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虞伟明专利>正文

一种具有自动追踪功能的太阳能发电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3899584 阅读:113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0-25 12:53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具有自动追踪功能的太阳能发电系统,包括太阳能板、角度调节机构和光向测量机构,所述角度调节机构设置在太阳能板的下方且与太阳能板传动连接,所述角度调节机构与光向测量机构无线通讯连接,该具有自动追踪功能的太阳能发电系统通过信号测量电路测量光能信号,集成电路的型号为1B32,其具有低漂移输入、优秀的线性和可驱动大电阻性负荷的桥激励电路,从而保证了信号测量电路的稳定性,通过其增益调节的特点,提高了信号测量电路的实用性,不仅如此,由光向测量机构负责测量太阳光的传播方向,并通过与角度调节机构无线通讯连接控制太阳能板的角度方向,从而使太阳能板与光向垂直,实现最大化吸收,提高发电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具有自动追踪功能的太阳能发电系统
技术介绍
太阳能是最清洁的能源,同时太阳能资源非常丰富,太阳能发电系统是利用光电转换原理使太阳的辐射光通过半导体物质转变为电能的一种新型器械,太阳能发电系统配上功率控制器、储能装置、变换器等就组成了光伏发电系统,在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和不可再生能源日益枯竭的今天,太阳能发电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现有的太阳能发电系统普遍发电效率低下,究其原因,在于太阳能板不能根据太阳光的传播方向灵活调节其角度,使太阳能板吸收的光能十分有限,从而使发电效率较低,无法满足人们对能源的迫切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的具有自动追踪功能的太阳能发电系统。本专利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具有自动追踪功能的太阳能发电系统,包括太阳能板、角度调节机构和光向测量机构,所述角度调节机构设置在太阳能板的下方且与太阳能板传动连接,所述角度调节机构与光向测量机构无线通讯连接;所述光向测量机构包括第一底座、竖向设置的第一驱动电机、竖向设置的第一驱动轴、水平设置的第一支撑平台、角度调节单元和光向测量单元,所述第一驱动电机固定在第一底座内,所述第一驱动电机与第一驱动轴传动连接,所述第一支撑平台固定在第一驱动轴的顶端,所述角度调节单元设置在第一支
撑平台的上方,所述光向测量单元设置在角度调节单元的上方;所述光向测量单元包括光向测量板、第一隔板、第二隔板、第一感光元件和两个第二感光元件,所述光向测量板的形状为圆形,所述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均垂直固定在光向测量板上,所述第一隔板与第二隔板相互垂直,所述第一隔板的宽度与光向测量板的直径相等,所述第二隔板的宽度与光向测量板的半径相等,所述第一感光元件和第二感光元件均固定在光向测量板上,所述第一感光元件和第二感光元件分别位于第一隔板分两侧,所述第一感光元件位于第一隔板上且远离第二隔板的一侧,所述第二感光元件位于第二隔板的两侧;所述角度调节单元包括竖向设置的支撑轴、第一连杆、第二连杆、气泵、导气管、气缸和活塞,所述支撑轴的底端固定在第一支撑平台上,所述支撑轴的顶端与光向测量板铰接,所述气泵和气缸均固定在光向测量板的下方,所述气泵通过导气管与气缸连通,所述活塞的一端位于在气缸的内部,所述活塞的另一端与第一连杆铰接,所述第一连杆的一端与第一支撑平台铰接,所述第一连杆的另一端与第二连杆的一端铰接,所述第二连杆的另一端与光向测量板铰接;所述光向测量机构中设有信号测量模块,所述信号测量模块包括信号测量电路,所述信号测量电路包括集成电路、运算放大器、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三电阻、第四电阻、第五电阻、第一电容、第二电容、第三电容、第四电容和三极管,所述集成电路的型号为1B31,所述集成电路的负电源端外接-15V直流电压电源,所述集成电路的负电源端分别通过第一电容和第二电容接地,所述集成电路的公共端接地,所述集成电路的正电源端外接15V直流电压电源,所述集成电路的基准输入端和基准输出端均通过第三电容接地,所述集成电路的设置端通过第五电阻与集成电路的可调端连接,所述集成电路的传感器电源
端与运算放大器的正输入端连接,所述运算放大器的输出端与三极管的基极连接,所述三极管的集电极外接15V直流电压电源,所述三极管的集电极通过第四电容接地,所述三极管的发射极分别通过第一电阻和第二电阻组成的串联电路、第三电阻和第四电阻组成的串联电路接地,所述运算放大器的负输入端与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所述集成电路的正信号输入端分别与第一电阻和第二电阻连接,所述集成电路的负信号输入端分别与第三电阻和第四电阻连接。作为优选,为了实现太阳能板的角度调节功能,所述角度调节机构包括第二底座、第二驱动电机、竖向设置的第二驱动轴、水平设置的第二支撑平台、水平设置的第三驱动电机、固定块、第三驱动轴和连接轴,所述第二驱动电机固定在第二底座内,所述第二驱动电机与第二驱动轴传动连接,所述第二支撑平台设置在第二驱动轴的顶端,所述第三驱动电机和固定块均固定在第二支撑平台上,所述第三驱动电机与所述第三驱动轴的一端传动连接,所述第三驱动轴的另一端与固定块连接,所述连接轴的底端固定在第三驱动轴的上方,所述连接轴的顶端固定在太阳能板的下方。作为优选,为了保证第二支撑平台在转动时保持平稳,所述角度调节机构还包括辅助支撑机构,所述辅助支撑机构包括两个竖向设置的辅助支撑轴,所述辅助支撑轴位于第二驱动轴的两侧,所述辅助支撑轴固定在第二底座的上方。作为优选,为了减少支撑轴与第二支撑平台之间的摩擦力,所述辅助支撑轴的顶端设有滑轮,所述滑轮位于第二支撑平台的下方。作为优选,利用蓝牙通信速度快、距离适中的特点,为了保证角度调节机构与光向测量机构之间无线通讯连接的高效稳定,所述角度调节机构与光向测量机构的连接方式为蓝牙连接。作为优选,为了防止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对光线进行镜面反射,干扰第一
感光元件和第二感光元件的信号接收,所述第一隔板的表面和第二隔板的表面均为黑色的粗糙面。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该具有自动追踪功能的太阳能发电系统通过信号测量电路测量光能信号,集成电路的型号为1B32,其具有低漂移输入、优秀的线性和可驱动大电阻性负荷的桥激励电路,从而保证了信号测量电路的稳定性,通过其增益调节的特点,提高了信号测量电路的实用性,不仅如此,由光向测量机构负责测量太阳光的传播方向,并通过与角度调节机构无线通讯连接控制太阳能板的角度方向,从而使太阳能板与光向垂直,实现最大化吸收,提高发电效率。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具有自动追踪功能的太阳能发电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具有自动追踪功能的太阳能发电系统的光向测量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具有自动追踪功能的太阳能发电系统的角度调节单元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具有自动追踪功能的太阳能发电系统的光向测量单元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的具有自动追踪功能的太阳能发电系统的角度调节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的具有自动追踪功能的太阳能发电系统的信号测量电路的电路原理图;图中:1.太阳能板,2.光向测量机构,3.角度调节机构,4.第一底座,5.第一驱动电机,6.第一驱动轴,7.第一支撑平台,8.角度调节单元,9.光向测量板,10.第一隔板,11.第二隔板,12.第一感光元件,13.第二感光元件,14.支撑轴,15.第一连杆,16.第二连杆,17.气泵,18.导气管,19.气缸,20.活塞,21.第二底座,22.第二驱动电机,23.第二驱动轴,24.辅助支撑轴,25.滑轮,26.第二支撑平台,27.第三驱动电机,28.固定块,29.第三驱动轴,30.连接轴,U1.集成电路,U2.运算放大器,R1.第一电阻,R2.第二电阻,R3.第三电阻,R4.第四电阻,R5.第五电阻,C1.第一电容,C2.第二电容,C3.第三电容,C4.第四电容,Q1.三极管。具体实施方式现在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这些附图均为简化的示意图,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基本结构,因此其仅显示与本专利技术有关的构成。如图1-图6所示,一种具有自动追踪功能的太阳能发电系统,包括太阳能板1、角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具有自动追踪功能的太阳能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太阳能板(1)、角度调节机构(3)和光向测量机构(2),所述角度调节机构(3)设置在太阳能板(1)的下方且与太阳能板(1)传动连接,所述角度调节机构(3)与光向测量机构(2)无线通讯连接;所述光向测量机构(2)包括第一底座(4)、竖向设置的第一驱动电机(5)、竖向设置的第一驱动轴(6)、水平设置的第一支撑平台(7)、角度调节单元(8)和光向测量单元,所述第一驱动电机(5)固定在第一底座(4)内,所述第一驱动电机(5)与第一驱动轴(6)传动连接,所述第一支撑平台(7)固定在第一驱动轴(6)的顶端,所述角度调节单元(8)设置在第一支撑平台(7)的上方,所述光向测量单元设置在角度调节单元(8)的上方;所述光向测量单元包括光向测量板(9)、第一隔板(10)、第二隔板(11)、第一感光元件(12)和两个第二感光元件(13),所述光向测量板(9)的形状为圆形,所述第一隔板(10)和第二隔板(11)均垂直固定在光向测量板(9)上,所述第一隔板(10)与第二隔板(11)相互垂直,所述第一隔板(10)的宽度与光向测量板(9)的直径相等,所述第二隔板(11)的宽度与光向测量板(9)的半径相等,所述第一感光元件(12)和第二感光元件(13)均固定在光向测量板(9)上,所述第一感光元件(12)和第二感光元件(13)分别位于第一隔板(10)分两侧,所述第一感光元件(12)位于第一隔板(10)上且远离第二隔板(11)的一侧,所述第二感光元件(13)位于第二隔板(11)的两侧;所述角度调节单元(8)包括竖向设置的支撑轴(14)、第一连杆(15)、第二连杆(16)、气泵(17)、导气管(18)、气缸(19)和活塞(20),所述支撑轴(14)的底端固定在第一支撑平台(7)上,所述支撑轴(14)的顶端与光向测量板(9)铰接,所述气泵(17)和气缸(19)均固定在光向测量板(9)的下方,所述气泵(17)通过导气管(18)与气缸(19)连通,所述活塞(20)的一端位于在气缸(19)的内部,所述活塞(20)的另一端与第一连杆(15)铰接,所述第一连杆(15)的一端与第一支撑平台(7)铰接,所述第一连杆(15)的另一端与第二连杆(16)的一端铰接,所述第二连杆(16)的另一端与光向测量板(9)铰接;所述光向测量机构(2)中设有信号测量模块,所述信号测量模块包括信号测量电路,所述信号测量电路包括集成电路(U1)、运算放大器(U2)、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第五电阻(R5)、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第三电容(C3)、第四电容(C4)和三极管(Q1),所述集成电路(U1)的型号为1B31,所述集成电路(U1)的负电源端外接‑15V直流电压电源,所述集成电路(U1)的负电源端分别通过第一电容(C1)和第二电容(C2)接地,所述集成电路(U1)的公共端接地,所述集成电路(U1)的正电源端外接15V直流电压电源,所述集成电路(U1)的基准输入端和基准输出端均通过第三电容(C3)接地,所述集成电路(U1)的设置端通过第五电阻(R5)与集成电路(U1)的可调端连接,所述集成电路(U1)的传感器电源端与运算放大器(U2)的正输入端连接,所述运算放大器(U2)的输出端与三极管(Q1)的基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1)的集电极外接15V直流电压电源,所述三极管(Q1)的集电极通过第四电容(C4)接地,所述三极管(Q1)的发射极分别通过第一电阻(R1)和第二电阻(R2)组成的串联电路、第三电阻(R3)和第四电阻(R4)组成的串联电路接地,所述运算放大器(U2)的负输入端与三极管(Q1)的发射极连接,所述集成电路(U1)的正信号输入端分别与第一电阻(R1)和第二电阻(R2)连接,所述集成电路(U1)的负信号输入端分别与第三电阻(R3)和第四电阻(R4)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具有自动追踪功能的太阳能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太阳能板(1)、角度调节机构(3)和光向测量机构(2),所述角度调节机构(3)设置在太阳能板(1)的下方且与太阳能板(1)传动连接,所述角度调节机构(3)与光向测量机构(2)无线通讯连接;所述光向测量机构(2)包括第一底座(4)、竖向设置的第一驱动电机(5)、竖向设置的第一驱动轴(6)、水平设置的第一支撑平台(7)、角度调节单元(8)和光向测量单元,所述第一驱动电机(5)固定在第一底座(4)内,所述第一驱动电机(5)与第一驱动轴(6)传动连接,所述第一支撑平台(7)固定在第一驱动轴(6)的顶端,所述角度调节单元(8)设置在第一支撑平台(7)的上方,所述光向测量单元设置在角度调节单元(8)的上方;所述光向测量单元包括光向测量板(9)、第一隔板(10)、第二隔板(11)、第一感光元件(12)和两个第二感光元件(13),所述光向测量板(9)的形状为圆形,所述第一隔板(10)和第二隔板(11)均垂直固定在光向测量板(9)上,所述第一隔板(10)与第二隔板(11)相互垂直,所述第一隔板(10)的宽度与光向测量板(9)的直径相等,所述第二隔板(11)的宽度与光向测量板(9)的半径相等,所述第一感光元件(12)和第二感光元件(13)均固定在光向测量板(9)上,所述第一感光元件(12)和第二感光元件(13)分别位于第一隔板(10)分两侧,所述第一感光元件(12)位于第一隔板(10)上且远离第二隔板(11)的一侧,所述第二感光元件(13)位于第二隔板(11)的两侧;所述角度调节单元(8)包括竖向设置的支撑轴(14)、第一连杆(15)、第二连杆(16)、气泵(17)、导气管(18)、气缸(19)和活塞(20),所述支撑轴(14)的底端固定在第一支撑平台(7)上,所述支撑轴(14)的顶端与光向测量板(9)铰接,所述气泵(17)和气缸(19)均固定在光向测量板(9)的
\t下方,所述气泵(17)通过导气管(18)与气缸(19)连通,所述活塞(20)的一端位于在气缸(19)的内部,所述活塞(20)的另一端与第一连杆(15)铰接,所述第一连杆(15)的一端与第一支撑平台(7)铰接,所述第一连杆(15)的另一端与第二连杆(16)的一端铰接,所述第二连杆(16)的另一端与光向测量板(9)铰接;所述光向测量机构(2)中设有信号测量模块,所述信号测量模块包括信号测量电路,所述信号测量电路包括集成电路(U1)、运算放大器(U2)、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第五电阻(R5)、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第三电容(C3)、第四电容(C4)和三极管(Q1),所述集成电路(U1)的型号为1B31,所述集成电路(U1)的负电源端外接-15V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虞伟明
申请(专利权)人:虞伟明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