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交换器及构成热交换器的单元板的制造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4020366 阅读:76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1-18 13:56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热交换器包括:混合气流入部,用于使空气和燃料被混合的混合气流入;燃烧器,用于使通过所述混合气流入部而流入的混合气燃烧;显热热交换部,配备于所述燃烧器的周围而实现借助于所述燃烧器的燃烧而产生的燃烧气体与热介质之间的热交换,并由多个单元板层叠而构成;潜热热交换部,实现经过所述显热热交换部的燃烧气体和所述热介质之间的热交换,并由多个单元板层叠而构成;燃烧气体排出部,用于使经过所述潜热热交换部的燃烧气体排出,其中,在构成显热热交换部的层叠的单元板的内部,热介质流路和燃烧气体流路彼此分离而相邻地交替形成,并且形成有用于连接燃烧气体流路和燃烧气体排出部的燃烧气体排出通道,在构成潜热热交换部的层叠的单元板的内部,热介质流路和燃烧气体流路彼此分离而相邻地交替形成。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配备于供暖用或热水用锅炉的热交换器及制造构成热交换器的单元板的方法,尤其涉及一种如下的热交换器及制造构成热交换器的单元板的方法:可以将单元板层叠多段而一体地形成热介质流路、燃烧气体露露和燃烧气体排出通道,从而简化结构,并使构成显热热交换部和潜热热交换部的单元板的加工容易。
技术介绍
用于供暖或热水的锅炉是一种利用热源加热供暖水或直水(以下,统称为“热介质”),从而对所要的区域进行供暖或供应热水的装置,其包括用于使气体和空气的混合气体燃烧的燃烧器以及用于将燃烧气体的燃烧热传递至热介质的热交换器。初期生产的锅炉使用了只利用燃烧器的燃烧时产生的显热而加热热介质的方式的热交换器,但是最近生产的锅炉为了提高热效率而使用如下的冷凝式锅炉,包括:吸收从燃烧室产生的燃烧气体的显热的显热热交换器,以及吸收在所述热交换器中完成热交换的燃烧气体中包含的水蒸气冷凝而产生的潜热的潜热热交换器。这种冷凝式锅炉不仅用于燃气锅炉,也用于燃油锅炉,因此对锅炉效率的提高和削减燃料费起到了较大的作用。如上所述,由显热热交换器和潜热热交换器构成的现有冷凝方式的热交换器通常在外壳的上部设置送风机、燃料供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a href="http://www.xjishu.com/zhuanli/38/201580014487.html" title="热交换器及构成热交换器的单元板的制造方法原文来自X技术">热交换器及构成热交换器的单元板的制造方法</a>

【技术保护点】
一种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混合气流入部(100),用于使空气与燃料被混合的混合气流入;燃烧器(200),用于使通过所述混合气流入部(100)流入的混合气燃烧;显热热交换部(300),配备于所述燃烧器(200)的周围而实现借助于所述燃烧器(200)的燃烧而产生的燃烧气体与热介质之间的热交换,并由多个单元板层叠而构成;潜热热交换部(400),实现经过所述显热热交换部(300)的燃烧气体与所述热介质之间的热交换,并由多个单元板层叠而构成;以及燃烧气体排出部(500),用于使经过所述潜热热交换部(400)的燃烧气体排出,其中,在构成所述显热热交换部(300)的层叠的单元板的内部,热介质流路(P1...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4.03.18 KR 10-2014-00314411.一种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混合气流入部(100),用于使空气与燃料被混合的混合气流入;燃烧器(200),用于使通过所述混合气流入部(100)流入的混合气燃烧;显热热交换部(300),配备于所述燃烧器(200)的周围而实现借助于所述燃烧器(200)的燃烧而产生的燃烧气体与热介质之间的热交换,并由多个单元板层叠而构成;潜热热交换部(400),实现经过所述显热热交换部(300)的燃烧气体与所述热介质之间的热交换,并由多个单元板层叠而构成;以及燃烧气体排出部(500),用于使经过所述潜热热交换部(400)的燃烧气体排出,其中,在构成所述显热热交换部(300)的层叠的单元板的内部,热介质流路(P1)与燃烧气体流路(P2)彼此分离而相邻地交替形成,并形成有用于连接所述燃烧气体流路(P2)和所述燃烧气体排出部(500)的燃烧气体排出通道(P3),在构成所述潜热热交换部(400)的层叠的单元板的内部,热介质流路(P3)与燃烧气体流路(P4)彼此分离而相邻地交替形成。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构成所述显热热交换部(300)的单元板由第一板和第二板层叠而构成,在所述第一板形成有:第一平面部(A1),在中央部形成有第一贯通口(B1);第一法兰部(C1),从所述第一平面部(A1)的边框部延伸而向外侧弯曲;以及流路形成突出部(D1),在所述第一平面部(A1)的边框部与所述第一贯通口(B1)之间的区域中凸出形成,在所述第二板形成有:第二平面部(A2),紧贴到所述第一平面部(A1),并在中央部形成有形状与所述第一贯通口(B1)的形状对应的第二贯通口(B2);第二法兰部(C2),从所述第二平面部(A2)的边框部延伸而向外侧弯曲,并与相邻布置的单元板的第一法兰部(C1)结合;以及流路形成槽部(D2),在所述第二平面部(A2)的边框部与所述第二贯通口(B2)之间的区域中凹入,从而在与所述流路形成突出部(D1)之间处形成所述热介质流路(P1)。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构成所述潜热热交换部(400)的单元板由第三板和第四板层叠而构成,在所述第三板形成有:第三平面部(A3),在中央部形成有第三贯通口(B3);第三法兰部(C3),从所述第三平面部(A3)的边框部延伸而向外侧弯曲;以及流路形成突出部(D3),在所述第三平面部(A3)的边框部与所述第三贯通口(B3)之间的区域中凸出形成,在所述第四板形成有:第四平面部(A4),在中央部形成有形状与所述第三贯通口(B3)的形状对应的第四贯通口(B4),并紧贴到所述第三平面部(A3);第四法兰部(C4),从所述第四平面部(A4)的边框延伸而向外侧弯曲,从而结合到所述第三法兰部(C3);以及流路形成槽部(D4),在所述第四法兰部(A4)的边框部与所述第四贯通口(B4)之间的区域中凹入,从而在与所述流路形成突出部(D3)之间形成所述热介质流路(P4)。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法兰部(C1)的高度形成为比所述流路形成突出部(D1)的突出高度更高;所述第二法兰部(C2)的深度形成为比所述流路形成槽部(D2)的凹陷深度更深,使得在相邻布置的单元板中,在位于一侧的单元板的流路形成槽部(D2)的凹陷的末端与位于另一侧的单元板的流路形成突出部(D1)的突出的末端之间,相隔形成空间并形成所述燃烧气体流路(P2)。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流路形成突出部(D1)中沿着周长方向相隔形成有多个间距维持突出部(E1),所述多个间距维持突出部(E1)以与所述第一法兰部(C1)相同的高度突出;在所述流路形成槽部(D2)中形成有以与所述第二法兰部(C2)相同的深度凹陷的多个间距维持槽部(E2),使得在相邻布置的单元板中,形成在位于一侧的单元板的间距维持槽部(E2)的凹陷的末端与形成在位于另一侧的单元板的间距维持突出部(E1)的突出的末端彼此接触。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平面部(A1)的边缘位置部形成有用于提供所述燃烧气体排出通道(P3)的燃烧气体排出口(F1),在所述第二平面部(A2)的边缘位置部中与所述燃烧气体排出口(F1)对应的位置处形成有燃烧气体排出口(F2),从而使经过所述燃烧气体流路(P2)的燃烧气体依次经过在构成显热热交换部(300)的多个单元板中分别形成的燃烧气体排出口(F1、F2)而流向所述燃烧气体排出部(500)。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流路形成突出部(D1)或所述流路形成槽部(D2)中形成有凹凸形状的紊流形成部(G),其中,在所述热介质流路(P1)的内部和所述燃烧气体流路(P2)的内部,所述紊流形成部(G)的突出的上端与凹陷的下端彼此抵接。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流路形成突出部(D1)以如下的方式形成:在所述第一平面部(A1)的边框部与所述第一贯通口(B1)之间的区域中,整个区间沿着周长方向连通,所述流路形成槽部(D2)以如下的方式形成:在所述第二平面部(A2)的边框部与所述第二贯通口(B2)之间的区域中,整个区间沿着周长方向连通,在所述间距维持突出部(E1)和间距维持槽部(E2)中,分别形成有用于连接位于一侧的单元板的热介质流路(P1)和位于相邻的另一侧的单元板的热介质流路(P1)的贯通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金宁模
申请(专利权)人:庆东纳碧安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韩国;KR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