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廖家庆专利>正文

球杆袋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96429 阅读:18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球杆袋,包含一袋本体以及至少二个固设在该袋本体的置杆筒,置杆筒包含一管体、一前挡块与一衬布,该管体具有一沿中心轴线延伸的贯孔以及相背形成该贯孔两端的一前开口与一后开口,该前挡块环设于该管体的一内壁面,且接近于该管体的前开口,该衬布穿置于该贯孔,并具有一布主体、一沿该中心轴线延伸的车缝线,以及二个分别形成于该布主体两端的反折段,该等反折段分别自该管体之前开口与后开口反折至该管体的外壁面。(*该技术在2017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用以收纳撞球杆的球杆袋,且特别涉及一种容易收纳 撞球杆的球杆袋。
技术介绍
现有撞球杆的球杆袋,是在一球袋本体内部装设有数根置杆筒,且为了适应球杆后节(butt)与前节(the shaft)在外径上的差异,因此置杆筒是设置成大、 小两种不同管径尺寸。图1为假想在现有置杆筒100的外表面挖设一孔洞,使包覆在中空管体 110内外壁面的绒布120产生皱折状态的局部剖视立体图。图2为撞球杆以螺 旋方式置入置杆筒100,导致绒布120产生皱折的剖视图。如图1与图2所示,为了防止刮伤球杆的外表面, 一般置杆筒100都会利 用一弹性布料来作为衬垫保护,其结构是在一圆形中空管体110内套穿一层绒 布120,再将绒布120两端自该中空管体110的两端向外巻折,再配合黏胶带 130将反折的部位黏贴于该中空管体110的外壁面,组成的置杆筒100再塞置 入球袋本体(图未揭示),即完成一收纳撞球杆的球杆袋。此外,由于绒布120 具有摩擦力,因此,为了克服此摩擦力并降低对杆体外表面的磨擦,拆卸后的 球杆前节与后节140皆是以螺旋方式,逐渐地螺入或螺出该置杆筒100。但是,因绒布120在进行反折以固定于该中空管体110的外壁面时,并未 进行对位的作业以及平整度的检测动作,加工者经常会在不自知的情形下,将 绒布120的两端产生径向的扭转错位,所以,绒布120会在中空管体110的管 壁内形成螺旋浮凸状的多余滞布区121,如此一来,当使用者将撞球杆的前节 或后节140旋入或旋出该置杆筒100时,绒布120容易受到球杆的旋转作用, 经扭转拉扯而产生强大的阻滞力,使绒布120的滞布区121严重且紧密地缠巻 在球杆(后节140)上,导致撞球杆体无法顺利地旋入或旋出该置杆筒100。此外,因撞球杆的前节与后节的外管径均是自后端朝前端逐渐收束的杆体,然而,因现有球杆袋的置杆筒其前末端的内径均一致,所以,球杆在无阻 挡的情况下,容易向外掉出,或是当球杆袋在平躺状态,受到外力影响而寻其 余隙前后滑移(如收置汽车上),并来回冲撞该球杆袋的盒盖,不但失去保护作 用,也可能导致球杆端部受到撞损的隐忧。其次,随着使用者在使用上的需求,球杆袋除了收纳主杆外,尚须因应备 用杆、跳杆、冲球杆…等杆数的增加,而增加中空管体110的数目,相对的会 使得球杆袋加重整体重量,不利于长途携行。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球杆袋,在管体的前开口处内置 有弹性的前挡块,使撞球杆的前节杆体或后节杆体获得阻挡,而不易掉出,用 以解决现有球杆袋置杆筒的球杆容易掉出的困扰。本技术的目的之二在于,提供一种球杆袋,将衬布的反折段的车缝 线段笔直对应于衬布布体的车缝线段,并与管体的中心轴线平行,使衬布平整 贴设于管体,用以解决现有球杆袋的置杆筒的绒布会产生滞布而不易收纳撞球 杆的困扰。本技术的目的之三在于,提供一种球杆袋,在管体的管壁上开设有 数个与中心贯孔相连通的透孔,以减轻重量,且可获得通气效果,使撞球杆的 杆节容易旋入于置杆筒内,用以解决现有球杆袋的置杆筒笨重不利携带的困 扰。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球杆袋,包含一袋本体以及至 少二个固设在该袋本体的置杆筒,置杆筒包含一管体、 一前挡块与一衬布。该 管体具有一沿中心轴线延伸的贯孔以及形成该贯孔两端的一前开口与一后开 口。该前挡块为一弹性体,固设于该管体的一内壁面,且接近于该管体的前开 口。该衬布为织布或绒布,穿置于该贯孔,并具有一布主体、 一沿该中心轴线 延伸的车缝线,以及二个分别形成于该布主体两端的反折段。该等反折段分别 自该管体的前开口与后开口反折至该管体的外壁面。该前挡块可对置入置杆筒 的球杆形成阻挡作用。根据本技术所提出的一种球杆袋,该等反折段上的车缝线段与该布 体的车缝线段是呈笔直相对应,且平行于该中心轴线。当撞球杆的前节杆体或后节杆体以旋转方式放入置杆筒时,该衬布能维持其真圆度,不会随着球杆旋 转,使方便且容易收纳撞球杆。本技术的功效在于,将该衬布的反折部的车缝线段笔直对位于该衬布 主体的车缝线段,球杆螺旋置入时,衬布可保持其真圆度,不会产生铍折,以 方便收纳球杆。而前挡块可对内置其中的球杆形成阻挡作用,防止掉出。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实 用新型的限定。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球杆袋的置杆筒的局部剖视立体图;图2为现有球杆袋的置杆筒的剖视图;图3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球杆袋的外观立体图;图4为沿图3的切割线4-4的局部剖视图;图5为该实施例的置杆筒的侧视图;图6为该实施例的置杆筒的剖视图。其中,附图标记200:袋本体210:装饰护套211:合主 rm im212:背带213:侧袋220:硬板层230:缓冲层300:置杆筒310:管体311:中心轴线312:贯孔313:前开口314:后开口315:透孔316:外壁面317:内壁面320:衬布321:布主体322:车缝线3221:车缝线段3222::车缝线段330:前挡块340:后挡块350:套束带360:套束带具体实施方式参照图3与图4,本技术的一实施例的球杆袋,包含一袋本体200以 及数个固设在该袋本体200的置杆筒300。在本实施例中,设置两管大径的置 杆筒300以供收纳撞球杆的后节杆体,并设置四管小径的置杆筒300,以供收 纳撞球杆的前节杆体。该袋本体200包含一装饰护套210、一设在该装饰护套210内的硬板层220 与一装入该硬板层220内的缓冲层230。该装饰护套210可为布套或皮套,并 包含一盒盖211、 一背带212以及一侧袋213,该侧袋213可供安装配件。该 硬板层220为具备有坚固耐撞的特色的材质,如厚硬纸材或塑料板所制成。该 缓冲层230由衬布包覆泡棉,圈护在该等置杆筒300的外周面,达到抗震效果。参照图4、图5与图6,每一个置杆筒300包含一管体310、 一衬布320、 一前挡块330、 一后挡块340与数个套束带350、 360。该管体310,具有一沿中心轴线311延伸贯穿的贯孔312、形成该贯孔312 两端的一前开口 313与一后开口 314以及数个透孔315。该等透孔315自该管 体310的一外壁面316朝内延伸以连通于该贯孔312。该衬布320为绒布或织布所制成。该衬布320穿置于该管体310的贯孔 312,并具有一布主体321、 一沿该中心轴线311延伸的车缝线322,以及二个 分别形成于该布主体321两端的反折段323。该等反折段323分别自该管体310 之前开口 313与后开口 314反折巻束在该管体310的外壁面316,且该等反折 段323上的车缝线段3221与该布体320的一车缝线段3222是呈笔直相对应, 且平行于该中心轴线311。该等套束带350为透明黏胶带,分别将该衬布320的反折部323环周黏固 在该管体310的外壁面316,使该衬布320两端受到定位,并且以真圆度平整 浮贴在该管体310上。再如图4所示,此外,由于本技术共有六管置杆筒 300,所以,再利用另一套束带360缠绕在该等置杆筒300的外壁面316,将 此等置杆筒300集中在一起,使彼此之间相互紧靠,避免产生余隙而晃动。参照图6,该前挡块330是一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球杆袋,包含一袋本体以及至少二个固设在该袋本体的置杆筒,其特征在于,各该置杆筒包含:    一管体,具有一沿中心轴线延伸的贯孔,以及分别形成该贯孔两端的一前开口与一后开口,    一前挡块,为一弹性体,设于该管体的一内壁面,且接近于该管体的前开口;以及    一衬布,穿置于该管体的贯孔,并具有一布主体、一沿该中心轴线延伸的车缝线,以及二个分别形成于该布主体两端的反折段,该等反折段分别自该管体的前开口与后开口反折至该管体的一外壁面。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廖家庆
申请(专利权)人:廖家庆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