述第二二极管D2的阴极与所述第一二极管D1的阴极相连。所述第三二极管D3的阳极作为所述整流模块12的第二输出端OUT2与所述运算放大器U1的反相输入端相连,所述第三二极管D3的阴极与所述第一二极管D1的阳极相连。所述第四二极管D4的阳极与所述第三二极管D3的阳极相连,所述第四二极管D4的阴极与所述第二二极管D2的阳极相连。所述差分检测模块16还包括第一至第八电阻R1-R8。所述第一电阻R1、所述第二电阻R2及所述第三电阻R3串联在所述整流模块12的第一输出端OUT1与所述运算放大器U1的同相输入端之间。所述运算放大器U1的同相输入端通过所述第四电阻R4接地。所述第五电阻R5、所述第六电阻R6及所述第七电阻R7串联在所述整流模块12的第二输出端OUT2所述运算放大器U1的反相输入端之间。所述运算放大器U1的反相输入端通过所述第八电阻R8与所述运算放大器U1的输出端相连。所述差分检测模块16还包括电容C1。所述电容C1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电阻R2及所述第三电阻R3之间的节点N1相连,所述电容C1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六电阻R6及所述第七电阻R7之间的节点N2相连。测试时,所述整流模块12的第一输入端IN1与所述接触器20的第一主触点26相连,以接收所述第一主触点26输出的信号。所述整流模块12的第二输入端IN2与所述接触器20的第二主触点28相连,以接收所述第二主触点28输出的信号。所述运算放大器U1的输出端与主控电路30相连,以将所述第一主触点26与所述第二主触点28之间的电压差输出给所述主控电路30。所述整流模块12自动对所述接触器20的第一主触点26及第二主触点28输出的信号进行极性调整,并将调整后的信号输出给所述差分检测模块16。所述差分检测模块16对接收的信号进行差分检测,并将检测到所述第一主触点26与所述第二主触点28之间的电压差输出给所述主控电路30。所述主控电路30根据所述第一主触点26与所述第二主触点28之间的电压差判断所述第一主触点26与所述第二主触点28的通断状态,并计算所述第一主触点26与所述第二主触点28在导通时的阻抗(即连接阻抗),且根据所述第一主触点26与所述第二主触点28之间的连接阻抗对所述接触器20的使用寿命进行评估。本技术通过所述整流模块12自动对所述接触器20的第一主触点26及第二主触点28输出的信号进行极性调整,从而使检测时无需对所述第一主触点26及所述第二主触点28的极性进行区分,降低了测试难度,提高了测试效率。本专利技术还通过所述差分检测模块16对所述第一主触点26与所述第二主触点28之间的电压差进行检测,从而使所述主控电路30不仅能判断出所述接触器20的第一主触点26及第二主触点28的通断状态,还能计算出所述接触器20的第一主触点26及第二主触点28之间的连接阻抗,且能根据所述第一主触点26与所述第二主触点28之间的连接阻抗对所述接触器20的使用寿命进行评估,进而有效地避免了因主触点接触不良带来的过流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检测电路,用于检测接触器主触点的工况,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电路包括整流模块及差分检测模块,所述整流模块包括用于连接所述接触器的第一主触点的第一输入端、用于连接所述接触器的第二主触点的第二输入端、第一输出端及第二输出端,所述差分检测模块包括运算放大器,所述运算放大器的同相输入端与所述整流模块的第一输出端相连,所述运算放大器的反相输入端与所述整流模块的第二输出端相连,所述运算放大器的输出端输出所述第一主触点与所述第二主触点之间的电压差。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检测电路,用于检测接触器主触点的工况,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电路包括整流模块及差分检测模块,所述整流模块包括用于连接所述接触器的第一主触点的第一输入端、用于连接所述接触器的第二主触点的第二输入端、第一输出端及第二输出端,所述差分检测模块包括运算放大器,所述运算放大器的同相输入端与所述整流模块的第一输出端相连,所述运算放大器的反相输入端与所述整流模块的第二输出端相连,所述运算放大器的输出端输出所述第一主触点与所述第二主触点之间的电压差。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检测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整流模块还包括第一至第四二极管,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阳极作为所述整流模块的第一输入端用于连接所述接触器的第一主触点,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阴极作为所述整流模块的第一输出端与所述运算放大器的同相输入端相连,所述第二二极管的阳极作为所述整流模块的第二输入端用于连接所述接触器的第二主触点,所述第二二极管的阴极与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阴极相连,所述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蔡志坚,吴施荣,贾史洋,李伶旺,闫海洲,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沃特玛电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