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乳酸纤维纺丝用的上油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4201044 阅读:80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2-17 15:25
一种聚乳酸纤维纺丝用的上油装置,属于纺丝设备的辅助设施技术领域。包括油盘,设在油盘支架上;油盘供油管,与油盘底板连接,该油盘供油管的供油管出油口探入油盘的油盘腔内;上油轮,支承在聚乳酸纺丝机的机架上,上油轮轴与上油轮驱动装置连接且上油轮的下部探入到油盘腔内;特点:还包括有一用于使油盘内的油剂形成自循环的油盘油剂自循环调节机构和一用于调节油盘内的油剂液位的油盘油剂液位调节螺钉,油盘油剂自循环调节机构与油盘底板连接,同时与油盘腔以及为油泵提供油剂的油箱相通,油盘油剂液位调节螺钉配设在油盘油剂自循环调节机构上。避免油剂变腐而对聚乳酸纤维影响;使由油盘腔内的油剂的液位高低得到调整。

Oiling device for polylactic acid fiber spinning

The utility model relates to an oiling device used for the spinning of polylactic acid fiber, which belongs to the technical field of the auxiliary facilities of spinning equipment. Including pan, pan in the bracket; oil supply pipe, connected with the floor pan, the pan oil supply pipe out of the oil pan into the mouth cavity of oil; oil tanker, supported on a frame of polylactic acid spinning machine, the lower part of oil tanker on the axle and the driving device is connected with the wheel and oil into the oil pan to cavity; features: it also includes a tray for oil to form self circulation oil pan oil self regulating mechanism and a circular tray is used to adjust the oil level of the oil pan oil level adjusting screw, pan oil self circulation adjustment mechanism and a bottom plate connected with the oil, and oil for the oil pump and cavity provide oil tank with oil pan level adjusting screw is arranged on the oil pan oil self circulation adjustment mechanism. Avoid oil rot effect on polylactic acid fiber; the liquid level is adjusted by the cavity of the oil pa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纺丝设备的辅助设施
,具体涉及一种聚乳酸纤维纺丝用的上油装置
技术介绍
前述的聚乳酸是以可再生玉米或葡萄糖作为初始原料,经多道流程最终聚合而成的可降解高分子新材料,美国于2002年正式工业化生产,学术名为PLA。近年来,我国也进入了工业化生产,从而改变了以往依赖进口的局面。前述的聚乳酸纤维纺丝的技术信息可在公开的中国专利文献中见诸,如CN104294384A(聚乳酸纤维超速纺丝工艺)、CN104562252A(聚乳酸纤维高速纺丝、假捻一体化系统)、CN105369417A(聚乳酸纤维复合纺丝工艺及装置)、CN105714391A(聚乳酸双组份复合纤维纺丝工艺)和CN105803565A(聚乳酸消光纤维直接纺丝生产工艺),等等。如业界所知,在聚乳酸纺丝纤维纺丝的过程中需由设置于甬道上的上油装置上油,具体而言,由设置在环吹风冷却工位与拉伸工位(也称牵伸工位)之间上油装置对丝束上油。上油的目的在于:增进纤维内聚性、润湿性、可纺性、消除原丝的静电、调整摩擦系数、赋予纤维平滑性与柔软性等等,使纤维顺利通过牵伸卷绕、加捻、络筒和织造。已有技术中聚乳酸纤维纺丝用的油剂包括主组分和副组分,主组分主要包括平滑剂、抗静电剂和乳化剂,副组分主要包括润湿剂、柔软剂、抱合剂、抗氧剂、分纤剂、渗透剂、pH值调节剂、粘度改善剂、稳定剂、消泡剂和防腐剂等,并且主、副组分通常按质量%比80-90%以及10-20%配制(仅仅是所举的例子)。进而如业界所知,按工艺要求,聚乳酸纤维需在短时间内上足油,然而由于聚乳酸纤维实质上为玉米纤维,玉米纤维的抗油剂腐蚀能力相对脆弱,于是如果上油装置的油盘中的油剂不能充分循环流动,那么极易变腐,变腐的油剂转移至聚乳酸纤维后易出现发霉现象。已有技术中的聚乳酸纤维纺丝用的上油装置由图4所示,包括油盘1;用于向所述油盘1内提供油剂的油盘供油管2,该油盘供油管2的一端与油盘1的油盘底板11连接并且该油盘供油管2的一端的供油管出油口21与油盘1的油盘腔12相通,而油盘供油管2的另一端与油箱7连接,油箱7内的油剂的液位由设在油箱内的浮球阀控制,当液位低时,由浮球阀通过液位开关(传感器)给信号予以控制装置,由控制装置驱使油泵工作,以向油箱内7补油。由上述图4可知,油盘1内的油剂的液位与油箱7的液位相同,即不论油盘2的油盘腔12内的油位高低均取决于油箱7的油位,而油盘1自身不具有对油剂的液位调节的功能,特别是油盘腔12内的油剂无循环能力,即因油剂不流动而易产生变腐情形,影响聚乳酸纤维的品质(霉变导致)。图5所示为已有技术中的具有油剂循环功能的聚乳酸纤维纺丝用的上油装置,包括油盘1;用于向所述油盘1内提供油剂的油盘供油管2,该油盘供油管2的一端与油盘底板11连接并且该油盘供油管2的一端的供油管出油口21与油盘1的油盘腔12相通,而油盘供油管2的另一端经供油总管8与油泵6连接,油泵6与油箱7管路连接;一油盘回油管9,该油管回油管9的上端自油盘底板11伸展到油盘腔12内,而油盘回油管9的另一端通过回油总管91与油箱7连接。由上述图5可知,油盘1的油盘腔12内的油剂在油泵6的工作下是能够循环的,并且油盘腔12内的液位与油箱7的液位不同。缺点之一,油盘腔12内的油剂的液位不能调节;之二,由于油盘回油管9的上端显著探出油盘底板11,因而存在循环回流死角,处于死角部位的油剂极易变腐而对聚乳酸纤维产生影响(霉变所致)。在公开的中国专利文献中可见诸关于纺丝用的上油装置的技术信息,如CN201605359U(一种纺丝上油装置)、CN201942801U(纺丝上油装置)、CN102691116A(一种再生聚酯纤维的纺丝丝束中心上油装置)和CN202945386U(一种纺丝上油装置),等等。并非限于例举的前述专利均不具有既可使油盘腔内的油剂自行循环又能使油盘腔内的油剂的液位依需调节的双重功能。针对上述已有技术,本申请人作了有益的探索与设计,终于形成了下面将要介绍的技术方案并且在采取了保密措施下在本申请人的试验场所进行了模拟试验,结果证明是切实可行的。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任务在于提供一种既有助于使油盘内的油剂循环回流又有利于对油盘内的油剂的液位进行调节的聚乳酸纤维纺丝用的上油装置。本专利技术的任务是这样来完成的,一种聚乳酸纤维纺丝用的上油装置,包括一油盘,该油盘设置在油盘支架上,一用于向所述油盘内提供油剂并且在使用状态下与油泵连接的油盘供油管,该油盘供油管与油盘的油盘底板连接,并且该油盘供油管的供油管出油口探入油盘的油盘腔内;一上油轮,该上油轮在对应于所述油盘的上方的位置通过其上油轮轴转动地支承在聚乳酸纺丝机的机架上,上油轮轴与上油轮驱动装置传动连接并且上油轮的下部探入到所述油盘腔内;特征在于还包括有一用于使所述油盘内的油剂形成自循环的油盘油剂自循环调节机构和一用于调节油盘内的油剂液位的油盘油剂液位调节螺钉,油盘油剂自循环调节机构在对应于所述油盘供油管的一侧的位置与所述油盘底板连接,并且该油盘油剂自循环调节机构同时与油盘腔以及为所述油泵提供油剂的油箱相通,油盘油剂液位调节螺钉配设在油盘油剂自循环调节机构上。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所述油盘供油管的管路上设置有控制阀。在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控制阀为球阀。在本专利技术的又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油盘油剂自循环调节机构包括一油位盘导柱配合座、一调节器和一自然回油调节螺钉,油位盘导柱配合座在对应于所述油盘供油管的一侧的位置以垂直悬臂状态与所述油盘底板背对所述油盘腔的一侧固定,在该油位盘导柱配合座的高度方向的中央位置构成有一配合座回油腔,该配合座回油腔通过油盘回油管与所述油箱相通,调节器由油位盘和油位盘导柱组成,油位盘位于所述油盘腔内,在油位盘上开设有一溢流孔、一改锥让位孔和一自然回油调节螺钉孔,溢流孔位于油位盘的中央位置,改锥让位孔对应于溢流孔的一侧并且与所述的油盘油剂液位调节螺钉相对应,自然回油调节螺钉孔对应于溢流孔的另一侧,油位盘导柱构成于油位盘朝向下的一侧的中央位置,在该油位盘导柱的轴向中央并且在对应于溢流孔的位置开设有一油位盘导柱泄油孔,该油位盘导柱泄油孔同时与溢流孔以及配合座回油腔相通,在油位盘导柱的高度方向的外壁上并且在对应于所述自然回油调节螺钉孔的位置开设有一回油槽,该回油槽通过自然回油调节螺钉孔与所述油盘腔相通并且还同时与所述配合座回油腔相通,自然回油调节螺钉与所述自然回油调节螺钉孔旋配并且该自然回油调节螺钉的下部探入到所述回油槽内,藉由自然回油调节螺钉的调节而使油盘腔内的油剂进入回油槽的流量大小改变;所述的油盘油剂液位调节螺钉的上端在对应于改锥让位孔的位置支承在所述油位盘上,而下端在途经开设在油盘底板上的油盘底板螺孔后旋入至所述油位盘导柱配合座。在本专利技术的再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对应于所述改锥让位孔的下方的位置构成有一六角头支承台阶槽,在所述油盘油剂液位调节螺钉的上端构成有一调节螺钉六角头,该调节螺钉六角头与六角头支承台阶槽相配合。在本专利技术的还有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油位盘导柱配合座的上部扩设有一配合座固定盘,该配合座固定盘与所述油盘底板背对所述油盘腔的一侧固定。在本专利技术的更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所述的配合座固定盘上并且在对应于所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聚乳酸纤维纺丝用的上油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聚乳酸纤维纺丝用的上油装置,包括一油盘(1),该油盘(1)设置在油盘支架(13)上,一用于向所述油盘(1)内提供油剂并且在使用状态下与油泵(6)连接的油盘供油管(2),该油盘供油管(2)与油盘(1)的油盘底板(11)连接,并且该油盘供油管(2)的供油管出油口(21)探入油盘(1)的油盘腔(12)内;一上油轮(3),该上油轮(3)在对应于所述油盘(1)的上方的位置通过其上油轮轴(31)转动地支承在聚乳酸纺丝机的机架上,上油轮轴(31)与上油轮驱动装置传动连接并且上油轮(3)的下部探入到所述油盘腔(12)内;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一用于使所述油盘(1)内的油剂形成自循环的油盘油剂自循环调节机构(4)和一用于调节油盘(1)内的油剂液位的油盘油剂液位调节螺钉(5),油盘油剂自循环调节机构(4)在对应于所述油盘供油管(2)的一侧的位置与所述油盘底板(11)连接,并且该油盘油剂自循环调节机构(4)同时与油盘腔(12)以及为所述油泵(6)提供油剂的油箱(7)相通,油盘油剂液位调节螺钉(5)配设在油盘油剂自循环调节机构(4)上。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聚乳酸纤维纺丝用的上油装置,包括一油盘(1),该油盘(1)设置在油盘支架(13)上,一用于向所述油盘(1)内提供油剂并且在使用状态下与油泵(6)连接的油盘供油管(2),该油盘供油管(2)与油盘(1)的油盘底板(11)连接,并且该油盘供油管(2)的供油管出油口(21)探入油盘(1)的油盘腔(12)内;一上油轮(3),该上油轮(3)在对应于所述油盘(1)的上方的位置通过其上油轮轴(31)转动地支承在聚乳酸纺丝机的机架上,上油轮轴(31)与上油轮驱动装置传动连接并且上油轮(3)的下部探入到所述油盘腔(12)内;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一用于使所述油盘(1)内的油剂形成自循环的油盘油剂自循环调节机构(4)和一用于调节油盘(1)内的油剂液位的油盘油剂液位调节螺钉(5),油盘油剂自循环调节机构(4)在对应于所述油盘供油管(2)的一侧的位置与所述油盘底板(11)连接,并且该油盘油剂自循环调节机构(4)同时与油盘腔(12)以及为所述油泵(6)提供油剂的油箱(7)相通,油盘油剂液位调节螺钉(5)配设在油盘油剂自循环调节机构(4)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乳酸纤维纺丝用的上油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油盘供油管(2)的管路上设置有控制阀(22)。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聚乳酸纤维纺丝用的上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控制阀(22)为球阀。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乳酸纤维纺丝用的上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油盘油剂自循环调节机构(4)包括一油位盘导柱配合座(41)、一调节器(42)和一自然回油调节螺钉(43),油位盘导柱配合座(41)在对应于所述油盘供油管(2)的一侧的位置以垂直悬臂状态与所述油盘底板(11)背对所述油盘腔(12)的一侧固定,在该油位盘导柱配合座(41)的高度方向的中央位置构成有一配合座回油腔(411),该配合座回油腔(411)通过油盘回油管(9)与所述油箱(7)相通,调节器(42)由油位盘(421)和油位盘导柱(422)组成,油位盘(421)位于所述油盘腔(12)内,在油位盘(421)上开设有一溢流孔(4211)、一改锥让位孔(4212)和一自然回油调节螺钉孔(4213),溢流孔(4211)位于油位盘(421)的中央位置,改锥让位孔(4212)对应于溢流孔(4211)的一侧并且与所述的油盘油剂液位调节螺钉(5)相对应,自然回油调节螺钉孔(4213)对应于溢流孔(4211)的另一侧,油位盘导柱(422)构成于油位盘(421)朝向下的一侧的中央位置,在该油位盘导柱(422)的轴向中央并且在对应于溢流孔(4211)的位置开设有一油位盘导柱泄油孔(4221),该油位盘导柱泄油孔(4221)同时与溢流孔(4211)以及配合座回油腔(411)相通,在油位盘导柱(42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樊海彬王维平郭利清杜祎新刘薇杨新华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金泉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