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张大群专利>正文

垃圾渗滤液回用工艺及其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32322 阅读:20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垃圾渗滤液回用工艺及其设备,其工艺包括:均化处理阶段;厌氧处理阶段;好氧处理阶段1;高级氧化阶段;好氧处理阶段2;反渗透脱盐阶段。其设备包括:用管道依次串联连接如下装置:调节池;集水井;上流式厌氧污泥床反应器;连续进水、连续-间歇曝气反应池;臭氧氧化系统;膜生物反应器;内设出水泵的中间水池;其内设置有泵、精密过滤器和反渗透膜组件的反渗透系统;清水池。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使大部分难降解的有机物得到有效分解,以厌氧、好氧、高级氧化和微滤全套工艺作为反渗透(RO)系统的预处理,水质指标完全满足反渗透系统的进水水质要求。利用反渗透系统进行最终脱盐处理,保证了渗滤液回用的水质指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的是垃圾渗滤液回用工艺及其设备,特别涉及的是釆用反渗透脱盐及其 多级预处理的垃圾渗滤液回用工艺及其设备。
技术介绍
目前,处理垃圾常用的技术是垃圾填埋技术,该垃圾填埋技术的工艺过程简单、成 本较低、能处理多种类型废物,特别适合我国国情。但是在垃圾填埋技术处理过程中会 产生渗滤液,渗滤液是一种成分复杂的高浓度废水,是产生二次污染的根源。渗滤液主 要来源于降水和废物本身所含的水,渗滤液的成份随当地气候、水文、填埋时间及工艺 的变化而不同。垃圾填埋场不仅存在垃圾渗滤液的生物降解难的问题,还存在含高氮、 高有机物含量、高固体含量、高盐量的废水,处理难度比其他的渗滤液处理难度更大, 处理设备的造价和运行费用更高。截止到目前为止,能满足标准要求的垃圾填埋场还没 有。国外对垃圾渗滤液处理常采用如下工艺方法生物处理-混凝沉淀;生物处理-化学 氧化--(生物后处理);生物处理-活性炭吸附;生物处理-反渗透-浓缩液的蒸发/干化。 上述现有技术垃圾渗滤液处理工艺存在如下缺陷垃圾渗滤液处理后不能达到二级甚至 一级环保排放标准。总之,人们特别渴望出现一种将垃圾渗滤液处理成无污染能回用的中水的一种垃圾 渗滤液回用工艺及其设备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已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利用综合生物技术、高级氧 化技术、膜技术的特点,将垃圾渗滤液处理为中水的垃圾渗滤液回用工艺及其设备。 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垃圾渗滤液回用工艺,所述工艺按如下阶段依次进行-1) .均化处理阶段使垃圾渗滤液进入调节池进行水质均化;2) .厌氧处理阶段调节池中的出水经集水井进入上流式厌氧污泥床反应器中进行厌 氧生物处理,使部分有机物和固体悬浮物被分解或截留,生成的沼气、污泥和净化后的 污水通过上流式厌氧污泥床反应器内的三相分离器分离沼气通过集气罩收集;其剩余污泥通过污泥管线排出;其净化后的出水溢流进入下一单元;3) .好氧处理阶段l:由上流式厌氧污泥床反应器处理后的出水自流进入连续进水、 连续-间歇曝气反应池中,进一步降解垃圾渗滤液中的有机物和固体悬浮物;4) .高级氧化阶段经连续进水、连续-间歇曝气反应池处理后的出水由滗水器将其 滗入集水井,再由集水井内的潜水泵将其出水泵入臭氧氧化系统,进行臭氧氧化处理;5) .好氧处理阶段2:经高级氧化阶段处理后的出水进入膜生物反应器中,再次进行 好氧处理;6) .反渗透脱盐阶段经好氧阶段2处理的出水进入中间水池;经下一阶段反渗透系 统中的泵将中间水池的出水泵出,进入精密过滤器,再进入反渗透膜组件进行脱盐处理, 反渗透系统产水进入清水池,其出水为中水。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垃圾渗滤液回用工艺所用的设备,所述设备主要包括用管道依 次串联连接如下装置调节池;内设潜水泵的集水井;上流式厌氧污泥床反应器;连接 风机的连续进水、连续-间歇曝气反应池;内设潜水泵的集水井;臭氧氧化系统;其内设 置有微滤膜的膜生物反应器;中间水池;其内设置有泵、精密过滤器和反渗透膜组件的 反渗透系统;内设出水泵的清水池。 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 .以高级氧化技术处理垃圾渗滤液,使其中大部分难降解的有机物得到有效分解, 结合膜生物反应器,配置灵活且有效。2) .以厌氧、好氧、高级氧化和微滤全套工艺作为反渗透(R0)系统的预处理,水 质指标完全满足反渗透系统的进水水质要求。3) .由于产水回用,考虑垃圾渗滤液含盐量高的特点,利用反渗透系统进行最终脱 盐处理,保证了渗滤液回用的水质指标。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设备连接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主要序号的说明》垃圾渗滤液 1-2、 1-3、 1-4、 1-5、 1-6、 l-7、 1-8、卜9、 1-10:出水产水 2:调节池 3:集水井 3-1:潜水泵4:上流式厌氧污泥床反应器 4-1:三相分离器 4-2:集气罩4-3:污泥管道 5:连续进水、连续-间歇曝气反应池 5-1:滗水器<table>table see original document page 6</column></row><table>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进一步详述。 图l是本专利技术备连接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垃圾渗滤液回用工艺,本专利技术以反渗透系统的脱盐作 用为中心,依次以上流式厌氧污泥床工艺(UASB)、连续进水、连续-间歇曝气工艺 (DAT-IAT)、臭氧氧化、膜生物反应器(MBR)作为预处理,保证了反渗透系统的稳定 运行。所述垃圾渗滤液回用工艺具体步骤按如下阶段依次进行1).均化处理阶段使垃圾渗滤液1-l进入调节池2进行水质均化;在所述均化处理阶段中,其目的是调剂水量、均匀水质,且兼顾到高唪期时的水量情况,水力停留时间io小时为最佳。2) .厌氧处理阶段调节池2中的出水1-2经集水井3进入上流式厌氧污泥床反应 器4中进行厌氧生物处理,使部分有机物和固体悬浮物被分解或截留,生成的沼气、污 泥和净化后的污水通过上流式厌氧污泥床反应器4内的三相分离器4-1分离;沼气通过 集气罩4-2收集;其剩余污泥通过污泥管线4-3排出;其净化后的出水卜4溢流进入下 一单元;在所述厌氧处理阶段中,上流式厌氧污泥床反应器4中富集的是高效厌氧降解菌, 以颗粒污泥的形式存在。该阶段可去除约60%的有机物、固体悬浮物和氨氮,且部分大 颗粒难降解物质被分解为小颗粒易降解物质。3) .好氧处理阶段1:由上流式厌氧污泥床反应器4处理后的出水1-4自流进入连 续进水、连续-间歇曝气反应池5中,进一步降解垃圾渗滤液中的有机物和固体悬浮物;在所述好氧处理阶段1中,连续进水、连续-间歇曝气反应池5中还设置有效富集 微生物的填料5-2,该工艺是序批式活性污泥法的一种变形,包括进水、反应、沉淀、出水和闲置等工序。经厌氧处理的出水1-4连续进入连续曝气反应池与池中活性污泥混接 触反应,连续曝气后再进入间歇曝气反应池进行间歇曝气和沉淀,沉降后污泥经污泥泵 5-3排出,其中一部分污泥由回流污泥管道5-4回流至连续进水、连续-间歇曝气反应池 5的进水端, 一部分经污泥管道5-5排至污泥池12。该工艺过程的作用是使活性污泥 微生物经历缺氧和好氧状态,循环反复,具有一定的脱氮除磷作用。连续进水、连续-间 歇曝气反应池5在本工艺中的具体作用和效果在专利号ZL 97 1 16662.5,名称为《连续 间歇曝气序批式活性污泥污水处理方法》中有详细说明,在此不再详述。4).高级氧化阶段经连续进水、连续-间歇曝气反应池5处理后的出水1-5由滗水器 5-1将其滗入集水井6,再由集水井6内的潜水泵6-1将其出水1-6泵入臭氧氧化系统7,进 行臭氧氧化处理;在所述工艺4).高级氧化阶段中用臭氧与出水1-6连续接触,将其中大部分生 物难降解的有机物和颗粒物质氧化分解,产物为小分子有机物和无机物,有利于工艺5). 好氧阶段2对渗滤液的进一步处理。在高级氧化阶段中,经上述工艺2).厌氧处理阶段和工艺3).好氧处理阶段1 的处理后,出水1-6中仍含有一定浓度的难降解有机物及小颗粒物质,如富里酸和腐殖 酸。利用高级氧化技术,将该类物质氧化分解,易于进一步的处理。本阶段将出水l-5 与臭氧连续接触,臭氧剂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垃圾渗滤液回用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工艺按如下阶段依次进行:    1).均化处理阶段:使垃圾渗滤液(1-1)进入调节池(2)进行水质均化;    2).厌氧处理阶段:调节池(2)中的出水(1-2)经集水井(3)进入上流式厌氧污泥床反应器(4)中进行厌氧生物处理,使部分有机物和固体悬浮物被分解或截留,生成的沼气、污泥和净化后的污水通过上流式厌氧污泥床反应器(4)内的三相分离器(4-1)分离:沼气通过集气罩(4-2)收集;其剩余污泥通过污泥管线(4-3)排出;其净化后的出水(1-4)溢流进入下一单元;    3).好氧处理阶段1:由上流式厌氧污泥床反应器(4)处理后的出水(1-4)自流进入连续进水、连续-间歇曝气反应池(5)中,进一步降解垃圾渗滤液中的有机物和固体悬浮物;    4).高级氧化阶段:经连续进水、连续-间歇曝气反应池(5)处理后的出水(1-5)由滗水器(5-1)将其滗入集水井(6),再由集水井(6)内的潜水泵(6-1)将其出水(1-6)泵入臭氧氧化系统(7),进行臭氧氧化处理;    5).好氧处理阶段2:经高级氧化阶段处理后的出水(1-7)进入膜生物反应器(8)中,再次进行好氧处理;    6).反渗透脱盐阶段:经好氧阶段2处理的出水(1-8)进入中间水池(9);经下一阶段反渗透系统(10)中的泵(10-1)将中间水池(9)的出水(1-9)泵出,进入精密过滤器(10-2),再进入反渗透膜组件(10-3)进行脱盐处理,反渗透系统(10)产水(1-10)进入清水池(11),其出水(1-11)为中水。...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大群
申请(专利权)人:张大群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12[中国|天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