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瞿玉兴专利>正文

可撑开腰椎椎间融合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963114 阅读:109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1-07 13:0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可撑开腰椎椎间融合器,它包括:撑开主体,撑开主体包括固定块和可调撑块,可调撑块的尾部与固定块的尾部相铰接;撑开机构,撑开机构作用于可调撑块的头部,以便通过动作撑开机构,从而调节可调撑块与固定块之间的开合角度。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融合器撑开后更符合正常腰椎生理曲度,并可有效防止其向后方滑移,避免传统长方形融合器术后因向后方移位而再压迫神经的现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可撑开腰椎椎间融合器,属于医疗器械

技术介绍
目前,腰椎椎间融合术是重建脊柱稳定性、纠正腰椎异常负荷承载方式的有效方法。1911年,Hibs等首次报道脊柱融合手术的稳定性;1936年,Mercer提出脊柱融合的理想方法是椎体间融合;腰椎融合是以受损腰椎为中心,从损伤区上位的正常脊椎到下位的正常脊椎作植骨术,使多个节段发生骨性连接,融合成一片,在力学上形成一个整体,从而达到治疗脊柱损伤、消除疼痛、防止畸形、重建脊柱稳定性和保护脊髓神经等目的。腰椎融合术是治疗腰椎疾患的一项基本技术,从长期随访资料来看,此项技术安全、有效,已成为治疗脊柱退行性疾病、脊柱不稳、脊柱畸形等脊柱疾病的金标准。其主要优点是:①在生物力学上运动节段可获得最稳定的内固定效果;②重建前柱分载负荷的性能,保护后方器械内固定效果,使得畸形的矫正在愈合期间得以维持,并使后方器械的疲劳性断裂可能降至最低。目前椎间Cage和椎弓根钉棒固定系统逐渐取代了单纯植骨融合技术和单纯钉板固定系统,使椎间融合率大幅提高。内固定并脊椎融合可大大降低内固定松动、断钉、断棒的发生率,因而良好的脊椎融合是维持减压效果的保障,也是维持腰椎稳定、避免内固定失效的根本。目前随着脊柱外科技术和内固定器械的迅猛发展,腰椎融合术越来越多的应用于临床。腰椎融合手术主要包括前路椎间融合术(anteriorlumbarinterbodyfusion,ALIF)、后路椎间融合术(posteriorlumbarinterbodyfusion,PLIF)、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lumbarinterbodyfusion,TLIF)。临床上还经常采用椎间融合与PLT结合的方法,称为360度融合术(circumferentialfusion,CF)以及近年来取得较大进展的微创融合术。不管是前路腰椎间融合术,后路腰椎间融合术,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还是腰椎极外侧椎体间融合,所使用的所有融合器都是为了起到对患者的腰椎椎间隙能有效地撑开并恢复椎间隙高度,对病变腰椎提供生物力学上的即刻稳定性。但是,上述的融合器都是单一体组成,形状为长方形、肾行等,手术时放入有一定的困难,并且,由于正常椎体间隙是前宽后窄,一般长方形融合器放入融合器植入后,并不能与正常椎体间隙是前宽后窄相匹配,因而患者活动时易发生融合器往后方滑移,产生再压迫神经的并发症。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可撑开腰椎椎间融合器,本专利技术的融合器撑开后更符合正常腰椎生理曲度,并可有效防止其向后方滑移,避免传统长方形融合器术后因向后方移位而再压迫神经的现象。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可撑开腰椎椎间融合器,它包括:撑开主体,所述撑开主体包括固定块和可调撑块,所述可调撑块的尾部与固定块的尾部相铰接;撑开机构,所述撑开机构作用于所述可调撑块的头部,以便通过动作所述撑开机构,从而调节所述可调撑块与固定块之间的开合角度。进一步提供了一种可调撑块的最佳开合角度,所述可调撑块的头部与所述固定块之间的开合角度为0°~10°。进一步为了方便放置,从而减少神经根损伤几率,当所述可调撑块与固定块之间的开合角度为0°时,所述可调撑块的头部与所述固定块的头部组成一类似子弹头形状的结构。进一步为了方便其咬住腰椎,所述固定块的上壁面和/或所述可调撑块的下壁面上设置倒齿结构。进一步,所述固定块的表面和/或所述可调撑块的表面设置有羟基磷灰石涂层。进一步提供了一种撑开机构的具体结构,所述撑开机构包括连杆和推动杆,连杆的一端与所述可调撑块的头部铰接,连杆的另一端与所述推动杆的一端铰接,推动杆滑配在撑开主体内,当推动杆沿着撑开主体的头尾方向滑动,并带动连杆使连杆作用于所述可调撑块的头部时,所述可调撑块与固定块之间的开合角度可调节。进一步为了方便推动推动杆,所述撑开机构还包括螺杆,所述撑开主体内设置有螺纹通道,所述螺杆通过螺纹连接在螺纹通道内,所述螺杆与推动杆的另一端连接,从而通过旋拧所述螺杆使所述推动杆沿着撑开主体的头尾方向滑动。进一步为了使可调撑块支撑后加强对其的支撑,所述推动杆上设置有撑开凸起,所述可调撑块上设置有朝着所述撑开主体的头部方向呈逐渐向固定块方向靠拢状的曲面,所述撑开凸起与所述曲面抵接配合,当推动杆沿着撑开主体的头部方向滑动时,所述撑开凸起作用于所述曲面上使其撑开可调撑块的中部,并且撑开过程中,可调撑块的中部比可调撑块的头部低。进一步为了避免连杆与推动杆的铰接处受力,从而使销轴断裂的现象,所述连杆的另一端通过销轴与所述推动杆铰接,并且所述推动杆上穿插销轴的销轴孔的尺寸比销轴的尺寸大,所述推动杆上还设置有一抵连杆面,当销轴的后端面与销轴孔的壁面相接触时,所述抵连杆面和所述连杆上与所述抵连杆面相对应的部位之间具有间隔;当推动杆沿着撑开主体的头部方向滑动到所述销轴的前端面与销轴孔的壁面相接触时,所述抵连杆面和所述连杆上与所述抵连杆面相对应的部位接触,从而将推动力从推动杆传递至连杆上。进一步为了避免连杆与可调撑块的铰接处受力,从而使铰接处连接件断裂的现象,所述可调撑块上设置有一传递曲面,所述连杆的头部的外壁上设置有一抵接区域,所述传递曲面与所述抵接区域接触配合,从而将推动力从连杆传递至可调撑块上。进一步,所述固定块的中部和/或可调撑块的中部设置有骨植入孔;和/或所述固定块的头部的两侧面和/或可调撑块的头部的两侧面设置有骨生长孔。进一步,所述固定块的后部上设置有一用于融合器植入椎体时方向性把持的槽。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后,通过旋拧螺杆,从而推动推动杆在撑开主体内滑动,从而带动连杆动作,使可调撑块相对于固定块张合;另外在推动杆上设置了撑开凸起,用来顶起可调撑块的中部,加强了其展开后的强度,本可撑开腰椎椎间融合器可梯形撑开,撑开后有一定前高后窄的倾斜度,更符合腰椎生理曲线,椎间隙高度可撑开调节,增加了融合器与终板接触面积与压力,提高了椎间融合率,椎间隙高度的有效恢复,相对扩大了侧隐窝,使得神经根也得到间接减压,本专利技术的融合器撑开后由于融合器前宽后窄可有效防止向后方滑移,避免传统长方形融合器术后因向后方移位而再压迫神经的现象。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可撑开腰椎椎间融合器在闭合状态的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俯视图;图3为图2的A-A剖视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可撑开腰椎椎间融合器在撑开状态的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可撑开腰椎椎间融合器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可撑开腰椎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它包括:撑开主体,所述撑开主体包括固定块(1)和可调撑块(2),所述可调撑块(2)的尾部与固定块(1)的尾部相铰接;撑开机构,所述撑开机构作用于所述可调撑块(2)的头部,以便通过动作所述撑开机构,从而调节所述可调撑块(2)与固定块(1)之间的开合角度。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撑开腰椎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它包括:
撑开主体,所述撑开主体包括固定块(1)和可调撑块(2),所述可调撑块(2)的
尾部与固定块(1)的尾部相铰接;
撑开机构,所述撑开机构作用于所述可调撑块(2)的头部,以便通过动作所述撑
开机构,从而调节所述可调撑块(2)与固定块(1)之间的开合角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撑开腰椎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可调撑块(2)
的头部与所述固定块(1)之间的开合角度为0°~1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撑开腰椎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可调撑块
(2)与固定块(1)之间的开合角度为0°时,所述可调撑块(2)的头部与所述固定块
(1)的头部组成一类似子弹头形状的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撑开腰椎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块(1)
的上壁面和/或所述可调撑块(2)的下壁面上设置倒齿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撑开腰椎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块(1)
的表面和/或所述可调撑块(2)的表面设置有羟基磷灰石涂层。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撑开腰椎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撑开机构包
括连杆(3)和推动杆(4),连杆(3)的一端与所述可调撑块(2)的头部铰接,连杆
(3)的另一端与所述推动杆(4)的一端铰接,推动杆(4)滑配在撑开主体内,当推
动杆(4)沿着撑开主体的头尾方向滑动,并带动连杆(3)使连杆(3)作用于所述可
调撑块(2)的头部时,所述可调撑块(2)与固定块(1)之间的开合角度可调节。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可撑开腰椎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撑开机构还
包括螺杆(5),所述撑开主体内设置有螺纹通道,所述螺杆(5)通过螺纹连接在螺纹
通道内,所述螺杆(5)与推动杆(4)的另一端连接,从而通过旋拧所述螺杆(5)使
所述推动杆(4)沿着撑开主体的头尾方向滑动。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可撑开腰椎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瞿玉兴
申请(专利权)人:瞿玉兴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