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机用增压器防喘振阀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045946 阅读:71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1-22 04:4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发动机用增压器防喘振阀,在防喘振阀的壳体内部设置有隔板,隔板将壳体的内部分成独立的上部空间和下部空间,在壳体的上部空间内,设置有抵靠于阀盖上的弹簧座,以及抵靠于弹簧座和隔板上的复位弹簧,隔板上开设有隔板通孔,气门穿过隔板通孔并且固定在弹簧座上,壳体上、下部分不相连通,当节气门前压力大于节气门后压力一定值的情况下,复位弹簧在压力差的作用下,带动气门上移,进行排气泄压;排气泄压时,要排出的气体不会壳体内部流入壳体的上部空间,进而通过取气管流入进气管,从而达到有效排气泄压的目的,有效地防止增压器出现喘振的现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发动机零部件
,具体涉及一种发动机用增压器防喘振阀
技术介绍
喘振是发动机增压器常见的故障之一,其表现为压气机出现剧烈的气流波动,并伴有很大的吼叫声。气流以周期性的、强烈的脉冲形式表现出来,即气流的压力、速度和流量的急剧变化。当增压器发生喘振时,会使主机工况下降,自动降速。当不能越过喘振区时,主机只能降功率运行。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增压器产生喘振的原理较为复杂,当压气机处于低流量高背压的工作状态时,进入压气机的空气流向与压气机叶片入口之间产生冲角,当这个角度大到一定程度时,进气流与压气机叶片之间就会有较严重的气流分离,这种情况同样会在扩压器叶片处形成。引起发动机增压器喘振较为普遍的因素是,发动机突降转速或突卸负载时,由于增压器转子转速不能很快地跟随发动机转速的下降而下降,造成发动机的喘振。不管什么原因引起的发动机增压器喘振,都会影响增压器以及发动机工作的可靠性。但是目前还没有专门用于防止发动机用增压器喘振的措施,所以需要专门用于防止发动机增压器喘振的设备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够防止发动机的增压器发生喘振的发动机用增压器防喘振阀。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发动机用增压器防喘振阀,包括:壳体及盖设于所述壳体上端部的阀盖,在所述阀盖上开设有阀盖通孔,所述阀盖通孔连接有取气管;在所述壳体的内部设置有隔板,所述隔板将所述壳体的内部空间分隔成独立的上部空间和下部空间,在所述隔板上开设有隔板通孔,在所述壳体的底部开设有进气孔,在所述下部空间的所述壳体的侧壁上开设有排气孔;在所述壳体的内部设置有阀芯组件,所述阀芯组件包括弹簧座、复位弹簧和气门,其中,所述弹簧座和复位弹簧位于所述上部空间内,所述弹簧座与所述阀盖之间有间隙,所述复位弹簧抵靠于所述弹簧座和所述隔板之间,所述气门的气门杆部穿过所述隔板通孔并固定在所述弹簧座上,所述气门的气门头部抵靠于所述进气孔上。进一步的,所述隔板通孔处优选为设有向所述上部空间延伸的隔板导向部。进一步的,在所述排气孔处连接有消声器。所述消声器与所述排气孔的孔壁优选为过盈配合卡接,或者所述消声器与所述排气孔优选为螺纹连接。进一步的,在所述壳体的进气孔处镶嵌有气门座圈。进一步的,在所述壳体的下端部设有安装座,所述安装座上开设有安装孔。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在防喘振阀的壳体内部设置有隔板,隔板将壳体的内部分成独立的上部空间和下部空间,在壳体的上部空间内,设置有弹簧座,及同时抵靠于弹簧座和隔板上的复位弹簧,隔板上开设有隔板通孔,气门穿过隔板通孔并且固定在弹簧座上,这样可以保证壳体上部空间和下部空间不相连通,取气管位于接节气门后,并且取气管与发动机进气管相连通,具有一定的压力,壳体位于接节气门前,与进气弯管相连接,也具有一定的压力,当节气门前压力大于节气门后压力一定值的情况下,复位弹簧在压力差的作用下,使弹簧座上移,气门随之向上移动,进气孔打开,进气孔与发动机进气弯管相连通,进行排气泄压,使进气弯管中的气体被排出,进行排气泄压;在防喘振阀排气泄压时,要排出的气体不会经由防喘振阀的壳体内部流入壳体的上部空间,进而经由取气管流入与之相连通的进气管,从而达到有效排气泄压的目的,进而可以有效地防止增压器出现喘振的现象。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立体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中,1、取气管,2、阀盖,21、阀盖通孔,3、壳体,31、进气孔,32、排气孔,33、安装座,331、安装孔,34、隔板,341、隔板导向部,342、隔板通孔,4、弹簧座,5、复位弹簧,6、气门,7、消声器,A、上部空间,B、下部空间。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上”、“下”、“左”、“右”、“竖直”“水平”等描述的方位或者位置关系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者位置关系,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结合图1及图2所示,一种发动机用增压器防喘振阀,在壳体3的底部开设有进气孔31,在壳体3下部空间B的壳体侧壁上开设有排气孔32,在壳体3的下端部设有安装座33,在安装座33上开设有安装孔331;盖设于壳体3上端部的阀盖2,在阀盖2上开设有阀盖通孔21,并且设有与阀盖通孔21连接的取气管1;在壳体3的内部,壳体3上设置有隔板34,隔板34将壳体3的内部分隔为独立的上部空间A和下部空间B,在壳体3的上部空间A内,设置有弹簧座4,抵靠于弹簧座4和隔板34之间的复位弹簧5,隔板34上开设有隔板通孔342,并且隔板34上设置有向上部空间A延伸的隔板导向部341,在弹簧座4上设有气门座,气门6的气门杆部穿过隔板通孔342并且固定在弹簧座4的气门座上,隔板导向部341对气门6以及复位弹簧5同时具有导向定位作用,并且气门6的气门头部抵靠于进气孔31上,或者在进气孔31处镶嵌有气门座圈,气门6的气门头部抵靠于气门座圈上。壳体3上的排气孔32处连接有消声器7。消声器7与排气孔32的孔壁优选为过盈配合卡接,或者消声器7与排气孔32优选为螺纹连接。下面以本技术的实施例防止增压器发生喘振的过程具体描述:取气管1位于接节气门后,将取气管1连接在发动机的进气管上,具有一定的压力,并且壳体3通过壳体下端部连接的安装座33上的安装孔331安装在发动机的进气弯管上,位于接节气门前,发动机在工作过程中,发生负荷突泄等情况时,导致增压器气体压力增大,当节气门前压力大于节气门后压力一定值的情况下,复位弹簧5在压力差的作用下,使弹簧座4上移,气门6随之向上移动,进气孔31打开,进气孔31与发动机的进气弯管相连通,进气弯管内的气体经由进气孔31流入壳体3内部的下部空间B,由于壳体3内部的上部空间A和下部空间B互不相通,流入下部空间B的气体只能经由排气孔32通过消声器7排出,进行排气泄压,使进气弯管中的气体被排出,压力减小,从而达到了排气泄压的效果,防止了增压器的喘振。当泄压到一定程度后,复位弹簧5又在压力差的作用下,使弹簧座4下移,气门6随之向下移动,进气孔31关闭,停止排气器泄压。虽然以上描述了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这些仅仅是举例说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是由所附权利要求书限定。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背离本技术的原理和实质的前提下,在没有经过任何创造性的劳动下,可以对这些实施方式做出多种变更或修改,但这些变更和修改均落入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发动机用增压器防喘振阀,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及盖设于所述壳体上端部的阀盖,在所述阀盖上开设有阀盖通孔,所述阀盖通孔连接有取气管;在所述壳体的内部设置有隔板,所述隔板将所述壳体的内部空间分隔成独立的上部空间和下部空间,在所述隔板上开设有隔板通孔,在所述壳体的底部开设有进气孔,在所述下部空间的所述壳体的侧壁上开设有排气孔;在所述壳体的内部设置有阀芯组件,所述阀芯组件包括弹簧座、复位弹簧和气门,其中,所述弹簧座和复位弹簧位于所述上部空间内,所述弹簧座与所述阀盖之间有间隙,所述复位弹簧抵靠于所述弹簧座和所述隔板之间,所述气门的气门杆部穿过所述隔板通孔并固定在所述弹簧座上,所述气门的气门头部抵靠于所述进气孔上。

【技术特征摘要】
1.发动机用增压器防喘振阀,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及盖设于所述壳体上端部的阀盖,在所述阀盖上开设有阀盖通孔,所述阀盖通孔连接有取气管;在所述壳体的内部设置有隔板,所述隔板将所述壳体的内部空间分隔成独立的上部空间和下部空间,在所述隔板上开设有隔板通孔,在所述壳体的底部开设有进气孔,在所述下部空间的所述壳体的侧壁上开设有排气孔;在所述壳体的内部设置有阀芯组件,所述阀芯组件包括弹簧座、复位弹簧和气门,其中,所述弹簧座和复位弹簧位于所述上部空间内,所述弹簧座与所述阀盖之间有间隙,所述复位弹簧抵靠于所述弹簧座和所述隔板之间,所述气门的气门杆部穿过所述隔板通孔并固定在所述弹簧座上,所述气门的气门头部抵靠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韩雨周胜余
申请(专利权)人:潍柴西港新能源动力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