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线束端子连接结构及动力电池模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091437 阅读:182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2-02 16:12
本申请涉及一种线束端子连接结构及动力电池模组,其中,线束端子连接结构包括线束连接端、过渡结构以及模组连接端,所述线束连接端为管状结构,所述线束连接端用于压紧处于其内部的线束端子,所述线束连接端和所述模组连接端分别与所述过渡结构的两端相连。本申请所提供的线束端子连接结构及动力电池模组,线束端子连接结构的线束连接端和模组连接端通过过渡结构连接,由于线束连接端为中空管状结构,可以将线束端子直接插入线束连接端内,并通过挤压线束连接端使其压紧线束端子,本申请的线束端子连接结构无需采用螺栓连接线束端子,简化了线束端子与模组正负极的装配难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申请涉及电池
,尤其涉及一种简化装配难度的线束端子连接结构及动力电池模组
技术介绍
近些年,随着电动车动力电池模组行业的不断发展,动力电池模组的容量越来越高,其行驶里程与传统汽车的差距也逐年缩小。然而,伴随着动力电池模组容量的不断增高,对电池各部分电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电路连接点是出现问题的频率较高的部分,也成为了设计中不容忽视的难点。现有的线束端子均是在线束前端设置连接金属片,但是连接金属片无法伸入模组高压保护盖内,需要采用一转接铜巴将汽车动力电池模组的模组输出端与线束端子进行连接,铜巴需要利用螺栓连接与线束端子进行连接,但是采用这种连接方式增加了线束端子与模组输出端(正极输出端、负极输出端)的装配难度,线束端子与转接铜巴之间的连接可靠性无法得到较好的保障。
技术实现思路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线束端子连接结构及动力电池模组,其有效解决了现有的线束端子连接结构存在的装配繁琐的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线束端子连接结构,包括线束连接端、过渡结构以及模组连接端,所述线束连接端为管状结构,所述线束连接端用于压紧处于其内部的线束端子,所述线束连接端和所述模组连接端分别与所述过渡结构的两端相连。优选的,所述过渡结构相对于所述模组连接端倾斜设置,且所述线束连接端位于所述模组连接端的上方。优选的,所述模组连接端为板状结构,所述线束连接端与所述模组连接端形成一夹角α,所述夹角的度数为0°≤α≤90°。优选的,所述模组连接端与所述过渡结构形成一夹角β,所述夹角的度数为120°≤β≤150°。优选的,所述过渡结构与所述线束连接端相连的一端为中空管状结构,所述过渡结构与所述模组连接端相连的一端为板状结构,沿着所述线束连接端至所述模组连接端的方向,所述过渡结构与所述线束连接端相连的一端的管径逐渐减小且由中空管状结构过渡为板状结构。优选的,所述过渡结构和所述模组连接端均为实心板状结构。优选的,所述过渡结构和所述模组连接端均具有空腔且所述空腔与所述线束连接端的管腔相贯通。优选的,所述线束连接端、所述过渡结构以及所述模组连接端为一体冲压成型结构。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动力电池模组,包括模组输出端、模组高压保护盖、线束端子以及上述的线束端子连接结构,所述线束连接端位于所述模组高压保护盖的外部,所述线束端子插设在所述线束连接端内,所述过渡结构穿过所述模组高压保护盖,所述模组连接端与所述模组输出端相连。优选的,所述模组连接端设置有固定孔,所述模组连接端与所述模组输出端通过穿过所述固定孔的螺栓相连。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达到以下有益效果:本申请所提供的线束端子连接结构及动力电池模组,线束端子连接结构的线束连接端和模组连接端通过过渡结构连接,由于线束连接端为中空管状结构,可以将线束端子直接插入线束连接端内,并通过挤压线束连接端使其压紧线束端子,本申请的线束端子连接结构无需采用螺栓连接线束端子,简化了线束端子与模组正负极的装配难度。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的,并不能限制本申请。附图说明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线束端子连接结构的示意图一;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线束端子连接结构的示意图二;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动力电池模组的局部图;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动力电池模组的立体图。1、线束连接端;2、过渡结构;3、模组连接端;4、模组输出端;5、模组高压保护盖;6、固定孔;7、螺栓。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申请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申请的原理。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文中“前”、“后”、“左”、“右”、“上”、“下”均以附图中的线束端子连接结构的放置状态为参照。如图1-4所示,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线束端子连接结构,包括线束连接端1、过渡结构2以及模组连接端3,线束连接端1可以是管状结构,线束连接端1用于连接线束端子(图中未示出),模组连接端3用于连接模组输出端4,线束连接端1用于压紧处于其内部的线束端子,线束连接端1能够被挤压形变,并能够压紧处于其内部的线束端子,线束连接端1和模组连接端3分别与过渡结构2的两端相连并分布在过渡结构2的不同侧。本申请的线束连接端1可以用来插设线束端子,并在线束端子插入线束连接端1后,可以通过施加外力挤压线束连接端1使其管径缩小至将线束端子压紧,从而实现对线束端子的紧固,使线束端子与线束连接端1相连接,进而与模组输出端4实现连接。由于模组输出端4与模组高压保护盖5之间存在一定距离,如图3所示,为了顺利使线束端子连接结构能够伸入模组高压保护盖5内,实现模组连接端3与模组输出端4的连接,本申请将过渡结构2设置为相对于模组连接端3倾斜设置的结构,且线束连接端1位于模组连接端3的上方。本申请中倾斜的过渡结构2可以避让动力电池模组的外壳侧壁,使线束端子连接结构能够更容易的与模组输出端4连接。如图1-2所示,为了适用于不同方向的线束端子的连接,本申请中的模组连接端3为板状结构且具有主平面,线束连接端1与模组连接端3形成一夹角α,夹角的度数可以在0°≤α≤90°范围内,优选的夹角度数是0°或90°。为了便于线束端子连接结构与动力电池模组的模组输出端的配合,本申请中的模组连接端3与过渡结构2形成一夹角β,夹角的度数为120°≤β≤150°。为了便于加工,本申请的过渡结构2与线束连接端1相连的一端可以是中空管状结构,过渡结构2与模组连接端3相连的一端为板状结构,由于模组连接端3需要与模组输出端4进行螺栓7紧固连接,因此过渡结构2与模组连接端3相连的一端可以是板状,可以增强二者的连接强度,沿着线束连接端1至模组连接端3的方向,过渡结构2与线束连接端1相连的一端的管径逐渐减小且由中空管状结构过渡为板状结构。沿过渡结构2的纵切面剖切,过渡结构2的外周由直线和曲线形成。为了便于装配,本申请中线束连接端1与模组连接端3之间的高度差为15-40mm。为了进一步加强模组连接端3与模组输出端4的连接强度,本申请中过渡结构2和模组连接端3均可以是实心板状结构,实心板状的过渡结构2可以保障模组与线束端子之间的连接紧密性,从而保证动力电池模组的安全性能。本申请可以采用一体冲压工艺将金属管冲压成线束端子连接结构,采用上述工艺加工后的过渡结构2和模组连接端3均具有空腔且空腔与线束连接端1的管腔相贯通。而且采用上述工艺得到的线束端子连接结构为一体结构,避免分体结构需要采用焊接等连接方式进行各部分的连接,简化了加工工艺。如图4所示,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动力电池模组,还包括模组输出端4、模组高压保护盖5、线束端子以及上述的线束端子连接结构,线束连接端1位于所述模组高压保护盖5的外部,线束端子插设在线束连接端1内,过渡结构2穿过模组高压保护盖5,模组连接端3与模组输出端4相连。具有上述线束端子连接结构的动力电池模组的电路连接得到了保障,提高了动力电池模组的安全系数。本申请的电池模组中的模组连接端3还设置有固定孔6,固定孔6可以用于插设螺栓7,模组连接端3与模组输出端4通过螺栓7穿过固定孔6相连,从而使模组连接端3与模组输出端4固定连接。本申请所提供的线束端子连接结构及动力电池模组,线束端子连接结构的线束连接端1和模组连接端3通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线束端子连接结构及动力电池模组

【技术保护点】
一种线束端子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线束连接端、过渡结构以及模组连接端,所述线束连接端为管状结构,所述线束连接端用于压紧处于其内部的线束端子,所述线束连接端和所述模组连接端分别与所述过渡结构的两端相连。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线束端子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线束连接端、过渡结构以及模组连接端,所述线束连接端为管状结构,所述线束连接端用于压紧处于其内部的线束端子,所述线束连接端和所述模组连接端分别与所述过渡结构的两端相连。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束端子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结构相对于所述模组连接端倾斜设置,且所述线束连接端位于所述模组连接端的上方。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束端子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模组连接端为板状结构,所述线束连接端与所述模组连接端形成一夹角α,所述夹角的度数为0°≤α≤90°。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线束端子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模组连接端与所述过渡结构形成一夹角β,所述夹角的度数为120°≤β≤150°。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线束端子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结构与所述线束连接端相连的一端为中空管状结构,所述过渡结构与所述模组连接端相连的一端为板状结构,沿着所述线束连接端至所述模组连接端的方向,所述过渡结构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彬彬陈宜锋赵东炎
申请(专利权)人: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