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收笔的万用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084820 阅读:105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2-01 13:4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自动收笔的万用表,包括表身、红表笔和黑表笔,红表笔和黑表笔均连接有信号线,表身正面设有档位开关、表头和三个选择按钮,选择按钮为20A按钮、MA按钮和V/Ω按钮,通过选择按钮选择测量量程档位;表身内左右侧还设有两个弹簧腔,弹簧腔内均设有发条弹簧和绕线柱;红表笔和黑表笔的信号线均穿绕过发条弹簧并固定缠绕在绕线柱上,表身内下端两侧还开有收纳红表笔和黑表笔的表笔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不使用时,表笔收纳在表笔槽内,易于携带;测量时按下按钮可快速切换测量档位和量程,无需重复插拔表笔插头,延长使用寿命;使用完成后表笔将自动收回表笔槽内,无需整理,方便快捷。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电子仪表,具体是一种自动收笔的万用表
技术介绍
万用表是电力电子等部门不可缺少的测量仪表,一般以测量电压、电流和电阻为主要目的,是一种多功能、多量程的测量仪表。现有的万用表测量表笔和万用表本体为分离结构,一般是收纳在专用的收纳箱内分开放置,但是人们在使用时,一般都是直接拿着表体和表笔前往测量地点进行测量,而为了方便携带,表笔则是直接通过电线缠绕在表体,这样不仅电线容易打结,在测量时需要浪费时间整理,而且尖锐的表笔直接暴露在外容易捅伤人体,此外,万用表测量使用时需要根据所测数据来回的插拔表笔的插头,不仅麻烦,还很容易造成表笔插头和插孔的机械损伤,缩短万用表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使用方便,表笔自动整理收纳不暴露在外,且测量无需往复插拔插头的自动收笔的万用表,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自动收笔的万用表,包括表身、红表笔和黑表笔,所述红表笔和黑表笔均连接有信号线,所述表身正面设有档位开关,表身上档位开关上方设有表头,表身上档位开关下方设有20A按钮、MA按钮和V/Ω按钮,所述20A按钮、MA按钮和V/Ω按钮在表身上水平均匀布置;所述表身内设有主电极、COM电极、20A电极、MA电极和V/Ω电极,主电极与20A按钮和20A电极串联接线,主电极与MA按钮和MA电极串联接线,主电极与V/Ω按钮和V/Ω电极串联接线;所述表身内左右侧还设有两个弹簧腔,弹簧腔内均设有发条弹簧和绕线柱,弹簧腔下端均开有两个开口;所述红表笔的信号线经左侧弹簧腔下端的一个开口进入弹簧腔内穿绕过发条弹簧并固定缠绕在绕线柱上,又经左侧弹簧腔下端的另一个开口引出弹簧腔与主电极电性连接;所述黑表笔的信号线经右侧弹簧腔下端的一个开口
进入弹簧腔内穿绕过发条弹簧并固定缠绕在绕线柱上,又经右侧弹簧腔下端的另一个开口引出弹簧腔与COM电极电性连接;所述表身内下端两侧还开有收纳红表笔和黑表笔的表笔腔,表笔腔上端均开有供信号线穿过的开口。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红表笔和黑表笔形状结构相同。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左右侧两个弹簧腔内的发条弹簧处于初始状态时,红表笔和黑表笔均完全收纳于表笔腔内。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不使用时,表笔均收纳在表笔槽内,易于携带,且表笔尖锐端不暴露在外,可避免刺伤人体,使用时拉出即可,可根据需要拉至所需长度,使用方便;当需要测量时,通过按下按钮可方便的切换测量档位和量程,无需重复插拔表笔插头,延长使用寿命;使用完成后,松开表笔,两表笔将自动收回表笔槽内,无需整理,方便快捷。附图说明图1为一种自动收笔的万用表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一种自动收笔的万用表的正视图。图中:表身-1、红表笔-2、黑表笔-3、信号线-4、档位开关-5、表头-6、20A按钮-7、MA按钮-8、V/Ω按钮-9、主电极-10、COM电极-11、20A电极-12、MA电极-13、V/Ω电极-14、弹簧腔-15、发条弹簧-16、绕线柱-17、表笔腔-18。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地说明。请参阅图1-2,一种自动收笔的万用表,包括表身1、红表笔2和黑表笔3,所述红表笔2和黑表笔3形状结构相同,红表笔2和黑表笔3均连接有信号线4,所述表身1正面设有档位开关5,表身1上档位开关5上方设有表头6,表身1上档位开关5下方设有20A按钮7、MA按钮8和V/Ω按钮9,所述20A按钮7、MA按钮8和V/Ω按钮9在表身1上水平均匀布置;所述表身1内设有主电极10、COM电极11、20A电极12、MA电极13和V/Ω电极14,主电极10与20A按钮7和20A电极12串联接线,主电极10与MA按钮8和MA电极13串联接线,主电极10与V/Ω按钮9和V/Ω电极14串联接线,通过按下20A按钮7、MA按钮8和V/Ω按钮9中的任意一个,可方便快速的选择切换20A、MA和V/Ω测量项目,需注意的是,一次仅能按下20A按钮7、MA按钮8和V/Ω按钮9中的任意一个,
若同时按下两个或更多,将引发短路烧坏内部元器件;所述表身1内左右侧还设有两个弹簧腔15,弹簧腔15内均设有发条弹簧16和绕线柱17,弹簧腔15下端均开有两个开口;所述红表笔2的信号线4经左侧弹簧腔15下端的一个开口进入弹簧腔15内穿绕过发条弹簧16并固定缠绕在绕线柱17上,又经左侧弹簧腔15下端的另一个开口引出弹簧腔15与主电极10电性连接;所述黑表笔3的信号线4经右侧弹簧腔15下端的一个开口进入弹簧腔15内穿绕过发条弹簧16并固定缠绕在绕线柱17上,又经右侧弹簧腔15下端的另一个开口引出弹簧腔15与COM电极11电性连接;所述表身1内下端两侧还开有收纳红表笔2和黑表笔3的表笔腔18,表笔腔18上端均开有供信号线4穿过的开口,当左右侧两个弹簧腔15内的发条弹簧16处于初始状态时,红表笔2和黑表笔3均完全收纳于表笔腔18内,拉动红表笔2或黑表笔3将带动发条弹簧16转动,当松手时,在发条弹簧16恢复力的作用下拉动红表笔2或黑表笔3回到表笔腔18内,自动收线整理,方便快捷,同时信号线4另一侧固定缠绕在绕线柱17上,可避免发条弹簧16拉动信号线4使信号线4与主电极10或COM电极11断开,造成故障。本技术的工作原理是:黑表笔3的信号线4与COM电极11电性连接,红表笔2的信号线4与主电极10电性连接,通过按下20A按钮7、MA按钮8和V/Ω按钮9中的任意一个,可使主电极10分别与20A电极12、MA电极13和V/Ω电极14中的任意一个接通,快速切换20A、MA和V/Ω测量项目,而无需像以往一样通过重复的插拔插头来选择切换,大大提高了使用便捷性;需注意的是,一次仅能按下20A按钮7、MA按钮8和V/Ω按钮9中的任意一个,若同时按下两个或更多,将引发短路烧坏内部元器件;常时,红表笔2和黑表笔3均完全收纳于表笔腔18内,避免尖锐探头扎伤人体,当需要使用时,拉动红表笔2和黑表笔3将其从表笔腔18内抽出,红表笔2和黑表笔3带动各自连接的发条弹簧16转动,将红表笔2和黑表笔3拉至所需长度进行测量后松开两个表笔,发条弹簧16在其恢复力的作用下通过缠绕在其上的信号线4拉动红表笔2和黑表笔3回到表笔腔18内,自动收线整理,方便快捷。信号线4另一侧均固定缠绕在绕线柱17上,可避免发条弹簧16拉动信号线4使信号线4与主电极10或COM电极11断开,造成故障而无法测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自动收笔的万用表

【技术保护点】
一种自动收笔的万用表,包括表身(1)、红表笔(2)和黑表笔(3),所述红表笔(2)和黑表笔(3)均连接有信号线(4),其特征在于,所述表身(1)正面设有档位开关(5),表身(1)上档位开关(5)上方设有表头(6),表身(1)上档位开关(5)下方设有20A按钮(7)、MA按钮(8)和V/Ω按钮(9),所述20A按钮(7)、MA按钮(8)和V/Ω按钮(9)在表身(1)上水平均匀布置;所述表身(1)内设有主电极(10)、COM电极(11)、20A电极(12)、MA电极(13)和V/Ω电极(14),主电极(10)与20A按钮(7)和20A电极(12)串联接线,主电极(10)与MA按钮(8)和MA电极(13)串联接线,主电极(10)与V/Ω按钮(9)和V/Ω电极(14)串联接线;所述表身(1)内左右侧还设有两个弹簧腔(15),弹簧腔(15)内均设有发条弹簧(16)和绕线柱(17),弹簧腔(15)下端均开有两个开口;所述红表笔(2)的信号线(4)经左侧弹簧腔(15)下端的一个开口进入弹簧腔(15)内穿绕过发条弹簧(16)并固定缠绕在绕线柱(17)上,又经左侧弹簧腔(15)下端的另一个开口引出弹簧腔(15)与主电极(10)电性连接;所述黑表笔(3)的信号线(4)经右侧弹簧腔(15)下端的一个开口进入弹簧腔(15)内穿绕过发条弹簧(16)并固定缠绕在绕线柱(17)上,又经右侧弹簧腔(15)下端的另一个开口引出弹簧腔(15)与COM电极(11)电性连接;所述表身(1)内下端两侧还开有收纳红表笔(2)和黑表笔(3)的表笔腔(18),表笔腔(18)上端均开有供信号线(4)穿过的开口。...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动收笔的万用表,包括表身(1)、红表笔(2)和黑表笔(3),所述红表笔(2)和黑表笔(3)均连接有信号线(4),其特征在于,所述表身(1)正面设有档位开关(5),表身(1)上档位开关(5)上方设有表头(6),表身(1)上档位开关(5)下方设有20A按钮(7)、MA按钮(8)和V/Ω按钮(9),所述20A按钮(7)、MA按钮(8)和V/Ω按钮(9)在表身(1)上水平均匀布置;所述表身(1)内设有主电极(10)、COM电极(11)、20A电极(12)、MA电极(13)和V/Ω电极(14),主电极(10)与20A按钮(7)和20A电极(12)串联接线,主电极(10)与MA按钮(8)和MA电极(13)串联接线,主电极(10)与V/Ω按钮(9)和V/Ω电极(14)串联接线;所述表身(1)内左右侧还设有两个弹簧腔(15),弹簧腔(15)内均设有发条弹簧(16)和绕线柱(17),弹簧腔(15)下端均开有两个开口;所述红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肖磊杨传令黄东东刘梦溪侍晓龙晏勋
申请(专利权)人:徐州康博智能控制仪表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