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纸幅传送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148649 阅读:52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2-11 11:10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湿纸幅传送带,能提高湿纸幅负载表面的防污性和辊侧树脂层的耐磨性。湿纸幅传送带(TB10)用于对湿纸幅(WW)进行传送,由湿纸幅负载侧树脂层(22)和辊侧树脂层(23)所构成,构成湿纸幅负载侧树脂层的树脂材料(221)的水溶胀率与构成辊侧树脂层的树脂材料(231)的水溶胀率不相同,构成湿纸幅负载侧树脂层的树脂材料的水溶胀率为2.0%以上,构成辊侧树脂层的树脂材料的水溶胀率为10.0%以下。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在抄纸机上使用的湿纸幅传送带(也称为转印带)。
技术介绍
从纸的原料中去除水分的抄纸机一般都具备网部、压榨部、以及干燥部。沿着湿纸幅的传送方向按照网部、压榨部、以及干燥部的顺序来配置上述的网部、压榨部、以及干燥部。当前,关于在压榨部中的湿纸幅的传递,已知有以闭式引纸的方式进行湿纸幅的传递的闭式引纸抄纸机。在这种闭式引纸抄纸机的压榨部中,由于将湿纸幅载放在抄纸用毛毡或湿纸幅传送带上的状态下进行传送,不存在湿纸幅单独行进的地方,防止了发生“纸断”。因此,闭式引纸抄纸机在高速运行适应性和操作稳定方面相当优异。基于图5,对典型的闭式引纸抄纸机的压榨部的一个例子进行说明。在图中,以虚线示出的湿纸幅WW由网部的网WF、压榨部的压榨毛毡PF1、PF2、PF3、湿纸幅传送带TB、干燥部的干燥部合成网DF所支撑从左向右进行传送。由此一来,在闭式引纸抄纸机中不存在湿纸幅没有被支撑的部分。这些网WF、压榨毛毡PF1、PF2、PF3、湿纸幅传送带TB、干燥部合成网DF如现有的方式构成无端状的带状体,由导辊GR所支撑。此外,图中的压榨辊PR1、PR2、PR3、靴板PS、靴型压榨用带SB、真空辊SR都是现有的结构。而且,压榨辊PR1、PR2构成第一压榨部分PP1,与压榨辊PR3对应的凹状的靴板PS经由靴型压榨用带SB和压榨辊PR3一同构成第二压榨部分PP2。这里对所述闭式引纸抄纸机中的湿纸幅WW的行进状况进行说明。此外,由于湿纸幅WW当然是采用连续的结构,因此对于湿纸幅WW的一部分的移动状况进行说明。首先,湿纸幅WW依次通过网部的网WF、压榨部的压榨毛毡PF1、第一压榨部分PP1,从压榨毛毡PF2向压榨毛毡PF3.移交。然后从压榨毛毡PF2向第二压榨部分PP2传送。在第二压榨部分PP2,湿纸幅WW以被压榨毛毡PF3和湿纸幅传送带TB夹在中间的状态经由靴型压榨用带SB以靴板PS和压榨辊PR3进行加压。此时,构成为压榨毛毡PF3透水性高而湿纸幅传送带TB透水性非常低。因此在第二压榨部分PP2中来自湿纸幅WW的水分转移到压榨毛毡PF3。由于在离开第二压榨部分PP2之后立刻突然从压力下得到解放,压榨毛毡PF3、湿纸幅WW、湿纸幅传送带TB的体积发生膨胀。由于该膨胀和构成湿纸幅WW的棉絮纤维的毛细现象,会产生压榨毛毡PF3中的一部分水分转移到湿纸幅WW的所谓的“再湿润现象”。但是,由于湿纸幅传送带TB的透水性非常低,其内部无法保持水分。因此,几乎不会从湿纸幅传送带TB发生再湿润现象,湿纸幅传送带TB对于提高湿纸幅的脱水效率作出了贡献。然后,湿纸幅WW由真空辊SR吸着由干燥部合成网DF向干燥部传送。此时,对于湿纸幅传送带TB,在要求离开第二压榨部分PP2之后湿纸幅WW以粘着在湿纸幅负载树脂层的湿纸幅负载表面(外周面)的状态进行传送这样的功能(湿纸幅粘着性)和向下一个部分移交湿纸幅WW时平滑地剥离湿纸幅的功能(湿纸幅剥离性)的同时,还要求湿纸幅所含的污垢成分(上浆剂或填料等、以及它们的反应物等)不会附着、积蓄在湿纸幅负载表面的功能(防污性)。而且,由于湿纸幅传送带TB被多根导辊GR和压榨毛毡PR3所支撑,对于辊侧树脂层的辊接触表面(内周面)的耐磨性有特别要求。为了提高这种湿纸幅负载表面的湿纸幅粘着性和湿纸幅剥离性、即提高湿纸幅传送性,也为了提高辊侧树脂层的耐磨性,现有一些对湿纸幅传送带的研究(例如专利文献1~5)。在专利文献1~3中研究了这样一种传送带,通过将带的表面粗糙度Ra或Rz设定在预定的范围内,从而提高了湿纸幅传送性。在专利文献4中研究了这样一种传送带,通过将带的外侧层设为有多孔性来提高湿纸幅传送性。在专利文献5中研究了这样一种传送带,通过以含有低熔点尼龙的棉絮纤维构成辊侧层,将该辊侧层的辊接触表面进行熔融形成沉积层来提高辊侧层的耐磨性。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平6-57678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特开2014-62337号公报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特开2014-62338号公报专利文献4:欧洲专利申请公开第1069235号说明书专利文献5:日本专利特开2009-127134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然而,在纸的原料变化和抄纸机的运行条件日益变得苛刻的环境下,需要提高湿纸幅负载表面的防污性和辊接触表面的耐磨性。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优异的湿纸幅负载表面的防污性和辊接触表面的耐磨性的湿纸幅传送带。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的专利技术人们在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所需进行的探讨中得到了如下发现:构成湿纸幅传送带的湿纸幅负载表面或辊接触表面的各树脂层的树脂材料的水溶胀率与湿纸幅负载表面的防污性和辊接触表面的耐磨性有很大的关联。然后本专利技术的专利技术人们对提高湿纸幅负载表面的防污性和辊接触表面的耐磨性进行的探讨还得到了如下发现:通过将构成湿纸幅传送带的湿纸幅负载表面或辊接触表面的各树脂层的树脂材料的水溶胀率设在预定的范围之内,能得到优异的湿纸幅负载表面的防污性和辊接触表面的耐磨性,得到了本专利技术。即本专利技术与下述技术相关。(1)一种用于对湿纸幅进行传送的湿纸幅传送带,具有湿纸幅负载侧树脂层和辊侧树脂层,该湿纸幅负载侧树脂层具有湿纸幅负载表面,该湿纸幅负载表面对湿纸幅进行负载,该辊侧树脂层具有辊接触表面,构成湿纸幅负载侧树脂层的树脂材料的水溶胀率与构成辊侧树脂层的树脂材料的水溶胀率不相同,构成湿纸幅负载侧树脂层的树脂材料的水溶胀率为2.0%以上,构成辊侧树脂层的树脂材料的水溶胀率为10.0%以下。(2)在(1)所记载的湿纸幅传送带中,构成湿纸幅负载侧树脂层的树脂材料的水溶胀率为3.7%以上。(3)在(1)所记载的湿纸幅传送带中,构成辊侧树脂层的树脂材料的水溶胀率为5.0%以下。(4)在(1)所记载的湿纸幅传送带中,构成辊侧树脂层的树脂材料的水溶胀率为3.6%以下。(5)在(1)所记载的湿纸幅传送带中,构成辊侧树脂层的树脂材料的水溶胀率为2.5%以下。(6)在(1)所记载的湿纸幅传送带中,构成辊侧树脂层的树脂材料的水溶胀率比构成湿纸幅负载侧树脂层的树脂材料的水溶胀率小。专利技术的效果根据以上结构,能提供一种防止湿纸幅传送带的湿纸幅负载表面的污垢的附着、积蓄,还提高了辊接触表面的耐磨性的湿纸幅传送带。附图说明图1是示出本专利技术的适宜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湿纸幅传送带的一个例子的横剖面图。图2是示出本专利技术的湿纸幅传送带的制造方法(层叠工序)的适宜的实施方式的一个例子的简略图。图3是示出本专利技术的湿纸幅传送带的制造方法(研磨工序)的适宜的实施方式的一个例子的简略图。图4是示出湿纸幅传送带的评价装置的简略图。图5是示出以抄纸机的压榨部的一个例子为主的简略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一面参照附图一面对于本专利技术的湿纸幅传送带进行详细说明。首先,对于本专利技术的湿纸幅传送带进行说明。图1是示出本专利技术的适宜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湿纸幅传送带的一个例子的横剖面图。此外,在图1中,为了便于理解,虽然记载了应被传送的湿纸幅WW,但是不用说其并不属于湿纸幅传送带TB10的结构。另外,图中的各部件为了便于说明强调了其适宜的大小,但这并不表示实际中各部件的比率和大小。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机器方向(Machine Direction)称为“M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湿纸幅传送带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对湿纸幅进行传送的湿纸幅传送带,其特征在于,具有湿纸幅负载侧树脂层和辊侧树脂层,该湿纸幅负载侧树脂层具有湿纸幅负载表面,该湿纸幅负载表面对湿纸幅进行负载,该辊侧树脂层具有辊接触表面,构成湿纸幅负载侧树脂层的树脂材料的水溶胀率与构成辊侧树脂层的树脂材料的水溶胀率不相同,构成湿纸幅负载侧树脂层的树脂材料的水溶胀率为2.0%以上,构成辊侧树脂层的树脂材料的水溶胀率为10.0%以下。

【技术特征摘要】
2015.05.28 JP 2015-1197541.一种用于对湿纸幅进行传送的湿纸幅传送带,其特征在于,具有湿纸幅负载侧树脂层和辊侧树脂层,该湿纸幅负载侧树脂层具有湿纸幅负载表面,该湿纸幅负载表面对湿纸幅进行负载,该辊侧树脂层具有辊接触表面,构成湿纸幅负载侧树脂层的树脂材料的水溶胀率与构成辊侧树脂层的树脂材料的水溶胀率不相同,构成湿纸幅负载侧树脂层的树脂材料的水溶胀率为2.0%以上,构成辊侧树脂层的树脂材料的水溶胀率为10.0%以下。2.如权利要求1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井上健二梅原亮田村蓝菅原裕太荻岛知世
申请(专利权)人:市川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