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理化粪池排水的生物滤槽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33504 阅读:23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处理化粪池排水的生物滤槽涉及的是一种非集中式生活污水处理装置,适合绿地面积较大的企事业单位和农村地区住宅处理生活污水时使用,属于环境保护技术领域。结构包括外填料仓、进水槽、进水管、内填料仓、通气管、第一生物滤填料层、第二生物滤填料层;内填料仓套装在外填料仓中,进水槽装在内填料仓中,进水槽中装有进水管,进水槽外周设有布水孔,内填料仓中装插有若干根通气管,在内填料仓中装填有第一生物滤填料层,在外填料仓中装填有第二生物滤填料层;在内填料仓外周设置有通水孔,在外填料仓外周设置有通水孔,外填料仓上部设有上盖,底部设有底盖。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处理化粪池排水的生物滤槽涉及的是一种非集中式生活 污水处理装置,适合绿地面积较大的企事业单位和农村地区住宅处理 生活污水时使用,属于环境保护

技术介绍
化粪池污水处理技术是国内外传统的非集中式生活污水处理方法,欧美国家约1/4的生活污水是采用非集中式生活污水处理方法。 近年来,美国新建住宅的40%采用庭院内的化粪池处理生活污水。国 外化粪池污水处理系统包括化粪池出水的土壤渗滤处理法,该方法是 利用土壤的渗透性及土壤微生物作用进一步净化废水。传统的污水土 壤渗滤处理方式是在土壤中埋设多孔分布管,将废水均匀地分散到土 壤中。非集中式污水处理系统与集中式城镇污水处理系统相比,具有投 资规模小,运营费用少的特点,而且无剩余污泥产生,但需占用较大 的土地面积。化粪池是我国建筑行业规范中必备的建筑附属物,但化粪池建筑 规范中并不要求设土壤处理系统,因此化粪池出水必须进一步处理后 才能排入地表水体中。传统的污水土壤净化技术需要大面积土地、处 理效率低、土壤渗滤床的维护费用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针对上述不足之处提供一种处理化粪池排水的 生物滤槽,以人工生物滤槽替代在土壤中埋设废水分散管方式,本发 明处理化粪池排水的生物滤槽与常规的化粪池一道配合使用,适合有 较大绿化面积的企事业单位和农村地区住宅处理生活污水。处理化粪池排水的生物滤槽是采取以下方案实现的处理化粪池 排水的生物滤槽结构包括外填料仓(外壳)、进水槽、进水管、内填 料仓、通气管、第一生物滤填料层、第二生物滤填料层。内填料仓套 装在外填料仓(壳体)中,进水槽装在内填料仓中,进水槽中装有进水管,内填料仓中装插有若干根通气管,在内填料仓中装填有第一生 物滤填料层,在外填料仓中装填有第二生物滤填料层。在内填料仓外周设置有通水孔,内填料仓外周上部设置的通水孔直径为5-10mm,内填料仓外周底部设置的通水孔直径为10-15cm, 在内填料仓外周底部通水孔外侧衬有过滤网。在外填料仓外周设置有通水孔,通水孔直径为5-8mm。外填料仓 为倒圆锥柱体,外填料仓上部设有上盖,底部设有底盖。所述的进水管通过法兰固定在进水槽上端,进水槽外周设有布水 孔,布水孔直径为10-15mm。处理化粪池排水的生物滤槽的工作原理处理化粪池排水的生物 滤槽同化粪池一样埋设在地下,此时化粪池的出水依靠自身的重力或 由潜水泵提升进入装置的进水槽,化粪池出水中的一部分悬浮杂质在 进水槽中沉淀下来,再由进水槽的布水孔进入第一生物滤填料层,由于第一生物滤填料层的滤填料采用杨树木片,污水中的有机物质 (BOD、氨氮等)与附着在第一生物滤填料层的滤填料上的大量好氧 微生物接触,进行好氧生物降解(通俗的说法是废水中的有机污染物 被细菌吃掉),除去大部分有机物的第一生物滤填料层的出水,再由 内填料仓外周底部设置的通水孔进入第二生物滤填料层,第二生物滤 填料层中的滤填料由泥炭和稻壳的混合物组成,泥炭系未完全炭化的 木质素,同时含有大量腐殖质,附着有大量兼性微生物,稻壳通常不 易腐烂,两者混合后,成为有一定透气性的有机滤填料。废水通过有 机滤料后,悬浮物质得到大部分去除,再通过外填料仓外周设置有通 水孔进入土壤,由土壤进一步净化。处理化粪池排水的生物滤槽的特点1、处理化粪池排水的生物 滤槽可以多个组合使用,不受地下水位高低或复杂地形条件的限制。 2、处理化粪池排水的生物滤槽内部系拼装式结构,便于清除杂物或更换滤填料。3、处理化粪池排水的生物滤槽采用高强度工程塑料 (PVC材料)或尼龙材料制成,耐腐蚀,使用寿命在25年以上。4、 处理化粪池排水的生物滤槽中的滤填料为生物材料。成本低廉,采用 的滤填料有利于多种微生物附着,使得废水净化效率高,进水的生化 需氧量(BOD)及总悬浮物(SS)的去除效率可达95%以上。5、处 理化粪池排水的生物滤槽外形采用倒圆锥柱体结构,方便从地下土壤 中取出,进行整体维护。6、处理化粪池排水的生物滤槽占地面积小, 占地面积是常规土壤渗滤床面积的1/4,六口之家有20平方米的空地 就可以实施本专利技术技术。附图说明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 图1是处理化粪池排水的生物滤槽结构示意图。 图2是处理化粪池排水的生物滤槽的纵向装配图。 图3是处理化粪池排水的生物滤槽在土壤中埋设位置实施例1。 图4是处理化粪池排水的生物滤槽在土壤中埋设位置实施例2。 具体实施例方式参照附图1 4,处理化粪池排水的生物滤槽结构包括外填料仓 (外壳)5、进水槽3、进水管1 (含连接弯头)、内填料仓4、通气 管7 (含三通)、第一生物滤填料层8、第二生物滤填料层9。内填料 仓4套装在外填料仓(壳体)中,进水槽3装在内填料仓4中,进水 槽3中装有进水管1,内填料仓4中装插有若干根通气管7,通气管 7可设置有4 6根,在内填料仓4中装填有第一生物滤填料层8,在 外填料仓5中装填有第二生物滤填料层9。第一生物滤填料层的滤填 料采用杨树木片,尺寸为边长10 20cm矩形或直径为10 20cm圆 形的木片。第二生物滤填料层9中的滤填料采用泥炭和稻壳的混合物 滤填料,由泥炭和稻壳混合物组成,泥炭与稻壳重量配比为3 5: 1。 在内填料仓4外周设置有通水孔13、 14,内填料仓4外周上部 设置的通水孔13直径为5-10mm,内填料仓4外周上部设置的通水孔 13为旁路通水孔,内填料仓4外周底部设置的通水孔14直径为 10-15cm,内填料仓4外周底部设置的通水孔14为主通水孔。在内填 料仓4外周底部通水孔14外侧衬有过滤网15。在外填料仓5外周设置有通水孔16,通水孔16直径为5-10mm。 外填料仓5上部设有上盖6,底部设有底盖ll。所述的进水管1通过法兰2固定在进水槽3上端,进水槽3外周 设有布水孔12,布水孔12直径为10-15mm。在进水管2底部装有十 字形清理器10。处理化粪池排水的生物滤槽的外填料仓(外壳)5、进水槽3、 进水管l (含连接弯头)、内填料仓4、通气管7 (含三通)采用工程 塑料(PVC材料)或尼龙材料制成。外填料仓5为倒圆锥柱体,在 外填料仓(外壳)5中,进水槽、内填料仓4、第一物生物滤填料层、 第二生物滤填料层以同心圆由里向外呈放射状分布。处理化粪池排水 的生物滤槽内的零部件是可以多次拆解的组合构件,滤填料可以在现 场装填或取出。参照附图3、 4,处理化粪池排水的生物滤槽使用时,处理化粪 池排水的生物滤槽安装在土壤19中应与地下水层20保持适当距离, 进水管1与化粪池17的出水管18相连(见附图3),也可以采用污 水泵22抽取化粪池17排到污水池21中的污水,污水泵22出口采用 管道与进水管1相连(见附图4)。为方便清理,以法兰方式连接较 好。通气管7上方必须露出地面10cm以上,防止被泥土、草木等杂 物堵塞。如果遇到地下水位较高或土壤渗透性较差,可将处理化粪池排水 的生物滤槽下半部置于地下,上半部置于地上,再复以渗透性较高的 土壤。我国北方地区为防止装置冻裂,土壤层厚度必须大于冻土层厚 度,复土的目的是充分运用土壤中的物质进一步净化出水,土壤层的 表面宜绿化处置(见附图4)。维护方式,通常二至三年需将进水槽法兰2打开,取出进水管1, 当取出进水管1时,进水管底部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处理化粪池排水的生物滤槽,其特征在于结构包括外填料仓、进水槽、进水管、内填料仓、通气管、第一生物滤填料层、第二生物滤填料层;内填料仓套装在外填料仓中,进水槽装在内填料仓中,进水槽中装有进水管,进水槽外周设有布水孔,内填料仓中装插有若干根通气管,在内填料仓中装填有第一生物滤填料层,在外填料仓中装填有第二生物滤填料层;在内填料仓外周设置有通水孔,在外填料仓外周设置有通水孔,外填料仓上部设有上盖,底部设有底盖。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必琥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84[中国|南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