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光源和显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4168427 阅读:224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2-12 15:39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背光源和显示装置,包括导光板和设置在该导光板上的光学膜材,该光学膜材包括由上而下依次设置的上棱镜片、下棱镜片和扩散片。背光源还包括遮光胶层,该遮光胶层位于导光板除了其入光侧之外的其余三侧,且包括水平部和垂直部,二者相互连接形成直角,其中,水平部粘贴在光学膜材上表面的边缘区域;垂直部粘贴在导光板的侧面。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背光源,其可以解决光学薄膜移位以及显示装置的可视区域边缘出现亮线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显示
,具体地,涉及一种背光源和显示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显示装置的屏幕尺寸逐渐变大,显示边框逐渐变窄,给消费者带来了极致的视觉和触觉体验。但是也给显示装置的主要部件:显示模组的设计带来了极大挑战。由于显示边框越做越窄,显示模组的可视区侧边容易出现亮线,影响画面效果。同时,光学膜材以及显示屏的粘接固定面积越来越小,导致在进行震动跌落测试时,很容易出现光学膜材移位以及显示屏与背光分离,从而出现漏光现象。图1为现有的背光源的局部结构图。请参阅图1,背光源包括由下而上依次设置的导光板7、光学膜材8、下偏光片3、阵列基板4、彩膜基板5和上偏光片6,以及胶框1和分别与光学膜材8和胶框1粘接的遮光胶带2。随着显示边框逐渐变窄,胶框1的宽度越来越小,导致遮光胶带2与胶框1之间没有足够的搭接面积,以及遮光胶带2与光学膜材8之间也没有足够的搭接面积,从而很容易出现光学膜材8移位的问题。此外,由于导光板7与胶框1之间具有间隙,导光板7中的光线在经过多次折射之后,一部分光线会自导光板7入光侧的对侧折射出去,并经由胶框1反射,反射出来的光线会导致人眼在一定角度下能够看见显示装置的可视区域边缘出现亮线,从而影响显示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提出了一种背光源和显示装置,其可以解决光学薄膜移位以及显示装置的可视区域边缘出现亮线的问题。为实现本专利技术的目的而提供一种背光源,包括导光板和设置在所述导光板上的光学膜材,所述光学膜材包括由上而下依次设置的上棱镜片、下棱镜片和扩散片。还包括遮光胶层,所述遮光胶层位于所述导光板除了其入光侧之外的其余三侧,且包括水平部和垂直部,二者相互连接形成直角,其中,所述水平部粘贴在所述光学膜材上表面的边缘区域;所述垂直部粘贴在所述导光板的侧面。优选的,还包括位于所述导光板的入光侧的灯条柔性电路板,和粘贴在所述灯条柔性电路板下表面的双面胶层,其中,所述灯条柔性电路板的一部分通过所述双面胶层粘贴在所述扩散片上表面的边缘区域;所述双面胶层是不透明的。优选的,在所述下棱镜片位于所述导光板的入光侧的一端设置有凸部,且对应地在所述灯条柔性电路板与所述下棱镜片相对的一端设置有凹部,所述凸部位于所述凹部内,且粘贴在所述双面胶层上。优选的,所述凸部包括分别位于所述下棱镜片的两个边角处的两个凸块;所述凹部为两个,且位置与所述两个凸块的位置一一对应。优选的,在所述光学膜材的上表面由下而上依次设置有下偏光片、阵列基板、彩膜基板和上偏光片。优选的,在所述导光板的入光侧设置有胶框。作为另一个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背光源,所述背光源采用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上述背光源。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背光源,其在导光板上除了其入光侧之外的其余三侧设置遮光胶层,该遮光胶层包括相互连接形成直角的水平部和垂直部,该水平部粘贴在光学膜材上表面的边缘区域,垂直部粘贴在导光板的侧面。这现有的背光源相比,取消了在导光板除了其入光侧之外的其余三侧设置的胶框,而采用上述遮光胶层代替,而且通过其水平部粘贴在光学膜材上表面的边缘区域,垂直部粘贴在导光板的侧面,可以使遮光胶层分别与光学膜材和导光板之间均具有足够的搭接面积,从而可以避免光学膜材移位。此外,通过使用上述遮光胶层代替现有的胶框,还可以解决显示装置的可视区域边缘出现亮线的问题,从而可以改善显示效果。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显示装置,其通过采用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上述背光源,可以解决光学薄膜移位以及显示装置的可视区域边缘出现亮线的问题,从而可以改善显示效果。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的背光源的局部结构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源除导光板入光侧之外的其中一侧的局部结构图;图3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源的导光板入光侧的局部结构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采用的下棱镜片和灯条柔性电路板的俯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来对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背光源和显示装置进行详细描述。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源除导光板入光侧之外的其中一侧的局部结构图。请参阅图2,背光源包括导光板17、设置在该导光板17上的光学膜材18以及遮光胶层12。其中,光学膜材18包括由上而下依次设置的上棱镜片181、下棱镜片182和扩散片183。此外,在光学膜材18的上表面由下而上依次设置有下偏光片13、阵列基板14、彩膜基板15和上偏光片16。遮光胶层12位于导光板17除了其入光侧之外的其余三侧,且包括水平部121和垂直部122,二者相互连接形成直角,其中,水平部121粘贴在上棱镜片181的上表面的边缘区域;垂直部122粘贴在导光板17的侧面。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源与现有技术相比,取消了在导光板除了其入光侧之外的其余三侧设置的胶框,而采用上述遮光胶层12代替,可以解决因该胶框引起的显示装置的可视区域边缘出现亮线的问题,从而可以改善显示效果。而且,通过将水平部121粘贴在上棱镜片181上表面的边缘区域,垂直部122粘贴在导光板17的侧面,可以使遮光胶层12分别与光学膜材18和导光板17之间均具有足够的搭接面积,从而可以避免光学膜材18移位。需要说明的是,为了适应遮光胶层12的直角结构,应适当增大导光板17除了其入光侧之外的其余三侧的长度,以确保垂直部122能够与导光板17的侧面完全贴合。图3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源的导光板入光侧的局部结构图。请参阅图3,在导光板17的入光侧,背光源还包括胶框21、灯条20、灯条柔性电路板22、双面胶层19和入光侧遮光胶层23。其中,双面胶层19是不透明的,例如采用黑色胶,其粘贴在灯条柔性电路板22的下表面。灯条柔性电路板22的一部分(图3中灯条柔性电路板22的右端部分)通过双面胶层19粘贴在扩散片183上表面的边缘区域,从而提高扩散片183的稳固性,避免其发生移位。同时,由于双面胶层19覆盖导光板17的楔形部分所在区域,可以遮挡自该区域折射出的光线,从而可以避免显示装置的可视区域边缘出现亮线,进而可以改善显示效果。由此,上述双面胶层19不仅可以代替现有技术中设置在扩散片上的黑色胶条的作用,而且可以提高扩散片183的稳固性。优选的,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采用的下棱镜片和灯条柔性电路板的俯视图。请参阅图4,在下棱镜片182位于导光板17的入光侧的一端设置有凸部182a,且对应地在灯条柔性电路板22与下棱镜片182相对的一端设置有凹部,凸部182a位于该凹部内,且粘贴在双面胶层19上,从而可以起到固定下棱镜片182的作用,提高下棱镜片182的稳固性,避免其发生移位。在本实施例中,凸部182a包括分别位于下棱镜片182的两个边角处的两个凸块;与之相对应的,上述凹部为两个,且位置与这两个凸块的位置一一对应。但是本专利技术并不局限于此,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设计凸部182a的数量和位置,并使凹部的数量和位置与凸部一一对应即可。在本实施例中,入光侧遮光胶层23粘贴在灯条柔性电路板22的上表面,且入光侧遮光胶层23的一端(图3中入光侧遮光胶层23的右端)延伸至与上棱镜片181的上表面,并与之粘接,入光侧遮光胶层23的对侧一端(图3中入光侧遮光胶层23的左端)延伸至胶框1所在位置处,用以起到固定上棱镜片181的作用。作为另一个技术方案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背光源和显示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背光源,包括导光板和设置在所述导光板上的光学膜材,所述光学膜材包括由上而下依次设置的上棱镜片、下棱镜片和扩散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遮光胶层,所述遮光胶层位于所述导光板除了其入光侧之外的其余三侧,且包括水平部和垂直部,二者相互连接形成直角,其中,所述水平部粘贴在所述光学膜材上表面的边缘区域;所述垂直部粘贴在所述导光板的侧面。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背光源,包括导光板和设置在所述导光板上的光学膜材,所述光学膜材包括由上而下依次设置的上棱镜片、下棱镜片和扩散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遮光胶层,所述遮光胶层位于所述导光板除了其入光侧之外的其余三侧,且包括水平部和垂直部,二者相互连接形成直角,其中,所述水平部粘贴在所述光学膜材上表面的边缘区域;所述垂直部粘贴在所述导光板的侧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源,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位于所述导光板的入光侧的灯条柔性电路板,和粘贴在所述灯条柔性电路板下表面的双面胶层,其中,所述灯条柔性电路板的一部分通过所述双面胶层粘贴在所述扩散片上表面的边缘区域;所述双面胶层是不透明的。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源,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蔡修军张彦超王大威任健
申请(专利权)人: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