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大黄蟅虫丸及其制备方法,所述大黄蟅虫丸,包括下述重量份的原料制备而成:熟大黄290‑310份、土鳖虫25‑35份、水蛭55‑65份、虻虫40‑50份、蛴螬40‑50份、干漆25‑35份、桃仁110‑130份、苦杏仁110‑130份、黄芩55‑65份、地黄290‑310份、白芍110‑130份、甘草85‑95份。本发明专利技术大黄蟅虫丸,具有祛瘀血、清瘀热、滋阴血、润燥结的功效,本方特点是以通为补,祛瘀生新,缓中补虚,主要用于五劳虚极所致正虚而致血瘀之证,同时具有成本合理、毒副作用小,服用方便、疗效短的特点,本发明专利技术可进行批量生产,适宜人群广泛,具有极高的推广价值。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中药制剂
,具体涉及一种大黄蟅虫丸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大黄蟅虫丸,系汉代著名医张仲景所著《金匮要略》之名方,被历版药典所载。大黄蟅虫丸主药大黄,从胃络中宣瘀润燥。黄芩、杏仁、桃仁、生地,清肺卫,润心营,补肝虚,滋肾燥。干漆性急,破脾胃、关节瘀血。虻虫性升,破阳分瘀血。水蛭性下,逐阴分瘀血。蛴螬去两胁坚血。蟅虫破坚、通络、行伤,具有特效,故于方名中标出。芍药、甘草养肝扶脾、解药毒。综而观之,以地黄、芍药、甘草和养其虚,桃仁、杏仁润而濡其干,虫药以动其瘀,大黄通以去其闭,黄芩防止血虚生热。但现有技术制备的大黄蟅虫丸稳定性较差,且不易长时间存放。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不足,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之一是提供一种大黄蟅虫丸。本专利技术的解决的技术问题之二是提供一种大黄蟅虫丸的制备方法。本专利技术目的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大黄蟅虫丸,包括下述重量份的原料制备而成:熟大黄290-310份、土鳖虫25-35份、水蛭55-65份、虻虫40-50份、蛴螬40-50份、干漆25-35份、桃仁110-130份、苦杏仁110-130份、黄芩55-65份、地黄290-310份、白芍110-130份、甘草85-95份。一种大黄蟅虫丸,由下述重量份的原料制备而成:熟大黄290-310份、土鳖虫25-35份、水蛭55-65份、虻虫40-50份、蛴螬40-50份、干漆25-35份、桃仁110-130份、苦杏仁110-130份、黄芩55-65份、地黄290-310份、白芍110-130份、甘草85-95份、矫味剂0.1-1份、保鲜剂0.5-3.5份。优选地,所述的矫味剂为甘露醇、乳糖醇、异麦芽酮糖醇中一种或多种的混合物。更优选地,所述的矫味剂由甘露醇、乳糖醇、异麦芽酮糖醇混合而成,所述甘露醇、乳糖醇、异麦芽酮糖醇的质量比为(1-3):(1-3):(1-3)。优选地,所述的保鲜剂为血根碱、石斛碱、小檗碱中一种或多种的混合物。更优选地,所述的保鲜剂由血根碱、石斛碱、小檗碱混合而成,所述血根碱、石斛碱、小檗碱的质量比为(1-3):(1-3):(1-3)。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上述大黄蟅虫丸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熟大黄、土鳖虫、水蛭、虻虫、蛴螬、干漆、桃仁、苦杏仁、黄芩、地黄、白芍、甘草分别放入烤箱内烘烤,烘烤温度为55-75℃,时间为5-6小时,烘烤后分别粉碎至200-400目,再混合均匀,得到中药材混合物,加入矫味剂、保鲜剂和中药材混合物同等重量的蜂蜜再搅拌均匀挤丸。具体的,在本专利技术中:熟大黄,为蓼科植物药用大黄RheumpalmatumL.的干燥根及根茎,切片,酒蒸熟。土鳖虫,为鳖蠊科昆虫地鳖Eupolyph,aga sin,ensis Walker的雌虫干燥体。水蛭,拉丁学名:Hirudo,俗名蚂蟥、马鳖,属环节动物门,蛭纲,颚蛭目,水蛭科,在内陆淡水水域内生长繁殖,是我国传统的特种药用水生动物,水蛭含有水蛭素,能延缓和阻碍血液凝固,从而有抗凝血作用。其干制品炮制后中医入药,具有治疗中风、高血压、清瘀、闭经、跌打损伤等功效。虻虫,拉丁学名:Tabanus,虻虫又称牛蜢,牛虻,牛蚊子,中华虻、白斑虻、灰虻。属虻科昆虫,喜爱舐吸家畜血液,遍布全国各地。蛴螬,金龟甲科昆虫朝鲜金龟甲Holotrichia diomphalia Bates以幼虫体入药。干漆,为漆树科植物漆树Toxicodendron vernicifluum(Stokes)F.A.Barkl.的树脂经加工后的干燥品。桃仁,为蔷薇科植物桃Prunus persica(L.)Batsch的干燥成熟种子。苦杏仁,为蔷薇科植物山杏(苦杏)Prunus armeniaca L.var.ansu Maxim.的干燥成熟种子。黄芩,拉丁学名:Scutellaria baicalensis,为唇形科植物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以根入药。地黄,拉丁学名:Rehmannia glutinosa(Gaetn.)Libosch.ex Fisch.et Mey.,玄参科地黄属多年生草本植物。白芍,拉丁学名:Paeonia lactiflora Pall.,是毛茛科芍药属植物。甘草,拉丁学名: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别名:国老、甜草、乌拉尔甘草、甜根子。豆科、甘草属多年生草本,根与根状茎粗壮,是一种补益中草药。甘露醇,CAS号:69-65-8。乳糖醇,CAS号:66767-99-5。异麦芽酮糖醇,CAS号:50-70-4。血根碱,CAS号:529-44-2。石斛碱,CAS号:607-80-7。小檗碱,CAS号:4261-42-1。本专利技术大黄蟅虫丸,具有祛瘀血、清瘀热、滋阴血、润燥结的功效,本方特点是以通为补,祛瘀生新,缓中补虚,主要用于五劳虚极所致正虚而致血瘀之证,同时具有成本合理、毒副作用小,服用方便、疗效短的特点,本专利技术可进行批量生产,适宜人群广泛,具有极高的推广价值。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的说明,以下所述,仅是对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专利技术做其他形式的限制,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可能利用上述揭示的
技术实现思路
加以变更为同等变化的等效实施例。凡是未脱离本专利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专利技术的技术实质对以下实施例所做的任何简单修改或等同变化,均落在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内。实施例1大黄蟅虫丸原料:熟大黄300份、土鳖虫30份、水蛭60份、虻虫45份、蛴螬45份、干漆30份、桃仁120份、苦杏仁120份、黄芩60份、地黄300份、白芍120份、甘草90份、矫味剂0.45份、保鲜剂1.2份。所述的矫味剂由甘露醇、乳糖醇、异麦芽酮糖醇按质量比为1:1:1搅拌混合均匀得到。所述的保鲜剂由血根碱、石斛碱、小檗碱按质量比为1:1:1搅拌混合均匀得到。上述大黄蟅虫丸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熟大黄、土鳖虫、水蛭、虻虫、蛴螬、干漆、桃仁、苦杏仁、黄芩、地黄、白芍、甘草分别放入烤箱内烘烤,烘烤温度为65℃,时间为5.5小时,烘烤后分别粉碎至300目,再将上述粉碎后原料混合均匀,得到中药材混合物,加入矫味剂、保鲜剂和中药材混合物同等重量的蜂蜜(采用枣花蜜)再搅拌均匀挤丸。得到实施例1的追风透骨丸。得到实施例1的大黄蟅虫丸。实施例2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区别仅仅在于:所述的矫味剂由乳糖醇、异麦芽酮糖醇按质量比为1:1搅拌混合均匀得到。得到实施例2的大黄蟅虫丸。实施例3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区别仅仅在于:所述的矫味剂由甘露醇、异麦芽酮糖醇按质量比为1:1搅拌混合均匀得到。得到实施例3的大黄蟅虫丸。实施例4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区别仅仅在于:所述的矫味剂由甘露醇、乳糖醇按质量比为1:1搅拌混合均匀得到。得到实施例4的大黄蟅虫丸。实施例5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区别仅仅在于:所述的保鲜剂由血根碱、石斛碱按质量比为1:1搅拌混合均匀得到。得到实施例5的大黄蟅虫丸。实施例6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区别仅仅在于:所述的保鲜剂由石斛碱、小檗碱按质量比为1:1搅拌混合均匀得到。得到实施例6的大黄蟅虫丸。实施例7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区别仅仅在于:所述的保鲜剂由血根碱、小檗碱按质量比为1:1搅拌混合均匀得到。得到实施例7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大黄蟅虫丸,其特征在于,包括下述重量份的原料制备而成:熟大黄290‑310份、土鳖虫25‑35份、水蛭55‑65份、虻虫40‑50份、蛴螬40‑50份、干漆25‑35份、桃仁110‑130份、苦杏仁110‑130份、黄芩55‑65份、地黄290‑310份、白芍110‑130份、甘草85‑95份。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大黄蟅虫丸,其特征在于,包括下述重量份的原料制备而成:熟大黄290-310份、土鳖虫25-35份、水蛭55-65份、虻虫40-50份、蛴螬40-50份、干漆25-35份、桃仁110-130份、苦杏仁110-130份、黄芩55-65份、地黄290-310份、白芍110-130份、甘草85-95份。2.一种大黄蟅虫丸,其特征在于,由下述重量份的原料制备而成:熟大黄290-310份、土鳖虫25-35份、水蛭55-65份、虻虫40-50份、蛴螬40-50份、干漆25-35份、桃仁110-130份、苦杏仁110-130份、黄芩55-65份、地黄290-310份、白芍110-130份、甘草85-95份、矫味剂0.1-1份、保鲜剂0.5-3.5份。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大黄蟅虫丸,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矫味剂为甘露醇、乳糖醇、异麦芽酮糖醇中一种或多种的混合物。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陆敏佳,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典实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