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水生态修复
,具体涉及一种高水力负荷人工湖湖滨带生态修复方法。
技术介绍
当前,我国水污染形势依然严峻,湖泊生态系统受损,水体富营养化严重,水体透明度不高,水生态修复是水污染防治的重要方法。湖滨带是湖泊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湖库保护的生态屏障。湖滨带生态修复是指湖库水陆交错带的生态修复,介于缓冲带与湖库水体之间过渡区,其核心区为湖库高水位与低水位之间的变幅区。然而,许多城市人工湖兼具防洪补水和生态景观等多重功能,常因防洪排涝、调水补水等需求,呈现水体交换量大、水体停留时间短、水位变幅大等高水力负荷特点,大大增加了湖滨带乃至整个湖泊水体生态修复的难度。我国学者针对不同区域和类型的湖滨带生态修复方法进行了一些探索。公开号为CN102550260A的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直立式护岸型湖滨带生态构建方法,通过设置由框架、网板和支撑脚组成的固定阶梯型植物浮床,建立水生植物区,设置木桩防浪层、吊挂缆绳网兜组成的消浪层、悬挂可移动泡沫块消浪层,最后撤销防浪层及消浪层与可移动消浪层的方案,其适用于江河湖库硬质岸线的湖滨带生态修复;公开号为CN1043140 ...
【技术保护点】
一种高水力负荷人工湖湖滨带生态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1)构筑生态围隔区:在湖滨带合适区域以外层为松木桩或竹竿,内层为木板并填充泥土的生态围隔构筑生态围隔区;(2)清理原有鱼螺:通过自排或抽水的方式,使生态围隔区水深降至30公分以下,先通过渔网拉网方式捕获水体中个体较大的鱼类,再泼洒茶麸灭杀个体较小的鱼类、鱼卵及螺类;(3)种植沉水植物:步骤(2)清理原有鱼螺后,选择矮生苦草、金鱼藻和狐尾藻三种植物幼苗进行移栽;(4)放养水生动物:步骤(3)所述沉水植物移栽生长1~2个月后,向生态围隔区回灌水至水位0.5~1.5米,然后向生态围隔区水体投放包括田螺、蚌类、青虾、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水力负荷人工湖湖滨带生态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1)构筑生态围隔区:在湖滨带合适区域以外层为松木桩或竹竿,内层为木板并填充泥土的生态围隔构筑生态围隔区;(2)清理原有鱼螺:通过自排或抽水的方式,使生态围隔区水深降至30公分以下,先通过渔网拉网方式捕获水体中个体较大的鱼类,再泼洒茶麸灭杀个体较小的鱼类、鱼卵及螺类;(3)种植沉水植物:步骤(2)清理原有鱼螺后,选择矮生苦草、金鱼藻和狐尾藻三种植物幼苗进行移栽;(4)放养水生动物:步骤(3)所述沉水植物移栽生长1~2个月后,向生态围隔区回灌水至水位0.5~1.5米,然后向生态围隔区水体投放包括田螺、蚌类、青虾、鲢鱼和乌鳢的水生生物种苗;(5)投放微生物菌剂:向生态围隔区水体投放高效复合菌,进一步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水力负荷人工湖湖滨带生态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所述生态围隔通过如下方法制备:在湖滨带合适区域用小型钩机向水下插入两排5~7米长松木桩或竹竿,松木桩或竹竿插入底泥的深度为自身长度的一半,以确保稳固;两排松木桩或竹竿的间距即围隔宽度为1米;同一排松木桩或竹竿之间的间距不超过5厘米;在紧贴两排松木桩或竹竿内侧直立插入40~60厘米厚度的木板,高度与松木桩或竹竿保持一致,最后在两排木板之间填充泥土并压实晾干。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水力负荷人工湖湖滨带生态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生态围隔填充泥土的部位再覆土种植景观植物,并在围隔两端竖立警示牌。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水力负荷人工湖湖滨带生态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生态围隔在下部贴底泥位置设置1~2个进出水口,每个进出水口安装直角型PVC管,即分为两段,其中一段水平放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志威,余帆洋,张明珠,庞志研,孟庆强,钟铮,刘浩,韩洁春,张金瑞,胡凯浩,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市水务科学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